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比较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在佩戴膝关节外翻矫形器与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探讨不同矫形器在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32例早期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定制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倾斜角5°)、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及无佩戴任何矫形器(测试期间均穿标准鞋)三种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间空间参数。 结果: 相较于未佩戴任何矫形器情况,佩戴2种矫形器后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膝关节内翻力矩,膝关节内翻角冲量)均明显降低(P<0.05),此外佩戴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后患者踝关节外翻角度明显增加,足底压力中心明显向外侧偏移(P<0.05)。 结论: 两种不同的矫形器均有助于降低早期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内侧间室所产生的压力,两者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传统与新型外侧楔形角矫形鞋垫(LW)后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探讨新型设计的LW在早期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英国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配合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30例早期内侧间室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佩戴传统LW(楔形角5°)、新型带足弓支撑的LW(楔形角5°)及无佩戴任何矫形器(测试过程中均穿标准鞋)3种不同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间空间参数变化。结果:相较于未佩戴任何矫形鞋垫情况,佩戴2种LW后膝关节载荷(膝关节内翻力矩,膝关节内翻角冲量)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佩戴传统的LW后患者步行过程中踝关节外翻角度、外翻力矩及地面反作用力内侧方向较其他2种方式明显增加(P<0.05),而佩戴新型LW后下肢前进角度较其他2种方式显著增加(P<0.05)。结论:两种不同设计的LW均有助于缓解早期内侧间室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过程中的膝关节载荷,且未见明显差异。但相较于传统外侧楔形矫形鞋垫,带有足弓支撑设计的矫形鞋垫佩戴后更为舒适,且不会引起踝关节内侧应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限元法因其具有不受样本量限制,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而成为防滑倒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建立正常骨盆以及佩戴护具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滑倒过程中骨盆各部位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验证护具的有效性。方法:以中国数字人原始资料应用Abaqus 6.51软件构建正常骨盆以及佩戴护具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固定约束地面刚体,对整个骨盆模型加载2 m/s的速度载荷,程序运算后观测骨盆模型佩戴护具前后的应力、应变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分布云图。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护具比较,佩戴护具时滑倒过程中骨盆与地面的接触力、骨盆与地面产生最大接触力时松质骨最大压缩应变、大转子以及股骨颈周围应变最大值、大转子和股骨颈附近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大转子和股骨颈处的平均应力值等均明显减小。提示髋部保护支具对大转子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人体滑倒时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佩带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的方法,但是佩带矫形器后的膝关节所产生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变化至今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佩带膝关节矫形器前后的膝关节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参数变化,便于为将来设计新型膝关节矫形器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测力板对其在佩带膝外翻矫形器及不佩带膝外翻矫形器两种情况步行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相比未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收力矩明显减小,与此同时膝关节内翻角度明显减小,外翻角度明显增加(P均<0.05),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最大屈曲角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可有效地通过增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外翻角度减小内翻角度从而降低膝内侧间室所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纠正膝关节非正常对线。  相似文献   

5.
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较多。我院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畸形22例,采用改良的髁上截骨术进行矫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0岁,平均22.3岁;膝关节屈曲畸形10例,外翻畸形4例,屈曲并外翻畸形8例,膝关节畸形并踝关节畸形5例;全部病例均伴有股四头肌瘫痪;膝关节屈曲10~20~0者13例,21~30~0者6例,30~0以上者3例,平均24.4~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护理。方法:对7例膝关节外翻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疾病的控制,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病情观察,做好疼痛护理及引流管护理,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随访4~20个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关节稳定,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9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5分。结论:应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正确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限元法因其具有不受样本量限制,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而成为防滑倒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建立正常骨盆以及佩戴护具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滑倒过程中骨盆各部位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验证护具的有效性。方法:以中国数字人原始资料应用Abaqus 6.51软件构建正常骨盆以及佩戴护具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固定约束地面刚体,对整个骨盆模型加载2 m/s的速度载荷,程序运算后观测骨盆模型佩戴护具前后的应力、应变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分布云图。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护具比较,佩戴护具时滑倒过程中骨盆与地面的接触力、骨盆与地面产生最大接触力时松质骨最大压缩应变、大转子以及股骨颈周围应变最大值、大转子和股骨颈附近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大转子和股骨颈处的平均应力值等均明显减小。提示髋部保护支具对大转子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人体滑倒时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胸腰椎双重固定护具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胸腰椎双重固定护具固定及相应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护具,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做好皮肤护理,讲解护具使用的注意事项及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记录伤后或术后1周站立位使用及不使用护具的VAS疼痛评分。结果:VAS从使用前的(8.01±1.40)分降至使用后的(2.46±1.13)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制胸腰椎双重固定护具通过气囊和龙骨双重固定的原理,可加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疼痛,从而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佩带膝外翻支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旻  江澜 《中国临床康复》2011,(17):3109-3112
背景:佩带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的方法,但是佩带矫形器后的膝关节所产生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变化至今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佩带膝关节矫形器前后的膝关节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参数变化,便于为将来设计新型膝关节矫形器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测力板对其在佩带膝外翻矫形器及不佩带膝外翻矫形器两种情况步行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相比未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收力矩明显减小,与此同时膝关节内翻角度明显减小,外翻角度明显增加(P均〈0.05),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最大屈曲角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可有效地通过增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外翻角度减小内翻角度从而降低膝内侧间室所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纠正膝关节非正常对线。  相似文献   

10.
