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高龄孕妇终止妊娠时机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160例超高龄孕妇分娩的资料,依据产妇分娩时妊娠周数分为超预产期妊娠组(40~41周,共33例)和正常足月妊娠组(37~39+6周,共127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距离前次妊娠时间、分娩前血红蛋白水平、产时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直接剖宫产、阴道试产失败后转剖宫产、阴道助产、顺产、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儿科、羊水过少、羊水混浊、急性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超预产期妊娠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在年龄、距离前次妊娠时间、分娩前血红蛋白水平、产时BMI、直接剖宫产率、阴道试产失败后转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顺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转儿科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预产期妊娠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比较,羊水过少发生率(15.15% vs 3.15%,χ2=5.026,P=0.025)、羊水混浊发生率(33.33% vs 3.15%,χ2=24.648,P<0.001)、急性胎儿窘迫发生率(12.12% vs 1.57%,χ2=5.414,P=0.020)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高龄孕妇应选择足月后预产期前终止妊娠,降低发生围产儿不良结局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拔管后仍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失败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入住福建省立医院ICU气管插管拔管后行序贯HFNC的145例患者。根据HFNC成功与否将其分为HFNC成功组(113例)和HFNC失败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HFNC成功组和HFNC失败组患者插管原因(χ2 = 11.224,P = 0.024)、慢性心力衰竭(χ2 = 4.863,P = 0.027)、心脏瓣膜病(χ2 = 6.435,P = 0.011)、呼吸道病原学阳性(χ2 = 8.909,P = 0.003),拔管当天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Z = 2.138,P = 0.032)、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t = 2.307,P = 0.023),插管期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χ2 = 4.153,P = 0.042)和雾化N-乙酰半胱氨酸(χ2 = 4.531,P = 0.033),拔管前2 d内中性粒细胞计数(t = 2.170,P = 0.032)、淋巴细胞总数<0.8 × 109/L(χ2 = 5.941,P = 0.024)、降钙素原(Z = 2.656,P = 0.0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拔管前2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0.8 × 109/L[比值比(OR)= 2.898,95%置信区间(CI)(1.059,7.935),P = 0.038]和呼吸道病原学阳性[OR = 4.617,95%CI(1.463,14.568),P = 0.009]为HFNC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拔管前2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0.8 × 109/L和呼吸道病原体阳性为气管插管拔管后仍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序贯HFNC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分娩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方法将229例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根据产后24 h内血糖是否<2.2 mmol/L分为低血糖组(63例)及对照组(166例)。比较两组GDM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平产、急诊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及羊水清洁度,新生儿的体质量、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及产妇分娩方式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821,P = 0.006;χ2 = 32.616,P = 0.001),而GDM产妇年龄及羊水清洁度,新生儿喂养方式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64,P = 0.389;χ2 = 14.822,P = 0.641;χ2 = 4.775,P = 0.09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体质量[比值比(OR)= 3.025,95%置信区间(CI)(1.263,7.244),P = 0.013]、急诊剖宫产[OR = 5.227,95%CI(2.049,13.330),P = 0.001]、择期剖宫产[OR = 8.237,95%CI(2.967,22.869),P<0.001]均是影响GDM产妇分娩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结论体质量、急诊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均是影响GDM产妇分娩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患者出现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首次入住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ICU的3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ICU第7天留取的静脉血标本[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 20 mg/L,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至正常范围上限(120 U/L)的两倍]将患者分为胆汁淤积组(155例)和对照组(1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胆汁淤积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28 d的累积生存曲线。 