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缺血患者颅底Willis环及供血动脉CTA的代偿潜力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无症状31例,脑梗死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例,对3组患者行性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多方位、多方式对患者后动脉结构、Willis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有效评价Willis环及动脉狭窄代偿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股总动脉弹性变化及其与周围血管病(PVD)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常规超声及2D-STI技术测量并记录T2DM患者股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d)、舒张期内径(Ds)、血管壁运动度(ΔD)、阻力指数(RI)及股动脉的内中膜(IMT)厚度、僵硬度参数(β)、整体及六个节段的圆周应变(CS)、圆周应变率(CSR)。结果病例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整体CS、CSR及11~1点、7~9点CS、CSR明显降低(P0.01),ΔD减低(P0.05),β与IMT均增加(P0.05),RI增加(P0.05);PVD组较无PVD组整体CS、CSR及11~1点、5~7点、7~9点CS、CSR降低(P0.05),β增加(P0.05),ΔD、RI及IMT无明显差异(P0.05)。PVD症状与整体CS、CSR呈负相关、与β呈正相关(P0.05)。结论应用2D-STI技术能评价T2DM患者下肢动脉的弹性变化,为其PVD症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组织贴块法培养模型。方法:分离大鼠胸主动脉外膜,切成1 mm×1 mm×1 mm大小组织块,均匀贴于细胞培养瓶壁上,加入含20%血清的细胞培养液DMEM,置入细胞培养箱于37℃,5%CO2条件下传代培养。结果:第3~4 d,少量细胞从组织块周边游出,第6~8 d后,细胞围绕组织块生长至亚融合状态,0.25%胰酶消化后传代,可得到较纯成纤维细胞。结论:利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存活率高,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在血管重塑、血管纤维化、细胞凋亡、细胞表型转变等研究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D中毒实际存在并不是少数.由于该病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误诊率很高,现将我院近3年来遇到的5例报告如下。llk床资料本组病例男3例,女2例;年龄2~7岁;误诊时ltol~5年。2误诊经过本组病人均因近来厌食到儿科就诊,患者发育较差占4/5,面色无华,占5/5,心肺听叩诊无异常.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变,临床诊断为小儿厌食住。经健脾开胃,治疗3~6个月,非但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陆续出现呕吐,占5/5,便秘,占4/5,口渴,占3/5,尿频,占3/5,甚至有的出现精神烦躁占2/5。请骨科会诊,详细追问病史,均…  相似文献   
6.
��֢����������46���������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针经历了由“一旦明确诊断立即手术”到“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直至现阶段“个体化”治疗方针的转变过程。在此,仅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6例SAP病例进行总结报告。1 临床资料1993~2003年我科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46例。均符合1997年全国胰腺外科学  相似文献   
7.
杨絮  赵华宇  杨玉英 《河北医药》2007,29(6):570-570
剖宫产手术多选用硬膜外麻醉,但对产程已启动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如孕妇不易搬动又急需手术结束分娩时,不便选用,因其操作较复杂,麻醉起效较慢,而宜选用不需改变体位、麻醉起效迅速的全凭静脉麻醉,尤其对母体和婴儿更加有利.本观察旨在比较上述两种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1 min Apgar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胰腺少见肿瘤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胰腺少见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胰腺少见肿瘤的影像资料,分析各类肿瘤间的影像学特点及差异。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微囊型10例,大囊型6例,4例病灶内见典型放射状纤维间隔,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持续强化。黏液性囊腺瘤9例,单囊者5例,壁薄,多囊者4例,壁厚,恶变者3例,表现为不规则明显增厚的囊壁、间隔及明显强化的壁结节。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囊实性6例,实性3例,2例肿瘤内见出血,增强扫描肿块呈渐进性强化。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8例,主胰管型3例,主胰管扩张,见持续强化的壁结节;分支胰管型4例,为与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混合型1例,为交界性肿瘤,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均不同程度扩张,并见均匀强化壁结节影。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0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1例无功能性者为恶性,病灶较大,内见液体坏死区。结论胰腺少见肿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应用CT扫描对胰腺少见肿瘤术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2 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男 15例 ,女 5例 ,胎龄 <37周 3例 ,37~ 4 2周 14例 ,>4 2周 3例。应用德国西门子 -DRG型CT机行头颅CT平扫 ,以OM线为基线 ,层厚 8mm ,层间距 8mm ,检查时间在发病 2~ 3d 13例 ,~ 6d 6例 ,>7d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兴奋 (激惹、烦躁、尖叫、惊厥 )或抑制 (反应差、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 )或两者相继出现。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16例 ,硬膜外血肿、脑实质出血各 2例 ,并脑水肿 15例。轻度 5例 ,中度 6例 ,重度 9例。自动出院 7例 ,…  相似文献   
10.
犬寄生蠕虫及其与兽医卫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养犬业正在城乡俏然兴起。但犬的许多疾病,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这不能不引起兽医卫检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