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MLA)的CT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 收集16例(共3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MLA患者资料,并依据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浸润前病变组(n=7)、微浸润腺癌组(n=20)、浸润性腺癌组(n=9),对3组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6个病灶中,圆形/类圆形19个(52.78%),分叶征19个(52.78%),毛刺征12个(33.33%),空泡征13个(36.11%),血管集束征12个(33.33%),瘤肺界面清晰32个(88.89%)。浸润前病变组7个(7/7,100%)病灶均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微浸润腺癌组12个(12/20,60.00%)病灶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个(8/20,40.00%)病灶表现为部分实性结节;浸润性腺癌组仅有1个(1/9,11.11%)病灶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余8个(8/9,88.89%)病灶表现为部分实性结节。3组间纯磨玻璃结节、毛刺征、空泡征及血管集束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浸润前病变组与浸润性腺癌组间纯磨玻璃结节、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01);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毛刺征、空泡征及血管集束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14、0.001)。结论 综合分析多发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有助于术前诊断MLA。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与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MCN和16例囊肿型IPNB(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IPNB组与MCN组周围胆管交通、胆管扩张、附壁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NB组中,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病变间仅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MCN和囊肿型IPNB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病灶周围是否有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及病灶内部壁结节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肺孤立性结节样腺癌PET/CT表现与丙酮酸激酶M2(PKM2)、硒结合蛋白-1(SBP-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以101例肺孤立性结节样腺癌为观察组,以68例肺良性肿瘤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灶PKM2、SBP-1表达及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分析观察组病灶PET/CT表现与PKM2、SBP-1表达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病灶PKM2高表达率高于(P<0.001)、SBP-1高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病灶SUVmax、SUVpeak及MTV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内PKM2高表达结节呈分叶状、多边形/不规则形、胸膜凹陷征占比及其SUVmax、SUVpeak和MTV均高于PKM2低表达结节(P均<0.05);SBP-1高表达结节呈分叶状、胸膜凹陷征占比及其SUVmax、SUVpeak和MTV均低于SBP-1低表达结节(P均<0.05)。观察组病灶呈分叶状、出现胸膜凹陷征、SUVmax、SUVpeak及MTV均与其PKM2表达呈正相关、与SBP-1表达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肺孤立性结节样腺癌PET/CT表现与其PKM2及SBP-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诊断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的价值。方法 观察60例经病理学证实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患者的18F-FDG PET/CT早期和延迟显像,分析病灶CT征象并测量18F-FDG代谢参数,分别评价PET、CT及PET/CT诊断肺肉芽肿性炎的准确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早期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 60例中,22例(22/60,36.67%)病灶位于左肺,38例(38/60,63.33%)位于右肺;病灶最大径0.4~8.4 cm;14例(14/60,23.33%)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46例(46/60,76.67%)形态不规则;CT值为22.0~77.0 HU;43例(43/60,71.67%)病灶密度均匀;41例(41/60,68.33%)病灶可见"反3字"征或尖角征,6例(6/60,10.00%)出现刀切征,1例(1/60,1.67%)出现晕征;4例(4/60,6.67%)病灶内部出现空洞;6例(6/60,10.00%)见支气管充气征;26例(26/60,43.33%)病灶位于胸膜下,其中20例(20/26,76.92%)病灶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包括3例(3/20,15.00%)见胸膜凹陷征。60例病灶的早期中位SUVmax为3.95(1.73,6.78),低于延迟期的4.55(2.52,7.65)(P<0.05);中位RI为12.22%(5.89%,24.70%)。病灶早期SUVmax与其最大径呈正相关(r=0.57,P<0.05)。18F-FDG PET/CT诊断肺肉芽肿性炎的准确率为91.67%(55/60),高于单独PET(61.67%,37/60)或CT(78.33%,47/60)检查(P均<0.05);CT准确率高于PET(P<0.05)。结论 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18F-FDG PET/CT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PET及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肺部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GGN) CT征象与病理结果,探讨CT征象对肺内多发f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每例至少包括2个fGGN,根据结节内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将其分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和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GGN),分析结节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改变)、外部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患者共64个结节,其中pGGN 36个,mGGN 28个。两种结节间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mGGN最大径大于pGGN (P < 0.05)。