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云杰 《临床医学》2009,29(11):102-103
甘草酸二胺、复方甘草酸苷等甘草酸制剂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抗纤维化作用,但是,钠水潴留是该类药物明显的副作用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使用易诱发腹水或者原有腹水增多.我们采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辅助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24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蛋白质粉"替代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复合蛋白质粉"(北京宝健牌)、苦参碱、利尿剂及对症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人血白蛋白、苦参碱、利尿剂及对症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在腹水量、血清蛋白量方面均等同于对照组,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合蛋白质粉"替代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异甘草酸镁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胆道梗阻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1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治疗组(n=68)和对照组(n=60)。围手术期保肝治疗方案为:治疗组联合使用异甘草酸镁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单独应用异甘草酸镁。观察手术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两组ALT、AST于入院当天、术前1 d及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两组ALT、AST皆逐步下降;组间比较,术后1 d 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治疗组ALT、AS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两组TBIL较术前皆出现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治疗组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药物保肝治疗,联合运用异甘草酸镁和多烯磷酯酰胆碱较单独应用异甘草酸镁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在治疗乳腺癌化疗致中重度肝损害的价值。方法乳腺癌化疗致中重度肝损害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保肝治疗,观察组加用异甘草酸镁。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85.5%明显高于对照组52.78%(P<0.05),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乳腺癌化疗致中重度肝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和PA和肝纤维化指标LN。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ALT、AST、TBil和L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P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血清ALT、AST、TBil和L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P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和AST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其肝纤维化,加快肝功能复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接受治疗的7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环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及透明质酸、Ⅳ型胶原)水平。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以上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以上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其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28例,给予常规治疗;异甘草酸镁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联合组28例,在异甘草酸镁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环醇片2片/次,2次/d,口服。治疗2周后,评价3组疗效,观察3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水平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6.43%)高于异甘草酸镁组(89.29%)和常规治疗组(78.57%),异甘草酸镁组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低于异甘草酸镁组、常规治疗组,异甘草酸镁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为甘草酸二胺150mg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优于甘草酸二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等一般综合治疗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及Child-Pugh评分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ALB、PTA均有明显改善(P<0.05),TBIL改善无显著差异。4周后治疗组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22例(84.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王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9):7078-707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利尿剂使用时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输注人血白蛋白后予呋塞米入壶,对照组在输注人血白蛋白前予呋塞米入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腹水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B超检查指示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利尿剂使用顺序,有助于患者腹水消退和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为SBP组(128例)和非SBP组(90例).对2组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分级、腹水总蛋白和是否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SBP组血清TBIL高于非SBP组,血清ALB、PTA及腹水总蛋白低于非SBP组(均P<0.05);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34%、12.50%及9.38%,非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48.89%、3.33%及2.22%,SBP组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TBIL、Child-Pugh分级及腹水总蛋白进入回归模型,这3项指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血清TBIL、Child-Push分级、腹水总蛋白是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唐琰  李磊  李宜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0):1033-1034