结果两组患者缺血缺氧(χ2 = 15.653,P < 0.001)、高血糖(χ2 = 11.406,P < 0.001)、完全肠外营养(χ2 = 10.135,P < 0.001)、肝损伤药物(χ2 = 29.024,P < 0.001)、血管活性药物(χ2 = 18.042,P = 0.012)、机械通气时间(t = 12.912,P < 0.001)、脓毒症(χ2 = 9.062,P < 0.001)、重度创伤(χ2 = 4.562,P = 0.031)、住院时长(t = 4.451,P < 0.001)、ICU住院时长(t = 5.440,P < 0.001)、血乳酸(U = 2.985,P = 0.001)、TBIL(U = 2.844,P = 0.002),直接胆红素(DBIL)(U = 2.756,P = 0.003)、间接胆红素(IBIL)(U = 2.651,P = 0.004)、ALP(U = 2.154,P = 0.016)、国际标准比值(INR)(U = 1.987,P = 0.025)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U = 2.612,P = 0.004)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缺氧[比值比(OR)= 2.512,95%置信区间(CI)(1.321,5.622),P = 0.012]、高血糖[OR = 2.655,95% CI(1.551,6.225),P = 0.003]、完全肠外营养[OR = 1.205,95%CI(0.751,1.122),P = 0.002]、肝损伤药物[OR = 2.321,95%CI(1.265,4.277),P = 0.004]、血管活性药物[OR = 4.561,95%CI(2.301,8.650),P = 0.015]、脓毒症[OR = 3.731,95%CI(1.902,7.421),P = 0.014]、住院时长[OR = 1.255,95%CI(0.325,3.568),P = 0.001]、血乳酸[OR = 1.156,95%CI(1.055,1.254),P = 0.017]、DBIL[OR = 1.952,95%CI(2.301,8.650),P < 0.001]及INR[OR = 1.503,95%CI(1.156,1.956),P = 0.007]是ICU患者发生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两组ICU患者28 d累计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42,P = 0.462)。 结论缺血缺氧、高血糖、完全肠外营养、肝损伤药物、血管活性药物、脓毒症、住院时长、血乳酸、DBIL及INR是ICU患者发生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胆汁淤积症不影响ICU患者28 d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分析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 方法将调查的3 724例患者和社区居民的临床情况作为数据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19.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分析。 结果在3 724名调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占样本的13.32%,三酰甘油、肌酐、尿素氮和总胆红素异常分别占25.76%、7.90%、13.91%和13.56%,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0.24%、43.70%、22.28%和20.7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χ2=34.01,P<0.001)、糖尿病(χ2=9.07,P=0.003)、三酰甘油(χ2=20.38,P<0.001)、总胆红素(χ2=57.03,P<0.001)、谷丙转氨酶(χ2=6.156,P=0.017)、肌酐(χ2=102.71,P<0.001)和尿素氮(χ2=72.82,P<0.001)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血糖(χ2=0.369,P=0.584)、总胆固醇(χ2=1.081,P=0.326)和谷草转氨酶转氨酶(χ2=3.656,P=0.074)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高血压、肌酐、三酰甘油和总胆红素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二次自然分娩后产妇近期盆底结构变化。 方法选取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产后42 d复查的二次自然分娩和初次自然分娩产妇各50例。盆底超声检查观察所有产妇膀胱颈活动度(BND)、最大Valsalva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子宫下垂和直肠膨出发生情况。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比较初次自然分娩组与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最大Valsalval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χ2检验子宫下垂、直肠膨出、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发生率。 结果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最大Valsalval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增大[(29.37±5.32)mm vs (22.63±6.35)mm,(148.8±14.97)° vs(141.2±15.20)°,(73.69±16.03)° vs (69.8±15.25)°,(44.41±19.27)° vs(40.0±17.52)°,(21.47±5.19)cm2 vs (19.15±4.10)c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1,P<0.001;t=2.519,P=0.001,t=2.476,P=0.001;t=3.123;P=0.001;t=2.481,P<0.001)。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子宫下垂、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发生率均高于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46.0%(23/50)vs 20.0%(10/50),12.0%(6/50)vs 6.0%(3/50),20.0%(10/50)vs 6.0%(3/5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44,P=0.006;χ2=3.342,P=0.043;χ2=4.332,P=0.037),二次自然分娩组与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直肠膨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vs 2.0%(1/50),χ2=1.197,P=1.000]。 结论经盆底超声检查发现二次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近期影响较初产自然分娩明显,同时盆底超声检查可为盆底障碍性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对高龄初产妇分娩不良情绪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6月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妇产科门诊建档并定期参加产检的60例高龄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孕期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分娩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2组焦虑、抑郁情况,并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和顺产率。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830,P=0.006;t=5.315,P<0.001),顺产率高于对照组(χ2=5.711,P=0.017),2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868,P=0.167;χ2=3.086,P=0.283;χ2=2.576,P=0.152)。结论 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能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产前门诊护理对高危孕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产科门诊2016年1~6月高危孕产妇1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71例定期在门诊接受产前检查和指导,实验组68例除定期门诊产前检查外,还接受产前门诊护理,比较2组入组时、待产时焦虑水平、待产前分娩意愿及分娩结局。 结果 待产时实验组S-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824,P<0.001)。2组分娩意愿和分娩方式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682,P<0.001; χ2=17.274,P<0.001)。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517,P=0.034)。 