各种征象中,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GGN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12/36,33.33%);mGGN以浸润性腺癌多见(15/28,53.57%)。结论 观察肺内多发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大小以及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征象,可判断结节是否具有侵袭性,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能量CT (DECT)定量参数术前预测实性肺腺癌气道播散(STAS)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实性肺腺癌患者的DECT及病理学资料,评估其STAS状态(阳性或阴性);对比STAS阳性、阴性实性肺腺癌CT表现(最大径、周围不透明影、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DECT定量参数的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DECT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ECT定量参数单独及联合预测实性肺腺癌STAS的效能,并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实性肺腺癌STAS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52例中,25例STAS阳性,27例STAS阴性,其间病灶CT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ECT定量参数中的动脉期碘浓度(ICA)、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及静脉期碘浓度(I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CA、NICA及ICV预测实性肺腺癌STAS的AUC为0.82、0.83及0.73;ICA和NICA均为实性肺腺癌STAS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AUC为0.89。结论 DECT定量参数可有效预测实性肺腺癌STAS。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贝叶斯正则化似然(BPL)重建算法对恶性肿瘤病灶18F-FDG PET/CT定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纳入80例恶性肿瘤患者(206个病灶),采用飞行时间(TOF)+点扩散函数(PSF)+BPL(BPL组)和TOF+PSF(非BPL组)算法重建PET/CT图像,比较组间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信号/本底比值(SBR)及肿瘤代谢体积(MTV);根据直径将病灶分为<10 mm组(n=84)及≥ 10 mm组(n=122),比较组间定量参数差值。结果 BPL组病灶SUVmax、SUVmean及SBR均明显高于非BPL组(P均<0.05),而MTV明显低于非BPL组(P<0.05)。直径<10 mm组病灶SUVmax、SUVmean及SBR差值均明显大于≥ 10 mm组(P均<0.05)。结论 采用BPL算法得出的肿瘤标准摄取值(SUV)高于其他算法,尤其对于直径<10 mm病灶;基于BPL算法重建图像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时,应上调SUV阈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磨玻璃密度(GGO)肺腺癌血管异常CT表现与病理亚型及磨玻璃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GGO密度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观察病灶内血管的走行及其异常表现(增粗、增多),分析血管异常表现与病灶的病理亚型及磨玻璃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55个GGO肺腺癌病灶,浸润前病变5个,均无血管增粗,1个原位癌病灶仅出现血管增多;微浸润腺癌(MIA)16个,11个出现血管增粗,16个血管增多;浸润腺癌(IAC)34个,均有血管增粗及增多。浸润前病变、MIA、IAC 3个病理亚型血管增粗、血管增多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7、20.08,P均<0.05),且病理亚型与血管增粗和血管增多均存在相关性(r=0.61、0.66,P均<0.01)。两两比较,浸润前病变、MIA、IAC血管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浸润前病变与MIA:χ2=9.19,P=0.01;浸润前病变与IAC:χ2=29.87,P<0.01;MIA与IAC:χ2=12.63,P<0.01)。两两比较,浸润前病变与MIA、浸润前病变与IAC血管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45、20.79,P均<0.01)。55个GGO肺腺癌病灶中,25个为纯GGO(pGGO),出现血管增粗17个,血管增多21个;30个为混杂GGO(mGGO),出现血管增粗28个,血管增多30个。pGGO和mGGO肺腺癌血管增粗和血管增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69,P均<0.05)。结论 GGO肺腺癌血管增粗及增多提示病变浸润性增加,血管增粗及增多均可单独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CT表现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免疫异常组(n=29)和免疫正常组(n=10)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 免疫异常组和免疫正常组单发病灶[3.45%(1/29)、30.00%(3/10)]、实变影[82.76%(24/29)、40.00%(4/10)]、小叶间隔增厚[51.72%(15/29)、10.00%(1/10)]、胸腔积液[58.62%(17/29)、10.00%(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磨玻璃影、结节、团块影、空洞、空洞分隔征、晕征、树芽征、支气管扩张、侵袭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免疫状态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多发结节伴晕征、实变影、磨玻璃影、空洞及空洞分隔征等CT征象对提高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及临床、病理因素对早期预测孤立性骨浆细胞瘤(SBP)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单发骨病灶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SBP的患者20例,对其进行随访,以进展为活动性MM为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及未进展组。对比分析2组初诊时血清免疫球蛋白固定电泳、血清M蛋白、血清游离轻链检测结果及18F-FDG PET/CT图像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固定阈值为40% 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的差异。结果 20例SBP患者中,8例进展为MM(进展组),12例未进展(未进展组)。进展组病灶MTV明显高于非进展组(Z=-2.807,P=0.031),且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固定电泳、血清M蛋白、血清游离轻链检测结果、肿瘤细胞Ki-67表达阳性率及病灶SUVmax、TL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MTV水平是SBP进展为MM的因素之一。