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ARS、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RS、ATEC的语言、社交、感知觉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WeeFIM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语言、社交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延伸护理结合结构化教育治疗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该护理方案对 ASD 患儿社交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60 例 ASD 患儿作为本次对照试验的观察对象。将患 者采用乱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家庭康复延伸护理结合结构化教育 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社交功能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ABC、ATEC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SRS 评 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家庭康复延伸护理,可 提高患者的 ABC、ATEC 评分,降低患者的 SRS 评分,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社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结合行为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长沙市星学园教育发展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行为干预,观察组在行为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推拿。以30次为1个周期,共进行1个周期干预,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和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ARS、ABC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2%。结论:推拿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或仅进行行为干预均能改善ASD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中医推拿结合行为干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执行功能及核心症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学龄前ASD患儿分为rTMS组(21例)及对照组(22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日常项目训练及基本生活技能训练),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1 Hz低频rTMS治疗。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分别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行为量表(BRIEF-P量表)、社会反映量表(SRS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RBS-R)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对2组患儿疗效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8周后2组患儿BRIEF-P总分、SRS评分、RBS-R评分及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BRIEF-P总分、SRS评分、RBS-R评分及CARS评分[分别为(95.70±17.82)分、(79.20±11.11)分、(14.40±7.63)分和(32.63±4.5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2组患儿BRIEF-P抑制因子、组织计划因子、抑制自我控制指数、元认知指数评分及rTMS组BRIEF-P情感控制因子、工作记忆因子和认知灵活性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抑制因子、情感控制因子、工作记忆因子、抑制自我调控指数、认知灵活性指数及元认知指数评分[分别为(24.10±5.55)分、(14.60±3.25)分、(21.80±4.18)分、(38.70±8.26)分、(33.30±6.19)分及(38.30±7.1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障碍及核心症状,对减轻ASD患儿病情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行为训练(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及对家长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ABA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和家长心理应激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ABC、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觉/知觉、社交、健康/身体/行为、语言/言语/交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中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的孤独症症状,缓解家长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医院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在自闭症(ASD)患儿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的80例ASD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家庭康复护理,均护理2个月,比较两组孤独治疗评估量表评分(ATEC)、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TEC、ABC与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ASD患儿语言与社会交往能力,促使患儿康复,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改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核心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ASD患儿,采取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治疗,所有患儿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疗效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PEP-3)及韦氏学龄前及初小儿童智力量表(WPPSI)测评,并统计针刺相关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7%(38/43),与对照组的67.44%(29/43)相比显著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ABC和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ATEC中各分量表(言语、感知觉、社交、行为)评分及其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PEP-3中各部分包括认知(语言/语前)、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小肌肉等10个部分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WPPSI中各方面(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推理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WPPSI中言语理解及总智商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P0.05),但在视觉空间、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评分方面的改善效果均不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因针刺所致的副作用较少且轻微。结论:针刺治疗儿童ASD不仅能有效改善核心症状,而且能促进患儿语言、认知、行为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其智力水平,且患儿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以社交故事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疗法治疗孤独症儿童的疗效.方法 将孤独症患儿27例随机分为社交故事组(n=9)、音乐治疗组(n=9)和对照组(n=9).3组患儿均接受医教结合模式的综合干预,社交故事组和音乐治疗组均增加音乐治疗,并对社交故事组患儿采用以社交故事为内容的音乐治疗.3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ABC量表得分,社交故事组在交往[(6.67±5.07)分]、自理[(6.67±5.07)分]等因子上的得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ARS量表得分,社交故事组在躯体活动[(1.33±0.50)分]、玩具使用[(1.67±1.00)分]、视觉变化[(1.67±0.50)分]、听觉反应[(1.67±0.50)分]、恐惧不安[(2.33±0.50)分]、言语沟通[(2.00±0.87)分]、非言语沟通[(1.33±0.50)分]、智能反应[(2.00±0.05)分]、模仿[(2.00±0.05)分]、总体印象[(2.33±0.50)分]等10个因子上的得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社交故事为内容的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语言等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心理剧对自闭症患儿社交障碍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剧对自闭症患儿社会交往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名年龄、家庭背景等相仿的自闭症患儿,随机抽取2名作为研究组,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剧训练,其余1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于整个研究过程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量表评定,同时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中的社交因子于每次训练后对研究组进行社交障碍评定。结果研究组患儿CARS中人际关系、行为障碍等有所改善(P<0.01),ABC量表显示社交障碍呈减轻趋势。结论心理剧训练能帮助患儿改善社会交往障碍,增强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本运动技能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4~12岁ASD患儿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ASD常规治疗,并针对主要症状进行日常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基本运动技能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发育测试评估ASD患儿运动功能,采用操场同伴参与观察量表评估观察组ASD患儿社交技能改善情况,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估两组患儿症状.