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是指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结肠中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外科治疗首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腹腔镜手术得到初步尝试并获成功,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36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均经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检查证实。结果:本组超声显像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及十二指肠通过段距离变小,饮水后其近端十二指扩张明显,左侧卧位时十二指肠潴留消失。结论:CDFI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无损伤、实时,能同时显示肠管形态,判断血管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MSCT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原发性淋巴瘤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SCT特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1例中,有14例位于回肠,6例位于空肠,1例位于十二指肠。在CT上表现为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9例伴肠腔狭窄,6例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改变",3例见息肉样肿块块突向肠腔。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或不强化;13例见肠系膜增厚,6例见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PSI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诊断方法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PGL患者的上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胃镜资料。结果21例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11例,结外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7例,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无明确分型2例。21例于治疗前全部行胃镜检查,其中13例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18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胃镜确诊率分别为15.4%、55.6%、71.4%。结论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多层螺旋CT及胃镜各有其优缺点,结合多种检杏方法一般均可做出明确论断.  相似文献   

5.
曾长青  黄良祥  李建党 《华西医学》2009,(11):2849-285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8年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最多见为黑便(14/25),其次为右上腹不适(11/25),腹块被(2/25),无明显症状者(2/25)。术前诊断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B超、胃镜或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检查。25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局部切除18例,组织活检术+胃肠吻合1例。术后随访5~96个月,1、3、5年生存率为95.4%、85.5%和67.3%。结论:综合CT、胃肠道钡餐造影、消化内镜可使大部分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前得到确诊。手术方式依据肿瘤部位、大小而定,局部切除应选择正确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6.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34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34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MPS检查。结果 MPS检查的34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例,食管癌1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癌2例,胃淋巴瘤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外压迫性病变4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降部囊肿1例,未见明显异常5例。结论 MPS检查能够明确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性质、起源层次及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全良  赵宝英  侯秀欣  张文德 《临床荟萃》2014,29(11):1262-126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诊断食管枣核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6例食管枣核异物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MSCT 扫描的患者资料,分析食管枣核异物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及 MSCT 表现,并与内镜结果对照。结果16例食管枣核异物患者中,MSCT 检出异物16例(100%),食管周围并发症6例;食管钡餐造影检出异物6例(37.5%),并发症未检出。MSCT 对异物及并发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钡餐造影。结论 MSCT 及其重建技术如能准确显示食管异物及其周围并发症,可以作为食管枣核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4例十二指肠占位病变,均行超声检查;16例行胃镜检查,14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8例行CT检查。结果 超声显示率达85.3%(29例),依声像图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壁厚型21例,壁外型4例,腔内结节型4例。间接声像图表现为:肝内外胆管扩张,上消化道梗阻。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和CT显示率分别为68.8%、42.9%、37.5%。结论 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检出率较X线造影及胃镜高,为检查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声内镜对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胆胰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Pentax公司的FG-36UX型上消化道线阵型超声内镜对1999年-2002年经临床怀疑为胆系结石、胰腺炎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的21名住院患者进行检查,并与腹部超声、CT的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1例病人中有15例EUS检查符合手术结果,符合率为71_4%;而B超只有6例符合,符合率仅有28.5%;7例病人给予CT检查,符合手术结果者5例,符合率为57.1%。结论 超声内镜在诊断胆胰疾病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4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 1987年 5月~ 1997年 5月4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 (占 5 5 8% )。术前确诊率胃十二指肠镜为 86 8% ,上消化道钡餐为 79 5 % ,CT为 46 7%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为 41 5 % ,B超为 2 9 0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第二段占 44 2 %。 2 8例行根治性手术 ,10例行姑息性手术 ,5例仅行剖腹探查活检术。所有病例 5年生存率为 2 7% ,平均存活 18个月。手术切除组和非切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 42 %和 0 ,平均存活 62个月和 7个月 (P <0 0 5 )。