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7~2013年7年间某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病例,为加强肠道门诊相关疾病的防控以及规范诊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该医院肠道门诊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统计病例信息并做相关分析。结果肠道门诊病患多为本市户籍成人,占总病例数80.8%以上,其次为本市常住外埠人口,占总病例数的10.78%;就诊病例标本以糊状或稀便为主,其次为水样便,分别为53.84%和23.47%,正常性状只占1.54%;肠道门诊病例诊断以"消化不良"、"腹泻待查""感染性腹泻""菌痢"为主,其他可见"胃肠功能紊乱"、"上呼吸道感染"、"阿米巴痢疾",其中2007~2010年期间以"消化不良"为最高,2011~2013年"腹泻待查"比率最高;2007~2011期间病患总数逐年增加,随后呈下降趋势;2012、2013年共计检出3例可疑霍乱弧菌;该院肠道门诊使用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20.66%,其次为氨基糖甙类2.85%、头孢菌素类2.14%;肠道门诊对腹泻病人口服补液盐(ORS)总体使用率达94%以上,其中最近两年使用率达99.05%,此外,黏膜保护剂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率均达94.28%以上。结论肠道疾病的标本性状具有多样性,实验室应注意结合临床,加以鉴别;临床诊疗需进一步规范,尤其疾病诊断应紧密联系实验室,尽早明确病因,从而更加合理地使用抗菌等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原宣武区2008~2011年4年间肠道门诊就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用药,为制定肠道门诊相关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北京市肠道门诊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统计肠道门诊病例数据并描述性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病患男女比例为1.006∶1,多为本市户籍成人,占总体病例81.76%,20~35岁年龄组人群占38.08%,其中25~30岁占全部人群的16.09% ;就诊病例(含复诊病例)中大便性状以糊状或稀便为主,其次为水样便,分别为64.21% 和27.27%,正常性状只占2.4%;肠道门诊病例"消化不良"诊断总体比率达45.99%,其次为"腹泻待查"25.02%,其他肠道疾病的诊断(28.99% ) ;4年间"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比率分别为14.84%、12.14%、12.96%和15.44%,呈上升趋势;4年来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0.57%、29.43%、29.98%和23.67%,以喹诺酮类多见,其次为氨基糖甙类;口服补液盐总体使用率达80%以上,其中2009 年使用率较低(73.63% );微生态制剂、黏膜保护剂总体使用率均达94%以上.结论 在人群尤其20~35岁人群中普及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十分必要,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肠道门诊的诊疗水平,进一步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口香糖对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2月于烟台业达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68例便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肠道准备的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无糖口香糖进行咀嚼,对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息肉检出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右段结肠清洁效果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段结肠清洁效果评分和总评分都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检出小息肉7例,检出率为20.6%,对照组患者检出小息肉6例,检出率为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出小息肉16个,对照组患者检出小息肉10个,观察组患者检出小息肉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睡眠不良、腹痛和腹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秘患者在行结肠镜检查时,采用常规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SF-PEG)联合咀嚼口香糖的方式进行肠道准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肠道清洁程度,完成肠道准备,减少病灶遗留,同时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田祎  钱海坤  吕冰  曲梅  霍达  张新  黄瑛  王全意  贾蕾 《疾病监测》2020,35(5):411-415
目的分析2015 — 2018年北京市肠道门诊成年人急性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以及粪便病原谱变化。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市每个区按月采集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收集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检测粪便标本中霍乱弧菌、志贺菌、沙门菌等肠道致病菌。 使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肠道致病菌阳性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 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病原谱变化。结果2015 — 2018年,共采集监测样本13 126份,其中肠道致病菌阳性标本2 689份,检出率为20.49%。 每年肠道致病菌检出高峰集中在7 — 9月。 年龄、居住地和季节为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相关流行病学因素。 不同年份肠道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体温≥38.5 ℃、腹痛、恶心、呕吐、脱水为肠道致病菌阳性的相关临床因素;腹泻6~10次/d与3~5次/d相比,前者肠道致病菌检出率高;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腹泻者相对于诊断为非感染性腹泻者,前者检出率高。 2015 —2018年,检出的肠道致病菌主要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副溶血弧菌,但不同年份分布不同。结论2015 — 2018年北京市肠道门诊成年人急性细菌性腹泻致病菌主要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副溶血弧菌,其检 出有明显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5.