结论 对高危孕产妇给予产前门诊护理可降低待产时的焦虑水平,提高自然分娩意愿和顺产率,对改善分娩结局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细胞癌(HCC)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RFA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HCC患者104例,共147个病灶。随访36个月,记录HCC患者生存情况,采用超声造影监测RFA术后HCC患者局部复发的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影响HCC患者RFA术后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与HCC患者RFA术后预后有关的因素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04例HCC患者RFA术后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92.0%、80.0%、53.3%,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为1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首发癌、术后肝内产生新发病灶、消融范围、首选RFA治疗等因素与HCC患者RFA术后生存率有关(χ2=7.119,P=0.008;χ2=20.485,P=0.000;χ2=14.160,P=0.000;χ2=11.825,P=0.001;χ2=7.979,P=0.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首发癌、术后肝内产生新发病灶为影响HCC患者RFA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01;P=0.005;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标志物、首发癌、背景肝、肿瘤直径、肿瘤边界、邻近脏器或大血管、消融范围、首选RFA治疗等因素与HCC患者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有关(χ2=7.234,P=0.007;χ2=9.083,P=0.003;χ2=7.791,P=0.005;χ2=13.042,P=0.000;χ2=20.657,P=0.000;χ2=58.615,P=0.000;χ2=6.681,P=0.0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界、消融范围为影响HCC患者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的独立因素(P=0.017;P=0.002)。 结论影响HCC患者RFA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是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首发癌、术后肝内产生新发病灶,影响HCC患者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的独立因素是肿瘤边界、消融范围。为了提高HCC患者生存期、减少局部复发应对高危人群建立良好的观察随访制度,治疗中采取多学科合作方式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产次对肛提肌裂孔(LH)面积的影响及其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产妇250例,包括初次经阴道分娩产妇(FVD组)150例、二次经阴道分娩(SVD组)及剖宫产产妇(CS组)各50例,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时LH面积的变化,并选择同期120例未分娩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POP盆底超声检出率。并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POP分为POP组(167例)和无POP组(203例),比较2组间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LH面积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有POP组和无POP组间LH面积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POP的超声检出率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LH面积分别为(16.59±3.12)cm2、(15.34±3.50)cm2、(13.09±2.78)cm2及(11.09±2.47)cm2;Valsalva状态下各组LH面积分别为(22.80±8.37)cm2、(18.46±6.63)cm2、(15.58±3.91)cm2及(13.11±5.30)cm2;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各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1.89、11.14,P均<0.001)。对照组、CS组、FVD组及SVD组POP超声检出率分别为:17.5%、26.0%、60.0%及86.0%,CS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VD组 vs FVD组:χ2=11.38,P<0.001;SVD组 vs CS组:χ2=36.53,P<0.001;SVD组vs对照组:χ2=70.55,P<0.001;FVD组vs CS组:χ2=17.36,P<0.001;FVD组vs对照组:χ2=49.74,P<0.001)。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POP组LH面积均大于无POP组[(14.88±3.49)cm2 vs(12.38±2.17)cm2;(20.93±6.53)cm2 vs(15.59±3.50)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9.50,P均<0.001)。 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及产次对女性LH面积的影响程度不同;LH面积越大,发生POP的风险越高。盆底三维超声能够测量产后女性不同状态下的LH面积,从而早期发现盆底支持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南充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为南充地区育龄妇女GDM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 800例,其中确诊GDM 537例(GDM组),血糖正常1 263例(NGT组),分析GDM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结果 南充地区GDM发病率为29.83%。年龄、居住地、产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瘢痕子宫、体外受精(IVF)、流产史及分娩史与GDM发病相关;GDM与剖宫产、HD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产后出血、早产、巨大儿发病相关(均P<0.05)。年龄、居住地、产前BMI、PCOS、HBsAg、HDP、妊娠期甲状腺功能、IVF及流产史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GDM是剖宫产、HDP、ICP、产后出血及巨大儿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南充地区GDM发病率可能与年龄、居住地、产前BMI、PCOS、HBsAg、HDP、妊娠期甲状腺功能、IVF及流产史有密切联系;GDM孕产妇剖宫产、HDP、ICP、产后出血及分娩巨大儿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性。方法收集4 614例分娩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不同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新生儿死亡、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耐糖量异常、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病率。结果低体质量组占13.5%,正常体质量组占70.5%,超重组占13.4%和肥胖组占2.6%。