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初发 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梗塞前 4 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 (A)组 (n=4 4 )、无缺血预适应 (B)组 (n=32 )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比 B组的心肌梗塞范围小 (P<0 .0 5 ) ,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 (P<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塞范围 ,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梗死前 72h以上有无心绞痛 ,分为A组 (有心绞痛 ) 76例 ,B组 (无心绞痛 ) 10 2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梗死面积小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B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39例有、无梗塞前心绞痛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有梗塞前心绞痛组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梗塞前心绞痛组(P〈0.05)。肌酸激酶(CK)值、住院期间梗塞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梗塞前心绞痛可能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侧支循环形成等,减轻了心肌功能异常,对AMI近期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4.
小儿严重烧伤早期抗休克综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严重烧伤早期抗休克综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2 0 5例小儿严重烧伤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16 1例患者早期进行抗休克综合治疗 (A组 ) ,4 4例患者伤后入院较晚 ,平均在伤后 12小时才获得抗休克综合治疗 (B组 )。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烧伤面积与深度、治愈率和并发症。结果 A组与B组比较 ,患者年龄、烧伤面积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A组治愈率明显提高 (P <0 0 1) ,主要并发症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小儿严重烧伤早期抗休克综合治疗明显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时程对梗死面积的影响及再灌注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81例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发病前心绞痛和既往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及Wagner心电图QRS记分值的影响 ,并观察早期再灌注治疗的作用。 结果 ①分组 :381例患者中 ,仅有发病前心绞痛者 77例 (A组 ,占 2 0 .2 % ) ,仅有既往心绞痛者 130例 (B组 ,占 34.1% ) ,兼有发病前心绞痛和既往心绞痛者 73例(C组 ,占 19.2 % ) ,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者 10 1例 (D组 ,占 2 6 .5 % )。②CK、CK MB峰值及QRS记分值 :A组、B组和C组显著低于D组 (P均 <0 .0 5 ) ;③再灌注对CK、CK MB峰值及QRS记分值的影响 :各组内有再灌注 (+)亚组显著低于无再灌注 (- )亚组 (P均 <0 .0 0 1)。A(+)亚组和C(+)亚组显著低于D(+)亚组 (P均 <0 .0 5 ) ,而B(+)亚组和D(+)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B(- )亚组和C(- )亚组均显著低于D(- )亚组 (P均 <0 .0 5 ) ,而A(- )亚组和D(- )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明显保护严重缺血的心肌 ,减少梗死面积 ,其作用不依赖于再灌注治疗 ,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而发病前心绞痛可能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延长心肌对严重  相似文献   

6.
声学造影评价心肌梗塞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Levovist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研究心肌梗塞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梗塞前一周内有无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A组)与无心绞痛组(B组),其中A组17例,B组12例,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63.3±7.5)岁.采用Philips Sonos 5500超声诊断仪和S4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造影剂采用德国先灵公司生产的Levovist.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并于术后第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1)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明显低于B组(P<0.001).(2)A、B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在术后第1周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第5周A组的EDD明显小于B组(P<0.05).A组的EDD逐渐减小(P<0.05),而B组的EDD无明显变化(P>0.05).(3)A组的EF显著改善,而B组的EF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肌梗塞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室重构的改善,有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侧支循环的 2 6 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前驱心绞痛对肌酸激酶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2 6 1例患者中 ,有前驱心绞痛组 (A组 ) 92例 ,占 35 2 % ;无前驱心绞痛组 (B组 ) 16 9例 ,占 6 4 8%。肌酸激酶峰值浓度 :A组为 ( 14 2 5± 10 86 )U/L ,显著低于B组的 ( 1747± 115 8)U/L (P <0 0 5 ) ;肌酸激酶同功酶MB (CK MB)的峰值浓度A组 ( 12 8± 10 2 )U/L ,也显著低于B组的 ( 16 3± 10 7)U/L (P <0 0 1)。左室射血分数 :A组 ( 5 1±11) % ,显著高于B组 ( 4 6± 12 ) % (P <0 0 1)。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 :A组明显低于B组 ( 6 9± 2 4vs 7 6± 2 7,P<0 0 1)。结论 :前驱心绞痛可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梗塞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预后因素,在首次AMI患者中发生率35~67%。作者报告775例AMI,给予静脉溶栓疗法[尿激酶或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必要时施行冠脉成形术。