对高MTV水平SBP患者需给予更多临床关注及干预,以尽量延缓肿瘤向MM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判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能谱CT平扫并经病理证实的pGGN肺腺癌,将其分为A组[非IAC组,21例,包括9例原位腺癌(AIS)和12例微浸润腺癌(MIA)]和B组[浸润性腺癌(IAC)组,24例]。基于联合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重建的70 keV单能水平图像评估pGGN的CT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及胸膜凹陷征和异常血管征;获取定量分析成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能谱曲线斜率k1~k3(分别为40~70 keV、71~100 keV、101~14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B组异常血管征出现率高于A组(P<0.05)。组间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k1低于A组(P<0.05),而组间k2、k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WC高于A组(P<0.05),但2组间Eff-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可在显示pGGN形态学表现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定量参数和较常规CT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判断pGGN肺腺癌的病理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能CT定量参数联合CT特征预测结直肠腺癌周围神经浸润(PN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结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前全腹CT资料,分为PNI组(n=31)和无PNI组(n=48)。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间CT特征及双能CT定量参数,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单一CT参数和联合模型预测结直肠腺癌PNI阳性的效能。结果 2组间CT所示原发病灶位置、病变肠壁最大厚度及有无肠周淋巴结转移、瘤周肠系膜条索影、肿瘤沉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能CT定量参数中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λHU)、碘浓度(IC)、标准IC (NIC)、双能指数及静脉期N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参数预测结直肠腺癌PNI阳性的AUC为0.615~0.698,联合模型的AUC为0.864。结论 双能CT定量参数联合CT特征能有效预测结直肠腺癌PNI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基于超声征象建立的风险模型预测胎盘植入性疾病(PAS)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PAS患者资料,根据PAS有无侵袭性将其分为侵袭组(63例)和非侵袭组(70例)。比较组间12个PAS相关超声征象及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距离(D值)的差异,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选定判断PAS侵袭性超声征象的数目阈值,并建立其二分类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其与D值是否为预测PAS侵袭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由此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12个相关征象中,胎盘后低回声带中断或消失、子宫肌层变薄、异常胎盘陷窝、胎盘增厚、宫颈受累、膀胱壁中断或消失、胎盘陷窝供应血管、桥血管、胎盘基底部血流增多及子宫膀胱间血管增多在侵袭组中的检出率均高于非侵袭组(P均<0.05),而胎盘隆起和外生性包块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侵袭组多见前壁为主的前置胎盘及多超声征象;多超声征象及D值过小是预测PAS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所获预测模型为logit(P)=-0.717+1.551×多超声征象-0.216×D值,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结论 PAS多超声征象及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距离过短均为预测PAS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所获模型用于预测PAS侵袭性风险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14.
前纵隔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28例中,侵袭性胸腺瘤6例,胸腺癌8例,淋巴瘤12例,精原细胞瘤2例。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淋巴瘤患者肿瘤最大径及SUVmax差异。结果 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精原细胞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物。淋巴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多个结节融合成团块状肿物,密度均匀。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和淋巴瘤间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胸腺癌和淋巴瘤SUVmax(11.54±3.79、14.11±4.34)高于侵袭性胸腺瘤(4.8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胸腺癌与淋巴瘤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结论 前纵隔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PN)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HRCT检出的实性SPN患者,其中54例良性(良性组),181例恶性(恶性组)。比较组间HRCT表现差异,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远端穿行血管、胸膜牵拉征、贴近胸膜及牵拉性肺气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分析良、恶性SPN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毛刺征、胸膜牵拉征、钙化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集束征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最高,敏感度达92.30%。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是恶性SPN的危险征象,牵拉性肺气肿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良、恶性SPN的HRCT表现存在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CT预估保守治疗闭襻性肠梗阻效果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CT诊断并接受保守治疗的无肠缺血征象闭襻性肠梗阻患者;以治疗后梗阻症状好转、随访1个月内无进展、碘剂消化道造影或CT证实梗阻缓解为治疗成功,反之为治疗失败,对比其临床资料及CT所见,分析以CT征象预估保守治疗闭襻性肠梗阻成功的效能。