随着孕前BMI的增大,妊娠期的不良结局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除新生儿死亡以外,在其他妊娠不良结局中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发病率要明显要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的产后出血、耐糖量异常、新生儿死亡、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孕前BMI对妊娠不良结局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对孕妇的孕前BMI控制,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情况,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 2)、正常组(BMI 18.5 kg/m 2~<25.0 kg/m 2)、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 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将孕妇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正常组、增重过多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妊娠结局,并观察调整孕期增重范围后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巨大儿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预测早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12,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过度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4,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正常范围孕期增重值调整为10.5~15.0 kg时,增重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贫血、产后出血和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孕前BMI超重和孕期体质量增长异常均会增高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可预测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PPH)患者的分娩临床特点、合并症及出血原因等,以降低PPH发生率,提高孕产妇生存率。 方法选择2014年10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住的产妇共计35 257例,其中PPH患者2528例。根据是否入住ICU,将其分为危重组(45例)和普通组(248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出血病因、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出血干预手段、输血量、妊娠方式、母儿预后等特点。 结果患者PPH发病率为7.2%(2528/35 257),PPH危重率为1.8%(45/2528)。PPH患者中,危重组较普通组年龄大[31.0(28.0,34.5)岁vs 29.0(27.0,32.0)岁,P=0.041]、住院时间长[9.0(6.0,12.0)d vs 4.0(4.0,6.0)d,P<0.001]、胎儿死亡发生率高(22.2% vs 1.8%,P<0.001)、不良妊娠或宫内操作史多(60.0% vs 8.1%,P<0.001)、接受有创止血方式多(包括宫腔填塞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和开腹止血术)(51.1% vs 1.4%,P<0.001)、妊娠并发症高(93.4% vs 15.7%,P<0.001)、妊娠合并症高(39.9% vs 3.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PPH产妇死亡。 结论PPH是一种产科急症,当产妇年龄大、有不良妊娠或宫内操作史、存在妊娠期合并症或并发症时更容易发展为危重症,若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伴有前置胎盘再次行剖宫产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收集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行单胎再次剖宫产3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有前置胎盘者26例,同期单胎初次剖宫产6832例,其中伴有前置胎盘者201例.结果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前置胎盘发生率为7.72%(26/337),明显高于初次剖宫产组的2.94%(201/6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3,P<0.01);且更易并发中央性前置胎盘(42.30%与0.00%,x2=0.43,P<0.01).瘢痕子宫伴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组的子宫破裂率、胎盘植入率、产后出血率、子宫切除率分别为26.92%(7/26)、23.08%(6/26)、26.92%(7/26)、7.69%(2/26),而瘢痕子宫不伴前置胎盘组的以上发生率分别为2.57%(8/311)、0.32%(1/311)、1.29%(4/311)、0.00%(0/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7.97、50.41、42.16、12.79,P均<0.01).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发生率增加,且中央性比例增高,瘢痕子宫伴前置胎盘更易发生子宫破裂、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甚至切除子宫,故降低剖宫产率、降低风险、提高产科质量非常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treatments of repeated cesarean delivery in scar uterus pregnancy accompanied by the placenta praevia.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6832 cases underwent first cesarean delivery,within which 201 cases were accompanied by the placenta praevia;and 337 cases underwent repeated cesarean deliver, within which 26 cases were accompanied by the placenta praevia. All subjects accepted cesarean delivery from January2006 toApril 2010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placenta prev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epeated cesarean delivery than first-ever cesarean delivery (7. 72% vs 2. 94%, x2 = 22. 33, P < 0. 01 ) , especially the occurrence of complete placenta previa (42. 30% vs 0. 00%, x2 = 80. 43, P < 0. 01 ). The rates of uterus rupture, placenta accreta,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hysterectomy (r = 26. 92% ,23.08% ,26. 92% and 7. 69%, respectively) in repeated cesarean delivery in scar uterus pregnancy accompanied by the placenta praevi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ases ( r = 2. 57% ,0. 32%, 1.29% and 0. 00%, respectively ) had repeated cesarean delivery in scar uterus pregnancy but no placenta previa ( x2 = 27.97,50. 