分为两组:组1共531例(占73%)无心绞痛病史(354例)或仅在梗塞前7日内有过先兆性胸痛(177例);组2共196例(占27%)梗塞前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及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证据或 (和 )心绞痛病史将 198例患者分为A、B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A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 ,而肌酸磷酸激酶 (CK)和同工酶 (CK MB)峰值、严重心脏并发症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近期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发病前心绞痛可能促进IP产生 ,二者协同对AMI后的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心脏术后MODS合并ARF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心脏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合并急性肾衰竭(ARF)中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将4 7例行CRRT治疗的心脏术后MODS合并ARF患者分为存活组(A组,2 6例)和死亡组(B组,2 1例) ,分别进行MODS评分、APACHEⅢ评分、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时间、CRRT距ARF和尿量<0 .5ml·Kg-1·h-1时间、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等指标的比较。结果 ①治疗前B组受损的器官数明显多于A组(P <0 .0 5 ) ;②CRRT前B组MOD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A组(P <0 .0 5 ) ,CRRT治疗12h后,仅A组MOD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明显下降(P <0 .0 5 ) ;③CRRT治疗12h后,两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明显降低,仅A组氧合指数增高(P <0 .0 5 ) ;④B组的CRRT距ARF和尿量<0 .5ml·Kg-1·h-1时间明显高于A组(P <0 .0 5 )。结论 心脏术后MODS器官损害数多的患者病死率高。将MODS评分与APACHEⅢ评分系统结合应用,能较精确地评定心脏术后MODS合并ARF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CRRT是该类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必须强调早期ARF诊断和及时CRRT治疗,行CRRT治疗越晚其预后越差,尽早行CRRT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各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 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组 )、B组 (单纯肠外营养组 ,TPN)、C组 (单纯肠内营养组 ,EN) ,每组 2 8例 ;伤后 48~ 72h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 ,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伤后 1周时 ,A、B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上优于C组 ,并且早期并发症少于C组 (P <0 0 5 )。2周时 3组上述指标虽略有高低 ,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B、C组的并发症高于A组(P <0 0 5 ) ;按GOS预后评定A组预后优于B、C两组 (P <0 0 5 ) ,病死率A组最低。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终池持续引流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 2例 ,随机分成 2组 ,终池持续引流组 (A组 ) 2 6例 ,常规腰椎穿刺组 (B组 ) 2 6例 ;另设正常对照组 (C组 ) 12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B两组不同时点及C组的脑脊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含量 ,同时行经颅多谱勒检查 ,检测痉挛指数。结果 A组引流量明显多于B组 (P <0 .0 1)。第 1天A、B两组脑脊液中CGRP含量无差异 (P >0 .0 5 ) ,但两组CGRP含量均低于C组 (P <0 .0 5 ) ;A、B两组痉挛指数无差异(P >0 .0 5 ) ,但均高于C组 (P <0 .0 5 )。第 3天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5 ) ,A组低于C组(P <0 .0 1)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P <0 .0 1)。第 5天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1) ,A组低于C组 (P <0 .0 5 )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P <0 .0 5 )。第7天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1) ,A组略低于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P <0 .0 1) ,A组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终池持续引流能降低CGRP含量的下降幅度和明显降低脑血管的痉挛指数 ,对减轻脑血管痉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 (SR)的预测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 2 16例首次AMI患者 ,分组比较SR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左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并分析SR的预测因素。结果 ①分组 :有自发再通的A组 5 7例 (2 6 4 % ) ,无自发再通的B组 15 9例 (73 6 % )。②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A组低于B组 (P <0 0 5 ) ,CK及CK -MB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③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 1) ,而室壁运动记分则A组明显低于B组 (P <0 0 1)。④PTCA术后TIMI血流 3级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 ;总的院内心脏事件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⑤梗死前心绞痛 (P <0 0 1)、发病至治疗间期 (≤ 4h) (P <0 0 5 )和梗死相关动脉的侧支循环 (0~ 1级 ) (P <0 0 5 )是SR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MI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的患者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较好 ,其发生可能与梗死前心绞痛和发病至治疗的间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对 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两组 ,A组 41例 ,B组 3 4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观察两组梗死面积、心肌酶、并发症。