结果 保守治疗成功31例(成功组),治疗失败64例(失败组),组间CT所见梗阻程度、肠系膜水肿、积粪征及移行点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积粪征[OR=3.19,95%CI(1.15,8.87),P=0.026]和移行点距离[OR=7.35,95%CI(2.82,31.02),P=0.002]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移行点距离预测闭襻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的最佳截断值为9.7 mm。以积粪征、移行点距离(≥ 9.7 mm)预测闭襻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的敏感度分别为48.39%(15/31)和87.10%(27/31),特异度为75.00%(48/64)和56.25%(36/64);二者联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5.48%(11/31)、87.50%(56/64)。结论 根据CT所见积粪征和梗阻移行点距离可在一定程度上预估保守治疗闭襻性肠梗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PET/CT超级迭代技术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评估肿瘤侵袭程度及Ki-67表达的价值。方法 纳入53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PET/CT检查的恶性SPN患者(恶性组)及53例良性SPN患者(良性组),采用超级迭代技术获取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ET/CT参数判断良、恶性SPN的价值;比较不同侵袭程度及表达Ki-67情况的恶性SPN PET/CT参数差异,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PET/CT参数与恶性SPN侵袭程度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ET/CT超级迭代技术显示恶性组SUVmax、SUVmean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以SUVmax、SUVmean判断良恶性SP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847。随着肿瘤侵袭程度增加,恶性SPN的SUVmax、SUVmean均呈升高趋势(P均<0.001)。Ki-67阳性SPN的SUVmax、SUVmean均高于阴性者(P均<0.05)。恶性SPN的SUVmax、SUVmean与其侵袭程度、Ki-67表达均呈正相关(r=0.340~0.452,P均<0.001)。结论 PET/CT超级迭代技术所获SUVmax、SUVmean与恶性SPN侵袭程度及Ki-67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判断良、恶性SP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18F-FDG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PSP的患者的临床及PET/CT资料。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病灶内部及边缘情况、代谢情况,测量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其中6例接受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的患者,计算平均滞留指数(RI)。比较早期与延迟期SUVmax的差异,并分析病灶直径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16例患者共16个病灶,位于右肺7个,位于左肺9个。病灶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97±0.61)cm,密度均匀,无囊变及坏死,CT值(29.87±4.71)HU。5个病灶可见钙化。14个病灶边缘光滑,2个病灶边缘可见短毛刺。2个病灶可见边缘磨玻璃影,12个病灶存在"血管贴边征",3个病灶存在"空气新月征"。PSP病灶SUVmax值为 2.71±2.13。6例双时相显像患者早期(2.44±1.57)与延迟期SUVmax值(2.74±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P>0.05),RI为(7.23±10.29)%。PSP病灶直径与SUVmax间无相关性(r=0.188,P>0.05)。结论 PSP的PET/CT多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其放射性分布呈轻或中度增高,"血管贴边征"和"空气新月征"及周围磨玻璃影常提示PSP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结直肠腺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和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灶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代谢体积(MTV),并计算病灶糖酵解总量(TLG)。按肿瘤原发灶最大径、T分期、N分期及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分别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52例结直肠腺癌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MTV及TLG分别为13.38±7.34、7.75±3.94、(15.83±11.18)cm3及103.15(45.28,140.23)g。不同原发灶最大径组间各代谢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T分期组间肿瘤原发灶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V、T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N分期、细胞组织分化程度组间肿瘤原发灶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SUVmean与原发灶最大径呈正相关(P均<0.05),与T分期、N分期、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MTV、TLG与原发灶最大径、T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与N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结直肠腺癌的体积参数MTV、TL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理因素,较SUVmax、SUVmean的评价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观察PET/MRI与PET/CT检出肝转移癌的效能。方法 纳入78例共409个肝转移癌病灶,比较PET/CT及PET/MRI检出肝转移癌的阳性率。对A组50例283个病灶先行PET/CT后行PET/MR检查,B组28例126个病灶先行PET/MR后行PET/CT。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评价组内不同检查方法所获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及其差异。结果 PET/MRI对肝转移癌的检出率(381/409,93.15%)明显高于PET/CT(285/409,69.68%,P<0.05)。A组PET/MRI的阳性率(266/283,93.99%)明显高于PET/CT(197/283,69.61%,P<0.05);PET/MRI与PET/CT的SUVmax高度相关(r=0.84,P<0.05),而PET/MRI的SUVmax显著高于PET/CT的SUVmaxP<0.05)。B组PET/MRI阳性率(115/126,91.27%)明显高于PET/CT(88/126,69.84%,P<0.05);PET/MRI与PET/CT的SUVmax中度相关(r=0.74,P<0.0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MRI检出肝转移癌效果优于PET/CT;二者所获SUVmax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