舒适护理在肠道门诊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适护理是一个整体的、个性化、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目的是使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灵魂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我院自2007年5月开始,对肠道门诊病人开展舒适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2007年5月1日~8月20日在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病人1495例,其中细菌性痢疾53例,感染性腹泻172例,胃肠功能紊乱1268例,中暑2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254例,腹痛、腹泻894例,腹泻、发热253例,腹泻伴里急后重94例。2方法2.1心理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指心理感觉,如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2]。肠道门诊病人普遍存在着急躁…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笔者临床治疗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4,1(3):187-188
肠道原发性肠病相关的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男性,22岁,学生。间断腹痛、腹泻4年。常于饮用生水后出现脐周及右下腹持续性钝痛,伴腹泻、大便呈糊状或黄色水样便,每日4~6次,每于精神紧张及疲劳后症状加重及反复出现,近半年大便带血丝。3次结肠镜检查见整个结肠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素食人群与非素食人群肠道菌群分布,探讨饮食习惯与人体肠道菌群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0例素食者纳入研究组,50例非素食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粪便标本,测定粪便标本pH值,使用经典的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标本的细菌总数及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结果研究组粪便标本pH值低于对照组粪便标本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肠道益生菌数量的角度来看,非素食饮食更有利于健康,素食人群可通过服用微生态活菌制剂或适量增加蛋奶制品的摄入来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300例病毒性腹泻婴幼儿(腹泻组),随机分为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微生态制剂组)和常规收敛剂治疗组(收敛剂组);5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结果 腹泻组婴幼儿粪便中细菌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态制剂组患儿腹泻持续天数少于收敛剂组(P<0.05).结论 病毒性腹泻婴幼儿肠道菌群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存在菌群失调,应用微生态制剂可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性,35岁,工人,以发热伴腹泻6天于1991年8月13日入院。病程中腹痛不著,无里急后重,每日解稀糊状便1~2次。门诊查WBC 10.6×10~9/L,N0.88,L 0.12,E 0.022×10~9/L。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真人养脏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与美沙拉嗪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87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4例,治疗组以自拟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美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形寒肢冷、里急后重等症状以及综合疗效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率(27.03%)与对照组(35.4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真人养脏汤在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与美沙拉嗪治疗比较,在改善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形寒肢冷、里急后重等症状更有优势,在防止复发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A 42-year-old man had nausea, vomiting, periumbilical pain, tenesmus, and diarrhea shortly after eating seafood. Stool microscopy showed "beaver bodies," or Psorospermium haeckelii, a nonpathogenic algal organism often confused with enteric pathogens and commonly found in the excrement of persons consuming crayfish.  相似文献   

13.
Approximately 697000 United States military personnel participated in the Persian Gulf War (PGW) between August 1990 and March 1991. By April 1997, over 25% of veterans reported chronic health complaints of underdetermined etiology.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ere among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symptoms including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determine if PGW veterans chronic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exhibit visceral and cutaneous hypersensitivity, (2). to determine if these differences in pain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stress. A total of 12 veterans (ten males, two females) (39+/-9 years) who were deployed to the Persian Gulf were enrolled. Seven civilians without prior military experience (five males, two females) and five veterans (five males) who had previously been deployed for active combat were enrolled as controls (35+/-9 years). All 12 PGW veterans reported chronic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negative diagnostic workup)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ir tour of duty in the Persian Gulf region. All patients completed a batter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 and then randomly received experimental visceral (rectal distension of 35 and 55 mmHg for 30s) and cutaneous (immersion of right foot in 45 and 47 degrees C water for 30s) pain stimuli after which they rated their pain intensity and pain unpleasantness on a continuous visual analogue scale (M-VAS) scale. The trials were repeated and the mean M-VAS scores for the two trials were recorded for each subject.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s, PGW subjects repor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mean ratings of pain intensity and pain unpleasantness in response to 35 and 55 mmHg rectal distention (P<0.001) and in response to 45 and 47 degrees C water immersion (P<0.001) of the hand and foot. Results of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s indicat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s (i.e. anxiety, somatic focus)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variance in each of the pain measures. PGW veterans who developed chronic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during their tour of duty exhibit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similar to patients with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se veterans also have cutaneous hypersensitivity and higher levels of anxiety and somatic focus accounting for these differences in pain reporting.  相似文献   

14.
