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球囊椎体后凸成形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但对于采用单侧还是双侧入路哪种入路疗效更佳、并发症更少,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单侧与双侧穿刺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Knowledge、CBM等数据库1963年1月至2014年3月文献,收集单侧对比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76例患者,其中单侧入路组442例,双侧入路组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单个椎体平均注射骨水泥及骨水泥渗漏率少于双侧入路组[均数差MD=-19.33,95%可信区间(-24.42,-14.24);均数差MD=-2.07,95%可信区间(-2.42,-1.71);OR=0.47,95%可信区间(-24.42,-14.24)];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变化及 Cobb 角变化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单侧入路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明显改善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但临床上对于单侧入路还是双侧入路还存在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全面收集椎体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Meta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文献,241例患者.在止痛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种脊柱入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9,P=0.56);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双侧入路优于单侧入路(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P<0.000 01).表明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均能明显减轻疼痛,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侧入路可更好地改善脊柱后凸角度,但手术时间较长:鉴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背景:利用骨填充网袋包裹骨水泥,可使少量骨水泥通过网眼渗入到骨小梁间隙,形成微观绞锁,达到加固椎体的目的,但尚未见骨填充网袋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报道。
  目的:比较应用骨填充网袋与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楔形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楔形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Ⅱ型,统计并比较3组的骨水泥类型、椎体抬升、骨水泥渗漏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Cobb角。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为100%。经皮椎体成形组骨水泥外溢2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骨水泥外溢1例。3组治疗后3 d的椎体抬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与骨填充网袋组抬升椎体和矫正后凸畸形的效果优于经皮椎体成形组(P<0.05),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种方法缓解疼痛和恢复行动的效果无差异。表明应用骨填充网袋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改善疼痛、抬升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等方面具有满意效果,并可降低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其骨水泥注入后邻近椎体骨折并发症也在逐年增加,椎体成形过程中常采用黏丝期骨水泥注射,而骨水泥注射时状态可影响其在椎体内分布.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骨水泥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2006-07/2009-11对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DSA机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调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至黏丝期后经工作通道注入,并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4~6.0 mL,平均(3.40±1.02)mL.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旁14例,椎间隙内15例.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61±2.82)个月,未发现特殊的材料和宿主反应,29例患者疼痛再发,其中15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再次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的骨水泥后应力集中、术中灌注剂渗漏椎间隙等综合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寻找理想的骨水泥替代物将成为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Springer 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恶性肿瘤较为理想的方式。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临床应用、骨水泥渗漏、术后椎体再发骨折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1987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有关骨水泥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病变的文献,检索语言限于中文和英文。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具有很多优点,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骨转移瘤等疾病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着更广泛的应用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及争论,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术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方法。目的:评价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1月有关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症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检索出62篇文献,8993例患者。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穿刺手术并发症与其他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体成形治疗的骨水泥渗漏率、新发骨折率高于椎体后凸成形治疗(P=0.00006,P=0.02);二者的相邻椎体骨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严重并发症非常低,两种治疗方式相邻椎体骨折率、穿刺手术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率低于椎体成形治疗,此次系统评价结果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单侧、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主要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单侧、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文献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 1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7篇文献.单侧、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WMD)=-20.37,95%可信区间-24.26~-16.48]、骨水泥用量(WMD=-1.93,95%可信区间-2.51~-1.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早期Cobb角变化、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骨水泥用量,在Cobb角变化、骨水泥渗漏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加压扩张在椎体内形成周围有相对致密松质骨的空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同时扩张的球囊有助于塌陷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后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渗漏情况及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02/2010-06华北石油总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例,41椎体.平均年龄69(53~82)岁.并于术前手法按压使腰部过伸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3(11.0±1.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6.7±1.9下降至术后1.3+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15.7±5.2)mm恢复至(20.2±4.5)mm,椎体高度显著恢复(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说明术前手法复位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将骨水泥注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恢复椎体高度,止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渗漏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晓楠 《中国临床康复》2014,(16):2461-2467
背景:有研究认为高黏度骨水泥可以减少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的骨水泥渗漏,但相比低黏度骨水泥是否具有临床优势,目前还存在争论。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或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渗漏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与低黏度骨水泥修复,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盘渗漏率、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两组间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黏度骨水泥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P=0)。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使用高黏度骨水泥可降低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18-1720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23例。单侧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穿刺注入骨水泥进行治疗,双侧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善率、临床疗效。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改善率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相当,但单侧治疗放射暴露及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效果良好。目的:验证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渗漏率为4.5%;其他椎体骨折发生率为9.1%。随访2年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骨水泥位偏左侧5例,位于中部9例,偏右侧8例,疼痛改善程度与骨水泥位置无相关性(P=0.192);治疗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5);注入骨水泥的量1~5mL,注入骨水泥量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无相关性。表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骨水泥注入椎体内的位置、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合并椎体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但较易发生骨水泥渗漏,引起相关并发症。目的:观察在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后壁破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使用骨填充网袋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方法:纳入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CT及MRI显示所有椎体后壁有不同程度破损,其中男19例21个椎体,女21例28个椎体,年龄50-87岁;对40例患者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骨填充网袋推送骨水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变化、椎体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肺栓塞发生,无骨水泥渗漏,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并获得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个月目测类比评分、椎体中柱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1周目测类比评分、椎体中柱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表明椎体后凸成形中使用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6.
程才  王路  李书奎 《中国临床康复》2014,(12):1811-181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目的:探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将患者按照骨水泥注入量分为改良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改良小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2-4 mL,常规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6 mL,将同期入院急性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因手术禁忌无法进行椎体成形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改良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椎体高度恢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小剂量组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说明椎体成形治疗操作过程中,应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方法在达到满意临床效果同时,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相邻节段继发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胸腰段OVCF患者病历资料,根据PVP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单侧组(43例,单侧经椎弓根入路)与双侧组(43例,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周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腰背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透视次数均少于B组(P<0.05);术后1周,两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及VAS评分均下降,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入路PVP治疗胸腰段OVCF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双侧入路相比,单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透视次数少等优势,但穿刺要求更高,风险更大,临床需根据患者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8.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两者的对比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对比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全面收集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照研究,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728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9,0.35);在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0.00001,0.0001)。在新发邻椎骨折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提示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二者间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关于新发邻椎骨折,还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30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度、术后近期及短期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1)。2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2组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两者的对比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对比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全面收集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照研究,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728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9,0.35);在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0.00001,0.0001)。在新发邻椎骨折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提示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二者间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关于新发邻椎骨折,还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