41,42. 16,12. 79, respectively, Ps < 0. 01 ).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placenta previa increased in scar uterus pregnancy, especially the complete placental previa.Scar uterus pregnancy accompanied by the placenta praevia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uterus rupture,placenta accreta,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had hysterectomy. Obstetricians should give more effort to reduce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正规产检及分娩的800例初产妇,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3组:消瘦组(BMI< 18.0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0~23.9 kg/m2)及超重组(BMI≥24 kg/m2),观察孕前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根据孕期BMI增长将其分为3组:A组:BMI增长<5,B组:BMI增长5~7,C组:BMI增长>7;进一步分析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孕前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6%(7/66)、5.7%(39/682)、3.8%(2/52),剖宫产率分别为60.6%(40/66)、46.8%(319/682)、40.4%(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孕期BMI增长>7者,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BMI增长<5及BMI增长5~7者[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7%(30/280)、1.3%(2/152)、4.3%(16/368),剖宫产率分别为[62.5%(175/280)、39.5%(60/152)、39.4%(145/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阴道分娩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孕前超重及孕期BMI增长过多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巨大儿发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糖尿病孕产妇不良妊娠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收治待分娩伴糖尿病孕妇共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2组孕妇羊水指数(AFI)、BMI、孕期增体质量量、分娩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h PG)妊娠期指标。比较2组孕妇前置胎盘、早产、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羊水过多、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尿路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指标。记录和比较围产儿健康状况。结果综合护理组孕妇AFI、BMI、孕期体质量增量、分娩体质量、FBG及2 h PG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孕妇前置胎盘、早产、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羊水过多、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围产儿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巨大儿、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研究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某医院397例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397例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共有30例发生了产褥感染,感染率为7.56%。从30例产褥感染的产妇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2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63%,革兰阴性菌占70.37%。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围术期血红蛋白数值<90 g/L、手术时间≥90 min以及术前合并生殖道感染等是引起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相关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因素促使产褥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青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6):972-974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孕期增重指数(ΔBMI)、与妊娠结局关系。 方法 将512例在我院进行产检并足月分娩单胎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A组(20~25):246例、B组(<20):152例、C组(25~30):94例、D组(>30):20例,并随访其妊娠结局。 结果 (1) 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5±5.0kg。(2)巨大儿发生与孕前体重指数无关;当孕期体重增加>18kg(P=0.05),或ΔBMI≥7(P<0.0005)时,巨大儿发率显著增高。(3)B组GIGT、GDM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7;P<0.0005)。(4)妊高征发生与孕前体重指数明显相关,高于标准体重组妊高征发生明显增加;体重增加>18kg,或ΔBMI≥8时妊高征发生率增加;正常与B组体重增加>23或ΔBMI≥9时妊高征发生率明显增加。(5)高于A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005),因产程异常行剖宫产比例明显增加(P=0.001;P<0.0005) 。B组羊水过少发生率增加。 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指数与巨大儿、妊高征、GIGI、GDM、剖宫产率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孕期体重可以得到良好妊娠结局。 [关键词] 体重指数 体重增长 孕期增重指数 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前有备分娩培训,体操训练及全程陪产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本院产检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抽取600例进行调查,参加产前有备分娩培训课程的产妇273例列为观察组,未参加产前有备分娩培训课程的327例产妇列为对照组,对她们的分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高,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遵医行为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产前有备分娩培训及体操训练,丈夫全程陪产的孕产妇并发症减少,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深受孕妇和医务人员的欢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