肖乐  刘超  谢冰  贺曦  王爱民 《中国康复》2017,32(1):84-85
目的:观察ICB足底矫形鞋垫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佩戴ICB足底矫形鞋垫。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2组平衡功能及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外翻角度、踝关节外翻力矩及地面反作用力(内侧方向)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加(P0.05),膝关节内收力矩及膝关节内收冲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减小(P0.05),步速、步幅及地面反作用力(垂直方向)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运动学参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B足底矫形鞋垫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结果,讨论相关数字影像资料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3-06法国亨利蒙多医院(HOPITALHENRIMONDOR)矫形与创伤外科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导航系统辅助完成的2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术前的常规膝关节X射线片,下肢全长片、全麻下膝关节内外翻应力X射线片和髋、膝、踝扭转的CT片,以及术中Ceravision系统检测和术后X射线片,效果评估以重建的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3°为满意。①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②应力下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③术毕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④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肢力线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下肢全长片与术中电脑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外翻2.36°(内翻13°~外翻13°),3.33°(内翻12°~外翻1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5)。②应力下膝内翻、外翻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正位片测量与术中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8.47°(内翻2°~内翻20°),3.63°(内翻7°~外翻12°),6.47°(内翻0°~内翻24°),4.32°(内翻8°~外翻15°),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1)。③术毕时膝内外翻测量结果:导航系统测得的膝内外翻平均为0.175°(内翻2°~外翻3°),术后X射线下肢全长片测量平均0.3°(内翻3.5°~外翻1.5°),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的膝关节胫、股骨部件都得到满意的摆位置入。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且无异常的关节松弛度。结论:Ceravision系统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术中人机互动,取得精确的假体定位及韧带平衡和准确置换,达到下肢力线在内外翻3°以内范围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03-06/2008-0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疾病患者18例(20膝,左侧11膝,右侧9膝),男11例,女7例,年龄34~66岁,平均58.7岁.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均合并膝关节20°~30°内外翻畸形,或25°~40°固定性屈曲畸形,其中2例双膝置换.置换前X射线测量内外翻角度,采用AORI对骨缺损进行分型.全部患者采用可旋转铰链稳定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均为初次置换.采用HSS评分标准对置换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膝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每膝置换时间95~147 min,平均129 min.全部病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6年,平均随访4.2年.置换后所有病例膝关节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均纠正,关节活动范围达100°~136°,所有患者均能不扶拐独立行走.置换后未出现浅部或深部感染,无假体下沉、移位及骨折骨吸收发生.膝关节HSS评分置换前平均42分(25~56分),置换后86分(78~95分),优11例,良6例,一般1例,优良率94%.结论:对于膝关节严重内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早期效果满意,可以解除膝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能够为严重膝关节病患者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目的: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例(9膝)女性膝外翻患者,年龄50~75岁,术前X射线测量膝外翻畸形平均12.9°(10~37°).采取髌旁内侧入路,经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等处理后,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24~72)个月.膝外翻角度由置换前的12.9°降低到4.3°,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5°提高到为105°,HSS评分由置换前31.17分提高到87.83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所有病例置换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置换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后行全息关节置换早期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小儿麻痹后遗症常并发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黄氏统计1000例,占34.8%。膝关节屈曲破坏下肢负重力线,平时极易跌仆,被迫用手撑腿跛行,重者架拐或呈悬吊腿。门氏将其分为三型:膝前弓屈曲;膝外翻屈曲;膝外翻胫外旋屈曲。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原因:1.膝部前后肌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外侧入路进行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对10例(12膝)外翻膝畸形患者施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女3例,男3例,平均年龄71.4岁(61~7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外侧人路,将外侧支持带进行冠状面"Z"字成形,分步骤按照拉花技术进行髂胫束止点、后外侧关节囊、外侧副韧带等松解以获得屈、伸间隙的软组织平衡,假体就位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的浅、深层.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后稳定型假体(G2,施乐辉公司,美国),全部患者的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外翻18.4°(15°~24°)恢复至平均外翻6.8°(4°~9°).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12.4个月(3~24个月).至最后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4分(35~58分)恢复到平均86.4分(76~95分).结论 膝关节外侧入路能很好地显露外翻膝的外侧挛缩结构,有利于对挛缩结构进行准确的松解,外侧支持带的"z"字成型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髌骨的松解和假体软组织覆盖的矛盾,是中、重度外翻膝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8.