结论 :胃十二指肠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是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主要检查方法。提高生存率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我院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十二直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中小肠腺癌9例,间质瘤5例,恶性淋巴瘤4例,腺瘤1例。阳性检出构成比为:MSCT,78.9%(15/19);B超,15.8%(3/19);全消化道钡餐造影,42.1%(8/19)。MSCT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和B超(χ2=5.40、15.20,P〈0.05、0.01)。结论MSCT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食管裂孔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消化道钡餐证实的食管裂孔疝患者的MSCT资料,18例行MSCT平扫,2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滑动性食管裂孔疝14例,短食管型裂孔疝4例,食管旁型裂孔疝2例。CT表现为膈上疝囊20例,纵隔脂肪增多11例,膈脚分离移位20例,"8"字征15例;2例增强扫描疝囊囊壁强化与膈下胃壁强化一致。结论各型食管裂孔疝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SCT在其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3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SMAS)的病因、诊断、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 1992 - 0 8~2 0 0 2 - 0 8我院门诊及住院经 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 SMAS儿童 16例结合外院确诊为 SMAS儿童 15例。结果 :首先全部经保守治疗 ,好转 2 1例 ,痊愈 9例 ,1例因仍反复腹痛、呕吐而行手术治疗。结论 :诊断 SMAS除具有上腹胀痛、呕吐等典型症状外 ,主要确诊依据为 X线钡餐检查。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无效者再行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鼻区骨折X线摄片和CT检查中漏误诊发生率,以提高鼻区骨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收集同时经鼻骨侧位X线摄片和MSCT检查诊断为鼻区骨折的影像资料150例,回顾分析其X线和MSCT表现及漏误诊原因。结果鼻骨侧位X线片显示鼻骨骨折102例,其中线性骨折35例,线性骨折伴移位41例,粉碎性骨折26例,漏诊35例,误诊32例。CT诊断鼻骨骨折137例(其中线性骨折36例,线性骨折伴移位55例,粉碎性骨折46例),复合性骨折88例,单纯鼻旁骨骨折13例;横轴面图像漏诊6例,误诊8例,冠状面图像漏诊8例,误诊9例,横轴面结合冠状面图像误诊1例。结论鼻部外伤患者仅作鼻骨侧位X线摄片容易漏诊,MSCT薄层扫描结合MPR、VR成像能全面观察鼻区细微结构和骨折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Lemmel’S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MSCT检查确诊的3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直径分析。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2个,其中29个憩室壁菲薄,3个憩室壁增厚,憩室1.0-4.9cm。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环内侧囊袋状突出于十二指肠小弯侧壁,其内多为气体密度影,其中可见气一液平面9例,表现为囊性低密度结节3例,不均匀实性结节3例,增强扫描显示憩室壁强化与十二指肠壁具有一致性,其内无强化。32例病例胆管系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多平面重组和三维重组可清楚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毗邻关系。结论MSCT对Lemmle’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及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7例骨样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按检查方法分为MSCT组33例及X线平片组54例,比较MSCT和普通X线摄影术诊断本病的优势与不足。结果本组男57例,女30例;年龄5~38(19±5.7)岁。MSCT组、X线平片组诊断微小病灶(直径5 mm)骨样骨瘤分别为15例(45.5%),3例(5.6%);诊断骨质钙化分别为33例(100%),49例(90.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组及X线平片组检出骨皮质型骨样骨瘤分别为18例(54.5%),11例(20.4%),关节型骨样骨瘤分别为2例(6.1%),16例(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诊断微小骨样骨瘤、瘤巢内骨质钙化灶的准确率及敏感性均较高,而X线平片对关节型骨样骨瘤的诊断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郭春梅  李亭  王军  何平 《华西医学》2013,(4):544-546
目的探讨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3月18例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回顾性分析了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的MSCT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MSCT明确诊断穿孔17例,对穿孔部位准确定位11例。其中术后诊断胃穿孔4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9例、小肠穿孔3例、结肠穿孔1例、阑尾穿孔1例。MSCT表现有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周围局限性积气、腹腔积液及肠袢积液、肠壁增厚、肠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条纹征)。结论MSCT有利于显示腹腔游离气体、胃肠道穿孔部位及其肠壁周围的变化情况,对胃肠道穿孔术前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较明显的优势,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肠梗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 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对C 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将C 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36例小肠梗阻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 T扫描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0%,均表现为小肠扩张、积液和积气;梗阻原因中肠粘连16例,肿瘤性病变5例,炎症性病变5例,腹疝5例,肠套叠3例,粪石2例,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4.4%。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能够准确诊断小肠梗阻,并且在确定梗阻病因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以及关节面的塌陷、劈裂程度与半月板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在MSCT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对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关节面的塌陷及劈裂程度进行测量。CT检查后一周之内(平均3天)行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以MRI为参考标准,CT诊断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9%,94%,68%,97%、92%。MRI发现半月板损伤患者共38例(约58%,38/65),其平均关节面塌陷程度为1.2 cm(0-2.1 cm),关节面劈裂距离为1.4cm(0~2.7 cm);另27例没有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中,其平均关节面塌陷程度为0.6cm(0~1.4cm),关节面劈裂距离为0.5cm(range 0~1.3cm);这两组病例的两个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有较好的特异性、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关节面塌陷及劈裂程度与半月板损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