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旨在了解慢性伤口老年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与健康素养、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成功老龄化的影响。方法 2018年7-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营口市和沈阳市各选取一个社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所有在册的257例慢性伤口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习得性无助感量表、成功老龄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慢性伤口老年患者成功老龄化得分为(50.08±12.12)分,习得性无助感得分为(40.00±12.34)分,均处于较低水平。习得性无助感与成功老龄化、健康素养以及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健康素养、社会支持与成功老龄化呈正相关(均P0.01),习得性无助感是影响成功老龄化的直接变量(P0.01),习得性无助感和健康素养是社会支持影响成功老龄化的中介变量(P0.01)。结论健康素养和社会支持是降低慢性伤口老年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进而促进其成功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有必要通过护理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健康促进行为现况,分析社会支持与CHF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CHF患者116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本院自制基线资料调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进行基线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健康促进行为评价。根据社会支持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低水平、中等水平、高水平三组,比较三组基线资料、自我效能感及健康促进行为,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检验分析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及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结果:116例CHF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低水平、中等水平、高水平分别为18例(15.52%)、63例(54.31%)、35例(30.17%);高水平组自我效能高水平占比高,其次为中等水平组,低水平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高水平组健康促进行为优秀率最高,其次为中等水平组,低水平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健康促进行为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CHF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一般,较低的社会支持水平可能会导致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健康促进行为低下,影响疾病治疗,故临床应重视给予CHF患者社会支持相关干预,对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健康促进行为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现况,分析患者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96例DIE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调查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依据调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组与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组,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DIE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下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DIE患者中,18例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占18.75%;初步比较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患者的基线资料后,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为自变量行单项回归分析,后将全部资料纳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工作情况(待业)、未接受规范健康教育、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和社会支持评分低是DIE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下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部分DIE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下,可能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接受健康教育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社会支持水平等因素有关,重视评估与早期干预对提高DIE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间的中介效应。方法2019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79.91±10.35)分,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r=-0.342.P<0.01).面对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r=-0.278,P<0.01),回避、屈服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r1=0.312,r2=0.244,均P<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5.71%。结论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影响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应对疾病时的态度和行为,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应对干预策略,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焦虑障碍患者的依赖性,并探讨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依赖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随机抽取2013年3月-12月收治的141例住院焦虑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的依赖性平均分数为(31.87±10.36)分,不同性别、年龄段、收入水平、支付方式的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患者依赖性得分高于男性、青年患者高于中年患者、收入不稳定患者高于收入稳定患者、现金支付患者高于医疗保险支付患者;而文化程度和长期居住地不同的患者依赖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性与主观社会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差,其依赖性越高,即更需要通过他人的支持、认可来获得安全感,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支持,人际关系适应性也更差。依赖性高的焦虑障碍患者需要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改变患者对自身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社会支持在病耻感和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慢性乙肝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对240例CHB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病耻感、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74.430±19.157)分、(89.900±20.536)分、(35.230±10.872)分,病耻感与社会支持、自我管理行为均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在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影响中的作用为部分中介,效应占比为35.909%。结论:CHB患者病耻感水平普遍偏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低于健康人群。社会支持在CHB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医务人员可考虑针对性干预,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病耻感。  相似文献   

7.
张晖  王瑞霞  王爱田  师静  张慧贤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41-1142,1158
目的调查分析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一般资料问卷、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文版)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肝硬化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且文化程度影响其疾病不确定感(P〈0.05);肝硬化患者社会支持明显低于常模组(P〈0.05);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普遍较高,且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护士应关注并了解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通过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充分利用可获得的社会资源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从而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成功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健康素养、社会支持、选择、优化和补偿模型(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SOC)与成功老龄关系模型,为护理领域成功老龄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策略问卷、成功老龄量表,于2018年6-7月对延吉市328名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成功老龄化得分为(50.08±12.12)分,处于中等水平,男性、汉族、有配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其健康素养、社会支持、SOC与成功老龄化得分较高(均P<0.01),健康素养、社会支持、SOC与成功老龄化两两呈正相关(r=0.125~0.919,均P<0.01),社会支持对成功老龄化有正向影响,并通过SOC间接对成功老龄化产生正向影响(P<0.01),健康素养通过社会支持和SOC影响成功老龄化(P<0.01).结论提高健康素养和社会支持水平,可为老年慢性病患者采取SOC策略提供资源,进而促进其成功老龄化;护理人员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重视健康素养和社会支持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体各系统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病耻感(stigma)是指“被剥夺全部社会认可资格的个人情况”,其本质是把一个整体或正常的人贴上标签、做上标记,标志着他们是不同的,导致他们在别人眼中贬值,被诋毁,是一种广泛的、消极的、刻板的社会现象[1],主要包括感知病耻感、实际病耻感和内在病耻感三个方面[2]:感知病耻感是指患者预期所能感觉的贬低歧视感;实际病耻感是指已经或正在经历的被歧视;内在病耻感是指患者对各种消极态度所做出的个人反应,内化为羞耻、低自尊等。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Brown对结构的关注,其最初目的是通过分析传统的亲属、邻居、同学关系来解释其相应的行为(如找工作、参加政治活动、婚姻选择等),随后被社会学家接受并逐渐得到完善。Lubben[1]认为社会网络是指个体与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互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2]认为密集的社会网络对健康有益,社会网络密度以及网络中成员的亲密情感关系与个体自我评价的健康状态呈正相关。Bot等[3]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结构化访谈,探究其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