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4月15日,同时补充检索clnicaltrials.gov registry、百度学术引擎等查找相关文献,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关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比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出院生存率、长短期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仅有4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偏倚风险评价显示研究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的ROSC率高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6,95%CI:1.10~1.94,P=0.010);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小于2周)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4.73,95%CI:1.98~11.29,P=0.0005)。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相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胸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更小(RR=0.08,95%CI:0.01~0.61,P=0.01)。无研究报告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长期生存率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复苏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外按压持续时间与心肺复苏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01—2018-06-30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所进行的所有心肺复苏患者,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心搏骤停病因、胸外按压持续时间和心肺复苏结局,胸外按压持续时间指的是心肺复苏中一直无自主的颈动脉搏动且无可除颤心律出现的持续按压时间,心肺复苏结局包括有无自主循环恢复、是否存活出院以及是否为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存活出院,其中以是否为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存活出院为主要分析目标;统计分析胸外按压持续时间和心肺复苏结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4 843例心搏骤停患者,纳入1 39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30例(38.1%)患者恢复自主循环,49例(3.5%)存活出院,35例(2.5%)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存活出院。胸外按压持续时间15min与结局差有显著性相关。结论:胸外按压持续时间超过15min的患者具有良好神经功能存活出院的概率为零。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反馈装置对心肺复苏实施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7年第12期)、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中关于运用反馈装置辅助实施心肺复苏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分别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综合,包括934例参与者,其中实验组541例,对照组3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反馈装置辅助实施心肺复苏能够改善按压深度[MD=0.27,95%CI(0.12,0.42),P=0.0004]("2010年及以后"亚组)和按压频率[MD=-5.44,95%CI(-7.38,-3.50),P<0.001],提高按压位置准确率[MD=6.37,95%CI(1.54,11.21),P=0.01]。结论:运用反馈装置辅助实施CPR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使用机械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机械心肺复苏和徒手心肺复苏的相关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20项临床研究,包含29 727例患者,其中11 104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使用了机械心肺复苏,18 623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全程使用徒手心肺复苏。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心肺复苏相对于徒手心肺复苏不能有效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发生率(RR=1.10,95%CI:0.99~1.23,P<0.01)、入院存活率(RR=1.01,95%CI:0.95~1.08,P=0.67)、出院存活率(RR=1.00,95%CI:0.86~1.15,P=0.14)、神经功能预后(RR=0.81,95%CI:0.61~1.06,P=0.69)。结论机械心肺复苏对比徒手心肺复苏,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不推荐机械心肺复苏完全替代徒手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吸气阻力阀(ITD)联合心肺复苏术(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ISI WOK平台数据库、Science Online、Nature、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库(CMCC)、万方数据资源、CNKI中国知网、维普电子资源数据库中关于应用ITD和未使用ITD进行CPR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年至2015年6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共包括138 992例心脏骤停患者,其中应用ITD组(ITD组)患者7 056例,未应用ITD(对照组)患者6 9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循环恢复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96,1.11),Z=0.93,P=0.35],复苏后改良Rankin评分≤ 3的比例ITD组明显优于对照组[OR=1.74,95%CI(1.11,2.73),Z=2.40,P=0.02],复苏后存活出院率ITD组优于对照组[OR=1.40,95%CI(1.04,1.91),Z=2.18,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应用ITD联合主动胸外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ITD + ACD-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OR=1.13,95%CI(1.01,1.26),Z=2.11,P=0.03]、复苏后改良Rankin评分≤ 3的比例[OR=1.53,95%CI(1.22,1.93),Z=3.67,P<0.001]及复苏后存活出院率[OR=1.25,95%CI(1.04,1.49),Z=2.38,P=0.0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吸气阻力阀联合ACD-CPR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曾星  任秀亚  姜霞  何倩  孙琳 《护理学报》2018,25(14):37-43
目的 系统评价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1284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36,95%CI(1.21~1.54),P<0.001];24 h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99,95%CI(1.61~2.46),P<0.001];出院后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D=0.21,95%CI(0.21~0.32),P<0.001];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8.18,95%CI(6.47~9.98),P<0.001];冠脉灌注压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1.89,95%CI(1.53~2.26),P<0.001];并发症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42~1.1),P=0.110];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78~1.14),P=0.550].结论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均高于标准心肺复苏,但并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CP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1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和即刻气管插管组。即刻气管插管组患者先行气管插管,用时≤4min,插管成功后再行胸外按压;持续胸外按压组患者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然后实施气管插管,用时平均6~10min;2组其余措施均按CPR常规处理。结果:即刻气管插管组64例,复苏成功24例,成功率为37.5%;出院存活15例,出院率为23.4%。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102例,复苏成功61例,成功率为59.8%;出院存活49例,出院率为48.0%;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早期持续胸外按压较即刻气管插管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采用互动教学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心肺复苏培训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运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研究,涉及研究对象8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互动教学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对提高学员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和考核成绩较传统教学法更优[SMD=0.76,95%CI(0.19,1.34),P<0.01],对提高学员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掌握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无明显差异[SMD=0.69,95%CI(-0.136,1.515),P=0.101]。结论 采用互动教学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较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员心肺复苏操作能力、改善学员学习态度,优于传统培训方法,可以进行推广以提高心肺复苏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心搏骤停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是有益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OVID(1980年至2012年4月)、EMBASE(1980年至2012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2年4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95年至2012年4月)和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年至2012年4月).纳入文献符合:①随机对照试验(RCT);②比较常温与亚低温治疗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③结果为神经功能恢复和出院存活.合并效应量,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4个RCT共纳入417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RR=1.43,95% CI 1.14~ 1.80,P=0.002),出院存活更高(RR=1.32,95% CI 1.08 ~ 1.63,P=0.008).