目的 通过异甘草酸镁与甘草酸二铵的对比,观察异甘草酸镁短期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同样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150mg,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甘草酸二铵150mg,1次/d,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指标的变化,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ALT与AS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各指标下降显著(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短期治疗慢性乙肝不仅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肝硬化组与165例住院健康体检对照组的B超及肝功能资料.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与性别、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胆囊壁增厚者达80.5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74,P〈0.05)。与肝硬化胆囊壁正常组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组门静脉宽度增加、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后、腹水发生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6、9.18、4.43,x^2=-18.32,P均〈0.05)。与肝功能Child—pugh A组比较,Child—pugh B、Child—pugh C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19.49,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胆囊壁增厚对判断肝实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8例,给予传统方法治疗;B组41例,给予传统方法+恩替卡韦治疗;C组47例,给予传统方法+恩替卡韦+扶正化淤胶囊治疗。扶正化淤胶囊治疗24周,其他3组患者治疗观察48周。观察肺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改变效果。结果治疗后C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A、B组比较[透明质酸(HA):(152.3±72.3)μg/L、(212.3±86.9)μg/L、(325.6±153.1)μg/L,F=30.18,P〈0.01];[层粘连蛋白(LN):(104.7±23.9)μg/L、(139.9±28.9)μg/L、(127.7.4-76.0)μg/L,F=36.99,P〈0.01];(Ⅲ型前胶原(PcⅢ):(167.8±61.4)μg/L、(207.5±78.1)μg/L、(263.1±113.2)μg/L,F=30.34,P〈0.01)]和Child—Pugh评分(6.94±1.31、7.53±1.24、8.77±1.36,F=14.45,P〈0.01)下降均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患者肝功能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8±41)U/L、(147±96)U/L、(75±19)U/L,F=16.82,P〈0.01];[白蛋白(ALB):(38.1±1.7)g/L、(26.5±3.5)g/L、(35.4±1.8)g/L,F=4.69,P〈0.01];[总胆红素(TBil):(31.9±12.7)μmol/L、(85.2±58.3)μmol/L、(46.1±17.8)μmol/L,F=15.10,P〈0.01]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善[(76±24)%、(57±12)%、(73±18)%,F=79.26,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快速抑制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同时应用扶正化淤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肝纤维化和棍高廉者的向洁蛋白含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临床非创伤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6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根据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S0-S3期)、肝硬化组(S4期、活动性肝硬化),了解其构成比;研究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非创伤性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系列、HBV—DNA载量、肝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HBeAg阳性等25项)的关系。结果①在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S3期115例,占65.3%,S4期31例,占17.6%,活动性肝硬化30例,占17.1%。②在非肝硬化与肝硬化2组间,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HBeAg、AAR(AST/ALT)、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球蛋白(GL8)、AGR(ALB/GLB)、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脾脏肋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5项非创伤性指标中,患者的年龄、HA、PCⅢ、HBeAg、AAR、DBil、ALB、CLB、AGR、ACP、GGT、RBC、WBC、RCT、INR、PTA、纤维蛋白原和脾脏肋间厚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组织学肝硬化患者,临床上有许多非创伤指标有助于判断组织学肝硬化;HBeAg阴性比阳性患者存在组织学肝硬化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异甘草酸镁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异甘草酸镁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n=60),静滴异甘草酸镁150 mg/d,连续30 d;对照组(n=60),静滴甘草酸二胺150 mg/d,连续30 d;30 d后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肝功能指标及肝脏储备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显著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其储备功能,且耐受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损害和腹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FibroScan(FS)的影响。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肝胆胰内科住院并行FS检查的患者。根据《慢些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及影像检查提示有无肝硬化图像及生化指标,将患者分为慢些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A组)、中等(B组)、轻度(C组)和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再将肝硬化患者分为无腹水无肝损害组(D)、中度以上肝损害组(E组)、重度以上腹水组(F组)。计算各组的FS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组间t检验。结果 FS值的均值:A组〉B组〉C组,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E组和F组的FS值均值均明显高于D组,E组和D组间,F组和D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脏损害和腹水均可导致FS值明显偏高,对FS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34例,对照组32例。预防组给予化疗药物+异甘草酸镁;对照组仅使用化疗药物。结果预防组出现肝损害有15例次(9.6%),对照组46例次(31.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防组预防肝损害有效率82.7%,对照组有效率22.7%,2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异甘草酸镁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化疗药物性肝损害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l25)、糖链抗原19—9(CAl9—9)、癌胚抗原(CEA)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不同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分析其在慢性肝病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29例(慢性乙型肝炎41例,乙肝肝硬化39例,其中代偿期14例,失代偿期25例,乙肝肝癌49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Al25、CAl9—9、CEA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组中AFP分别为4.35ng/ml、5.78ng/ml和60.21ng/ml,CEA为1.51ng/ml、1.92ng/ml和2.45ng/ml,乙肝肝癌患者血清AFP、CEA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水平高于其它三组(P〈0.05)。对于中一大量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水平明显高于少量腹水和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P〈0.05),且随腹水量的增多呈逐渐上升趋势。三组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CA19—9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CEA与MLED评分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P〈0.05;0.36,P〈0.05),CA19—9-、AFP与MELD评分的线形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CAl25与Child—Pugh评分显著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O.84,P〈0.05),CA19—9、AFP、CEA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HBV感染者,血清CAl25与腹水量呈正相关,并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CAl25可作为辅助指标监测腹水变化及判断预后。非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CEA也可随肝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