结果 :有心绞痛组 ,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学峰值、左心衰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P <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以限制梗死面积扩大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复合阿托品在门诊肠镜检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异丙酚复合阿托品静脉麻醉对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肠镜检查的病人 40例 ,随机分A ,B两组 (各 2 0例 ) ,A组为异丙酚组 ,B组为异丙酚加阿托品组 ;A组静注异丙酚 ,B组静注异丙酚和阿托品复合液 ,之后再分次追加异丙酚至手术结束。结果 :( 1)A组术中心率下降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B组心率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 2 )A、B两组收缩压较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1) ,两组舒张压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 3)两组异丙酚用量比较 ,B组用药量明显少于A组(P <0 0 5 )。 ( 4 )全部患者术毕对术中疼痛无记忆。结论 :异丙酚复合阿托品用于门诊肠镜检查 ,能减少异丙酚用药 ,加强镇痛效果 ,减轻异丙酚对心血管的副作用 ,提高了门诊小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两种透析模式对患者自身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探讨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因素。方法 抽取4 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和18例腹膜透析患者,2 0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仅检测C反应蛋白)透析前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铁蛋白(SF)、Hb、Lp(a)。CRP作为炎症指标,Scr、ALB、SF、Hb、Lp(a)作为相关营养、贫血、心血管疾病指标。比较血液透析(HD)组和腹膜透析(PD)组炎症指标。各组内根据CRP水平分为两组,CRP >10mg/L为A组,CRP <10mg/L为B组,比较A、B两组各相关因素(Scr、ALB、Lp(a)等)。结果 HD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高于腹膜透析组(P <0 .0 5 )。各相关因素的比较:HD组内A组Lp(a)高于B组(P <0 .0 5 ) ,A组Hb、ALB低于B组(P <0 .0 5 ) ;A组Scr低于B组,A组SF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PD组内A组Lp(a)高于B组(P <0 .0 5 ) ,A组HDL、Hb、ALB低于B组(P <0 .0 5 ) ;A组SF、Scr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比腹膜透析患者严重,微炎症反应与ALB、Hb、Lp(a)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荣英  傅向华  胡少东 《临床荟萃》2004,19(19):1090-109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7例首次AMI患者 ,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 (A组 ) 2 4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者 (B组 ) 1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 ,术后 2周、12周、2 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和99mTc心血池显像观察左心室容积、心功能变化。结果 ① 12周、2 4周与 2周比较 ,所有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均显著降低 (P <0 .0 1) ;在 12周、2 4周时 ,A组均低于B组 (P <0 .0 5 )。② 12周、2 4周与 2周比较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提高 (P <0 .0 5 ) ;在 12周和 2 4周时 ,A组LVEF均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可有效抑制心室重构 ,改善心室功能 ,而梗死前心绞痛组的这种作用明显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梗死前 1周内有无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 (A组 ,2 7例 )与无心绞痛组(B组 ,2 3例 ) ,均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血管重建术 ,并于术后第 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 ①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明显低于B组 (P <0 .0 0 1) ;②A、B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EDD)在术后第 1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在第 5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A组的EDD逐渐减小 (P <0 .0 5 ) ,而B组的ED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③A组的射血分数显著改善 ,而B组的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心室重构的改善 ,有助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讨护理因素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AAMI)预后中的作用 ,对比分析了两组同期发生 ,梗塞面积相同的 AAMI患者在不同护理条件下早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包括梗塞后心绞痛、梗塞延展、再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栓塞和心脏性死亡等。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 (31 .1 % ) ,明显低于对照组 (60 .0 % ) ,(P <0 .0 1 ) ,其中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31 .1 %和50 .0 % (P <0 .0 5) ,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分别为 4.2次和 6.4次 (P <0 .0 0 1 )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高质量的护理能减少和预防 AAMI并发症 ,提高患者存活率 ,改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夏文君 《护理研究》2005,19(7):609-610
[目的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 [方法 ]选择 8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A组 )与同期 12 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B组 )的临床资料作对照分析。 [结果 ]A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 ,但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学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低。[结论 ]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抗栓、康复训练及介入诊疗等治疗护理干预 ,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