所纳入文献报道的不良事件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研究同质性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亚低温治疗改善了心搏骤停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出院存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时除颤和心肺复苏(CPR)实施顺序对患者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有关常规抢救方案与除颤前先行CPR比较抢救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Cochrane Handbook4.2.6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并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个研究(6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抢救方案相比,除颤前先行CPR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生存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出院存活率和ROSC方面,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min或≤5min,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除颤前先行CPR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min或≤5min,其复苏疗效在出院存活率,ROSC及1年生存率方面与常规抢救方案无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所限,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128例,根据抢救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CP组和ICP组,每组各64例。CCP组患者院前接受CCP模式抢救,ICP组患者院前接受ICP模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转移到医院人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人数以及远期预后质量。结果:ICP组患者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明显低于CCP组(P0.01),ICP组患者的转运到医院人数、住院人数、ROSC人数及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CCP组(P0.05),ICP组患者的出院存活人数和1个月存活人数均明显高于CCP组(P0.05)。结论:院外及时行CPR抢救对降低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以及提高预后质量尤为重要,其中ICP抢救模式对患者院前抢救效果和远期预后均优于CCP模式,提示增加胸外按压频率并不能提高心搏骤停患者抢救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山莨菪碱对脑复苏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年1月至2011年1月)、Pubmed(1978年1月至2011年1月)、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山莨菪碱对脑复苏神经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等的相关方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项研究,包括3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肺脑复苏应用山莨菪碱可提高患者早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MD=1.4,95%CI (0.98,1.82),P<0.01]及降低中期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FI) [MD=-4.38,95% CI(-5.26,-3.51),P<0.01];此外,2项研究提示可降低远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项研究提示对于2~3个月患者的生活能力有较大提高;1项研究提示对生活质量(QL)提高有较好作用;1项研究提示其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所纳入全部研究没有严重不良反映报道.结论 山莨菪碱在心肺脑复苏的应用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复苏有益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评价并探讨院前气管内插管(ETI)与声门上气道(SGA)放置对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的心肺复苏疗效。 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9月8日以来关于对比由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SS)人员实施的ETI和SGA高级气道管理对OHCA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3篇队列研究,1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了40 063例ETI患者和47 897例SGA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TI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比值比(OR)= 1.20,95%置信区间(CI)(1.06,2.51),Z=2.98,P=0.003]及出院后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性[OR=1.09,95%CI(1.01,1.19),Z=2.09,P=0.04]明显高于SGA组患者,而ETI组与SGA组患者间入院存活率[OR=1.14,95%CI(1.00,1.30),Z=1.97,P=0.05]及出院存活率[OR=1.04,95%CI(0.97,1.12),Z=1.16,P=0.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由EMSS人员操作的成人OHCA患者的心肺复苏中气道管理而言,使用ETI优于SGA。  相似文献   

14.
刘金金 《当代护士》2021,28(8):153-155
目的 探讨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在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进岗的实习生187名开展专项心肺复苏培训,根据随机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自由按压组及音乐节拍组两组,其中自由按压组93人,音乐节拍组94人,自由按压组采用无任何引导下进行胸外按压完成心肺复苏培训,音乐节拍组在节拍器引导下进行胸外按压完成心肺复苏培训,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胸外按压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自由按压组与音乐节拍组在按压规范性如按压频率、每30次平均按压时间、按压深度及心肺复苏考核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节拍组在按压频率、按压时间、按压深度及心肺复苏考核成绩优于自由按压组,同时实习生满意度也较自由按压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应用在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能正确引导实习生保持按压规范,保证稳定的按压频率、时间与深度,提高了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培训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The Cor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评估,并采用GRADE 3.6.1软件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结果 纳入4项研究,Meta分析及GRADE评级结果显示:与常规复苏比较,低压复苏有较低的总病死率[RR =0.77,95% CI:0.62~0.95,P=0.01;n=984,GRADE评级:中]及24 h病死率[RR=0.47,95%CI:0.24~0.91,P=0.03;n=281,GRADE评级:中];但总病死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钝挫伤或穿透伤亚组以及穿透伤亚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压复苏能够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总病死率及24h病死率,证据质量为中级.未来研究应该着力于低压复苏对于不同创伤类型患者的疗效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行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67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CCC-CPR组(即实验组n=35)和ICC-CPR组(即对照组n=32).两组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人工呼吸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照组按照2:30的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每次做人工呼吸时,胸外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CC-CPR).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vs 61.4%,P<0.05);24 h生存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8.6% vs 15.6%,P<0.01).结论 CCC-CPR可明显地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房颤动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预防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查阅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CNKI全文数据库1980年至2008年5月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辅以手工检索,采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的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资料,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39,95%CI(0.18,0.85),对总体效应进行假设检验得Z值为2.35,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减少房颤的发生或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设计出一种装置,使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时能够明确胸外按压的有效深度,以减少按压不足或按压过度,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自主研制的胸外按压深度控制器,结合心肺复苏模拟人系统,随机挑选具有心肺复苏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同时设立对照组,对两组胸外按压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胸外按压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胸外按压深度控制器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标准的新生儿心肺复苏(CPR)时,有两种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方式:一种是二者交替进行,即每次做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ntermittent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CC-CPR);另一种是二者同时各自进行,即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不停止,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CC-CPR).  相似文献   

20.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早期气管插管对其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生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 5 5例 ,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 2组 ,一组为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 ,称气管插管组 ;一组为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称非气管插管组。结果 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成功率为 38 1% ,出院存活5例 (存活率为 2 3 8% ) ;非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为 6 7 7% ,出院存活 18例 ,出院存活率为 5 2 9% ;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相比 ,P <0 0 5 ,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不能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