韶关市1994~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11年来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韶关市1994~2004年11年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994~2004年韶关市法定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在202.95/10万~377.4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280.41/10万。11年间肠道传染病一直居高不下,占总发病数的52.67%,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29.57%,2004年跃居四类传染病之首。主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感染性腹泻、淋病为主。艾滋病自2001年起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韶关市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是要加大对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高效防治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圆形分布法、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10—2020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云南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254 279例,年均发病率为3.65/万,发病率及发病例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β=0.16,P<0.01)。 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呈明显单峰分布,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时段。 年均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为昆明市(11.40/万)、西双版纳(10.49/万)、玉溪市(9.93/万),共报告121 553例,占全省病例数的47.81%,发病空间聚集范围逐渐形成以昆明市为中心的趋势。 男女性别比为1.29∶1, 0~5岁年龄组发病数最高,共189 623例(75.00%);发病最多的人群为散居儿童,共210 481例(73.19%)。  结论   2010—2020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高发地区,应加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力度,对重点人群开展全生命周期智能预警与预测干预行动,构建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和三级预防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6-2019年重庆市江津区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与支持.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6-2019年重庆市江津区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疾病流行特征,并采用发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估算疾病负担;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探索其时空聚集性,运用...  相似文献   

17.
综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综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001年1月-2002年12月入住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综合ICU的危重患者共7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综合评价ICU内腹泻发生的原因。结果 735例中,入住ICU前无腹泻,入住24 h后发生腹泻者为86例,发生率为11.70%。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为:不适当肠内营养51例次(占59.30%),肠道感染18例次(占20.93%),滥用广谱抗生素15例次(占17.44%),大量使用胃肠动力药物11例次(占12.79%),与饥械通气有关者5例次(占5.81%)。而且综合ICU内发生腹泻患者的年龄[平均(57.71±13.40)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平均(21.51±4.90)分]及住ICU时间[平均(8.0±1.2)d]均明显高于同期入住综合ICU未发生腹泻患者[分别为(51.20±11.31)岁,(12.01±1.20)分和(4.0±1.0)d,P均<0.05],并且发生腹泻的原因不同于普通病房患者引起腹泻的病因。结论 综合ICU患者发生腹泻有其特点和原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王贞彪  孙承民 《临床荟萃》2010,25(17):1480-1483
目的 对26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结肠黏膜病变特征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10年来有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26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AIDS患者均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其中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者19例(73.1%),体温最高达39.5℃.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7例(26.9%),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水样或黏液便,大便3~10次/d;26例患者中有20例(76.9%)有程度不等的口腔溃疡、鹅口疮、咽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大便潜血和脓血便阳性率高,分别达69.2%(18/26)和57.7%(15/26);结肠镜检查:84.6%(22/26)患者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慢性结肠炎11例,结肠溃疡10例,回盲部恶性淋巴瘤1例;病变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病变波及直肠者,腹泻症状重;组织病理学检查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查:16例活检结肠黏膜组织中检出病原体7例(43.8%).结论 发热和腹泻是AIDS的常见症状;AIDS患者结肠病变多见,表现为慢性结肠炎和结肠溃疡,偶见肿瘤;病变波及直肠者,临床症状重;大便潜血阳性或脓血便,多提示肠道有病变.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顺德地区16岁以下儿童报告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008年顺德地区16岁以下儿童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有力的数字依据。方法对顺德地区2008年16岁以下儿童报告传染病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传染病21种2656例,死亡0例,总发病率645.63/10万。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居发病的前5位,在传染病分类构成比中占主要地位,占发病总数的89.50%。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类别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副伤寒)报告897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3.77%。发病人群以男性居多。0~5岁组人群居多,占全年发病的65.96%。结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2008年顺德地区16岁以下儿童流行的主要传染病,是今后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