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123例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其辅助检查、治疗与结果、随访、预后及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例患儿中治疗好转患儿62例,放弃治疗患儿54例,死亡患儿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5分钟Apgar评分、惊厥、昏迷、p H、BE、脏器损伤、亚低温治疗是影响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5 min Apgar评分3分、BE≤-10 mmol/L是影响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易合并脏器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其中,脏器损伤以脑、肺、心损伤最常见。结论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治疗后发生后遗症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为神经评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乌兰  汪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5):704-704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对7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周内进行NBNA测定并与临床分度比较。结果:新生儿HIE生后第2天NBNA评分与临床分度与临床一致,生后1周时轻度HIE评分全部恢复正常,中度评分异常23.1%,重度76.2%。结论:将HIE分度标准与NBNA评分相结合,可更加全面地对HIE患儿的脑功能进行早期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对确诊的42例住院患儿进行临床特点观察,将HIE分轻、中、重三组。并对三组患儿的Apgar评分、头颅CT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围产期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分度与影像学分度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正确的Apgar评分对HIE的诊断、并发症及估价预后甚为重要。加强对HIE的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对7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周内进行NBNA测定并与临床分度比较。结果新生儿HIE生后第2天NBNA评分与临床分度与临床一致,生后1周时轻度HIE评分全部恢复正常,中度评分异常者23.1%,重度者76.2%。结论将HIE分度标准与NBNA评分相结合,可更加全面地对HIE患儿的脑功能进行早期评价。  相似文献   

5.
何东梅  黄杜仙  肖坤茂  高杨 《全科护理》2021,19(11):1508-1511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医院收治的10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入选对象一般资料和预后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0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中预后不良率为26.47%。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娩孕周、CT分度、5 min Apgar评分、产程异常、羊水异常、胎心异常、新生儿窒息、妊娠高血压、新生儿呼吸暂停、脑干症状、强直性惊厥、剩余碱(BE)值及pH值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CT分度、妊娠高血压及强直性惊厥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T分度、妊娠高血压及强直性惊厥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高度关注和分析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改善新生儿预后的敏感指标和状况。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伤。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缺氧缺血是造成儿童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CT能够对HIE作出早期诊断并分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1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综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及早期中医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早期干预、配合早期中医护理方法,可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新生儿因窒息缺氧引起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预后视病损程度及治疗而不同。轻度者预后良好,重度者可在新生儿早期死亡,或产生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等后遗症。现将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的转归与预后,以规范窒息所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防止该病诊断的泛化。方法:对2005-01/2008-01在我科住院9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窒息后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致残率。结果:新生儿窒息为轻度,预后好;重度窒息,预后差,致残率为36.3%。结论:对阿氏评分≥4分可不予以干预治疗,对于阿氏评分≤3分应早期予以干预治疗,以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综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实验性护理疗法及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指出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早期干预护理、掌握实验性护理疗法,可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均给予药物治疗、功能锻炼、高压氧治疗,治疗组进行早期干预,1a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两组患者的智能发育商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智能发育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干预能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智能发育商数,并减少其伤残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及脑性瘫痪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07/2003-07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新生儿室住院的110例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①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分为3组,轻度组(n=65)、中度组(n=35)、重度组(n=10);选择同期出生足月正常新生儿2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组患儿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并进行比较。②将所有观察患儿均按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案进行后续治疗,随机分为3组进行早期干预,干预1组干预时间为满1个月起至24个月;干预2组为满6个月起至24个月岁;干预3组为满12个月岁起至24个月。干预方法采用鲍秀兰教授0~3岁潜能开发指南进行。随访时间为6个月以内每月1次,6个月~12个月每2个月1次,12个月~24个月每3~6个月1次;随诊内容除一般的健康体检外,重点检查有否脑性瘫痪症状,并指导早期干预。对照组及各随访非干预时间按传统喂养和照料。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脑性瘫痪的相关性。结果:1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和20例正常新生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36±4.55),(8.32±2.89)μg/L,P>0.05];中度、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45±13.56),(69.98±19.92)μg/L,t=9.354,16.452,P<0.01],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型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成正相关(r=0.754,P<0.001)。有过脑性瘫痪早期症状患儿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显著高于无脑性瘫痪早期症状患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3.26±20.33),(18.34±9.87)μg/L,t=6.98,P<0.01]。②随访结果: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6个月内脑性瘫痪早期症状发生率20%,中度组43%、重度组1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干预24个月后,干预1组无脑性瘫痪患儿,干预2组有1例,干预3组有4例,干预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新生儿脑损伤及预测早期脑性瘫痪的有效指标。早期干预可以减低脑性瘫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方法:对6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儿中,治愈57例(占89%),转院3例(占0.46%),自动出院2例(占0.31%),死亡2例(占0.31%)。结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做到早期诊疗,强调三支持、三对症,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8例,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6,12个月时心理运动指数与智力运动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神经性后遗症率及不良预后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同时加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患儿智商发育水平的改善有促进作用,且可防范神经性后遗症和不良预后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及智能发育商的影响。方法80例新生儿窒息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早期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神经评定量表(NBNA)给予不同的康复干预措施。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测定行为神经评分。随访1年,采用Gesell初评方法测试患儿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言语能等4个能区的智能发育商。结果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儿的NBN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NBNA评分≥35分的例数多于常规治疗组(P〈20、05),1年后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言语能4个能区的智能发育商得分提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千预能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NBNA评分及1年后的智能发育商,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1例新生儿期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成FDP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对上述患儿进行严密观察并随访,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情况,同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联合应用FDP和脑活素治疗此病总有效率为97.78%,远高于对照组(86.11%,P<0.05),其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心肌酶谱改善程度,新生儿NBNA评分,预后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DP对窒息后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起促进作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综合治疗分析。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窒息患儿多见,加强产儿两科合作,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12例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本组1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轻度86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3例;中度21例,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2例;重度5例,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和脑积水各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早期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水肿、颅内出血,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病情估计、疗效评估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有围产期窒息史,经临床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而行CT检查的患儿资料。结果:对患儿病情进行CT分度,轻度10例,中度6例,重度1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例,合并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者1例。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需熟悉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新生儿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不同时期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水平,患儿随访6个月的发育商水平,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 2组干预前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6个月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随访6个月的发育商各指标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患儿中,可较好地帮助其改善智力及运动功能,积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