[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移动技能、运动控制技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移动技能、运动控制技能评分及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第1周比较,观察组干预第10周后孤独、旁观评分显著降低(P<0.05),联合参与评分显著升高(P<0.05),但接近、平行、平行感知及有规则的游戏等社交互动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ABC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躯体运动因子、社会交往因子、ABC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本运动技能干预干预可显著改善ASD患儿的运动技能,并对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和临床症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体化经颅磁刺激方案对孤独症合并睡眠障碍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孤独症合并睡眠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组依据患儿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rTMS治疗;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SHQ)以及家庭睡眠习惯调查表(FISH)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CARS、ATEC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的CARS、ATE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CSHQ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FISH评分显著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CSH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SH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ERP结果进行个体化rTMS治疗方案对ASD合并睡眠障碍患儿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rTMS治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9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ASD共患睡眠障碍患儿按监护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共治疗16周;前4周对照组采用睡眠行为教育与治疗,研究组则采用rTMS结合睡眠行为教育与治疗;后12周两组患儿都采用睡眠行为教育与治疗。在基线期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患儿核心症状严重程度,在基线期、治疗4周时及治疗16周时分别采用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SHQ)、家庭睡眠习惯调查(FISH)评估患儿睡眠症状、睡眠习惯。 结果:睡眠症状改善情况,在CSHQ总分、睡眠抵触、入睡延迟、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方面,研究组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改善睡眠持续时间、睡眠呼吸障碍、白天睡眠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习惯改善情况,FISH各睡眠习惯因子及FISH总分,研究组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rTMS能显著改善ASD患儿的睡眠抵触、入睡延迟、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及睡眠习惯,且疗效在rTMS治疗结束后仍能持续。rTMS应用于学龄前ASD患儿安全可耐受,未见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感官训练系统对孤独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比较2组患儿护理前后人际交往状况[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c,CARS)和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定]及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CARS和AB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患儿CARS和AB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3.02%比76.74%,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中,相较于常规训练方式,联合使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训练,利于提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参数生物反馈治疗(MPB)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注意力障碍及多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ASD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个体化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语言认知训练、社交沟通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MPB治疗。2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SNAP-IV评定量表(家长版)、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SNAP-IV、IVA-CPT各项因子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MPB治疗能有效改善ASD患儿注意力障碍, 并纠正其多动行为, 从而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和言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低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核心症状的改善率,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的ABC及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核心症状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可能会更有效地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弥散峰度成像(DKI)评价低年龄段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男童脑结构改变,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5例ASD男性患儿(ASD组)及21名健康男童(对照组),采集颅脑DKI,比较组间不同脑区平均弥散率(MD)及平均弥散峰度(MK)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ASD患儿DKI参数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格赛尔(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SD组左侧丘脑(THA)及胼胝体膝(GCC)的MD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双侧内囊后肢(PLIC)的MK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ASD患儿颅脑各部位MD、MK与CAR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r:-0.211~0.389,P均>0.05);Gesell发育量表中,精细动作发育商与GCC、右侧内囊前肢(ALIC)、右侧THA及右侧尾状核头(HCN)的MD均呈负相关(r=-0.523、-0.615、-0.435、-0.484,P均<0.05),与GCC的MK呈正相关(r=0.444,P<0.05);个人社交行为发育商与左侧PLIC的MK呈正相关(r=0.536,P<0.05)。结论ASD男童存在多脑区微结构改变;GCC可能参与ASD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听觉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为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经干预后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AB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孤独症,能有效改善患儿躯体应用能力,帮助患儿的功能障碍恢复,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机制。方法:招募12例ASD儿童接受tDCS干预。干预前后行为学评估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治疗评定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修订第3版(PEP-3),分析tDCS治疗前后行为学改变。同时,5例ASD组患儿和9例典型发育儿童接受社交场景图片命名任务下的高密度脑电检测,并接受头颅磁共振扫描,从而对信号溯源水平的脑电活动,进行患儿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患儿和典型发育儿童的比较。结果:在接受tDCS治疗后,ABC、ATEC、CARS和PEP-3总分均改善,PEP-3除情感表达外,其他分项目均有显著改善。高密度脑电分析提示接受tDCS治疗后热点脑区激活模式更接近于正常命名模式。tDCS治疗前后,热点脑区在激活程度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热点位置和热点的功能系统分布存在差异性。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t DCS治疗可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及行为学评价指标,并促使其处理社交信息脑功能活动转向与正常发育儿童相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儿童保健门诊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6岁以下儿童的筛查量表及发育商,实现ASD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对9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诊断标准的ASD儿童(AS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70例心理行为发育正常儿童(对照组),运用DSM-Ⅴ、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及Gesell发育量表对被试儿童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M-CHAT阳性筛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ASD组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能区的发育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D组1~3岁与3~6岁比较,随年龄增长,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患儿社会沟通、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行为发育偏离,使用临床量表早期筛查,辅助ASD的临床诊断,实现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促进患儿早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辨证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在济宁市任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进行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学、语言训练、感统训练和多感官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辨证穴位注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2ml稀释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个穴位0.4-0.6ml。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得分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TEC评分都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ATE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PEP得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辨证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改善不同证型ASD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心理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