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安全应用一直以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虽然近年来通过实施无偿献血和严格筛查血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输血导致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率,但是对于受血者来说,由于存在“窗口期”漏检以及检测病原体种类受限等局限性,由输血引起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2.
血液安全主要依靠对献血者的筛选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办法对血液中输血相关病毒抗体和/或抗原的检测。由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存在,以及ELISA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1],输血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血站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IV抗体,输血安全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检测方法局限性及病毒窗口期的存在,HIV经输血传播风险依然存在[2-3]。近年来核酸检测(NAT)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先后被欧美、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用来做献血者血液筛查[4-5]。有研究表明,NAT检测可将ELISA检测"窗口期"缩短11d(50%)[6-7],大大降低病毒经输血传播的风险。本站通过NAT检测,发现1例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核酸扩增技术在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3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载量病毒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为保障输血安全,预防控制输血传染病的传播,目前我国规定对所有采集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进行HBsAg、抗-HCV、抗-HIV的血清学检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血清学检测试剂不断更新换代,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由于检测原理的局限性,现行的血清学检测技术仍存在较长的"窗口期",而新  相似文献   

7.
实施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策略的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避免经输血传播HBV、HCV、HIV,世界各国采供血机构都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但由于现有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存在"窗口期"、病毒变异、免疫沉默等原因造成的漏检--这些漏检的血液虽然检测不到病毒,但可能具有感染性--使血液质量尚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8.
输血或输血制品导致相关疾病的传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是血液筛选的经典的方法,已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在窗口期内,已受病毒感染的献血者体内还没有产生足够数量的抗体,ELISA检测结果为阴性。这是输血或输血制品导致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我们着重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筛选等方面综述了PCR在血液筛选中的应用进展。一、PCR在血液筛选中的优点和必要性免疫学方法ELISA检测病原体的窗口期长,漏检率高,…  相似文献   

9.
正提高经血传播传染病的检出率,降低经血传播传染病一直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课题。酶联免疫法(ELISA)作为传统检测手段,由于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加之"窗口期"较长等原因,存在漏检现象,严重影响输血安全性~([1])。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对象为病毒核酸,可以明显缩短ELISA的"窗口期"~([2]);此外,NAT还可以检测出因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等造成的漏检~([3])。欧美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将NAT纳入常规血液筛查中,我国2012年发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相似文献   

10.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11.
输血科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常年承担着检验患者血型和交叉配血、供血的任务,其医疗安全对医院感染管理非常重要。虽然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地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患者的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由于当前科技水平还无法解决血液检测"窗口期"问题,因此,输血科工作人员在临床输血相溶性检测和输血过程中,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是医院感染的高  相似文献   

12.
献血者的遴选及血液的病原体筛查等措施虽十分有效地降低了输血感染经血传播病毒的风险[1,2],但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消除由于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及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等因素造成的病毒漏检[3],且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未列入血液筛检范围的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客观存在[4].  相似文献   

13.
输血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有: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以及人工操作错误,其中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血站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筛查献血者传染病指标。由于该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使乙肝、丙肝、艾滋"窗口期"造成临床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依旧存在。核酸检测(NAT)是对病原体核酸直接检测,病毒感染数天即能检出极微量的病毒核酸,不仅能大大缩短"窗口期"且能避免免疫静默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探讨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的检测方法,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我站14203例无偿献血标本经血清学筛查合格的标本进行HBV、HCV和HIV三项联合NAT检测,并对NAT筛查阳性标本做确证试验。结果 HBsAg、抗HCV、抗HIV ELISA检测均为阴性的血液标本13843例,NAT共检出阳性25例,阳性率为0.18%。其中HIV-DNA检出1例,HBV-DNA检出24例。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有效地缩短了病毒检出"窗口期",有力地保障了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核酸筛查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大大缩短病毒“窗口期”,极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液常规筛查。1 NAT在血液HBV DNA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自1971年开始HBsAg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引入到血液筛查中,使得输血后感染乙肝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  相似文献   

16.
PCR法筛查混合血浆中病毒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主要依靠严格的献血者选择(献血前询问及使用敏感的抗体 /抗原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输血相关病毒的筛查)和使用有效的去除/灭活病毒程序对血液制品进行处理.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HBV、HCV和HIV第2代和第3代ELISA检测试剂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输血及血液制品带来的病毒感染[1~4],但是,输血导致的病毒感染仍时有发生[1,4],这主要是因为有诊断窗口期的存在--窗口期之内,已经遭受病毒感染的献血者体内尚未产生足够的、可以检测到的抗体复合物[1,3~5],ELISA试剂的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 如果使用高度敏感的核酸扩增(PCR)技术直接检测病毒的核酸,就可以大幅度地缩短阳转前的窗口期,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Schreiber等证明,使用PCR检测技术可以使HCV、HBV和HIV的窗口期分别缩短到59d,29d和11d[1].同时美国的研究者们也证明,多次献浆者经PCR检测后,其传播3种病毒(HCV、HBV和HIV)的危害性分别降低72%,4 2%和50%. 在过去的10年中,PCR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许多项目的诊断和应用方面商业化,将它应用于减少输血病毒感染是采供血机构的目标.然而,这项技术尚未能在采供血机构中广泛应用是基于一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① PCR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些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设备方面接受过特别训练的人员;②为了防止样本扩增时出现交叉污染,试剂准备、样本处理、病毒扩增和检测均需要在单独隔离的房间里进行,对实验室的空间和洁净程度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正>筛查方法的"窗口期"问题、免疫静默感染、试剂灵敏度差异造成的漏检,以及尚无法检测的新型病毒出现,筛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血液制品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除加强无偿献血者的征询体检和病原检测外,在不影响血液成分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对血制品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包括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及核黄素光化学法。但随着  相似文献   

18.
供血者处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以及人为差错是导致病毒安全性漏检的原因,其中窗口期是血液免疫学检测漏检的主要原因[1].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在乙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检测中,最常用的是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临床输血前也主要应用ELISA法筛查输血相关性传染病。其常常受到窗口期困扰,而DNA检测方法可大大缩短窗口期。血液HBV DNA定量检测是病毒复制最直接、可信的指标,用于乙型肝炎感染病原学动态变化监测及疗效评估,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因此,DNA提取的质量好坏和得率多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抗-HCV ELISA检测阴性献血者HCV-RNA流行率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ELISA抗-HCV试剂应用于血液HCV的初筛以来,血液HCV的传播风险大为降低,但是,由于ELISA本身局限性而使部分"窗口期"的HCV感染者漏检,造成少数患者输血后感染HCV.为了解我市经ELISA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HCV-RNA的流行率,笔者对本站部分经ELISA双份试剂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HCV-RNA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