背景:内外翻限制性衬垫严格遵循“以最低的限制性获得可靠的稳定性”的原则,在提高假体的稳定性的同时又不增加限制级别。 目的:回顾性分析限制性衬垫在老年初次膝关节置换中内外翻不稳定的应用经验,总结限制性衬垫使用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合并膝内外翻畸形的70例初次膝关节置换老年病例,其中内翻56例(平均15±176;-30±176;);外翻14例(平均10±176;-20±176;)。70例中在完成标准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操作后出现一侧〈6 mm内外翻不稳定的23例(25膝)使用了限制性衬垫,其中内翻不稳18膝,外翻不稳7膝。23例均使用施乐辉公司普通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均未使用假体延长柄,11膝术中使用了骨水泥或自体骨植骨填补骨缺损。 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2年(18-42个月),所有病例膝关节疼痛消失,关节稳定,下肢力线纠正,KS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4分,提高到置换后的平均88.5分。所有患者均无需膝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平均110±176;(96±176;-130±176;),SF-36问卷满意度98%,无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结果提示在膝关节置换时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出现〈6 mm内外翻不稳定时使用限制性衬垫,在老年初次膝关节置换中可以保留骨量,简化手术操作,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需要解决外侧股骨髁和胫骨平台部分缺损、塌陷;外侧关节囊和韧带挛缩;内侧副韧带松弛等所有这些畸形矫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将假体放在合适的位置,最终获得膝关节的稳定.探讨膝外翻膝关节置换术中力线纠正及关节平衡.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1-01/2000-12关于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外翻方面的文章,检索词"TKA,genu valgum",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实验研究文章中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等条件的限制;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不同文献无限制条件.排除标准:研究目的与本综述目的无关、重复研究的文献.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共20个研究满足全部纳入标准,予以纳入.结果:在创伤中,胫骨平台骨折常常造成骨折的畸形愈合,骨骺的生长阻滞,最终形成膝关节的外翻畸形.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外侧切口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但是还不被普遍接受,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做关节囊Z形切开或将关节囊前外侧的脂肪垫外移来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对严重膝外翻的患者采取外侧入路,以保证外侧软组织的充分松解,矫正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肌腱、韧带作出相应的处理,调整关节伸屈及内外侧都得到良好的关节间隙平衡.对于有严重膝内翻的患者,由于后交叉韧带止点于股骨髁的内上方,后交叉韧带被拉长失去功能,应当选用高匹配的假体.结论:对于膝外翻的患者,如果合理的调整软组织获得良好的关节间隙平衡,就可以采用非限制性假体,不切除交叉韧带,获得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规范化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佩戴自制改进膝关节可调外翻矫形器的效果。方法:60例膝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佩戴定制矫形器训练,治疗前后进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结果:治疗后1d ,观察组WOMA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1周、1个月时 WOMAC 评分继续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3个月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后,WOMAC评分才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第2、3个月WOMAC评分无显著变化。治疗后,观察组WOMAC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减少(P<0.05)。结论:自制改进膝关节可调外翻矫形器对行运动疗法的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