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胆管支架已广泛应用于胆管各种良恶性狭窄的姑息治疗,临床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由于支架再狭窄而受到限制。目的:研制新型纳米银/聚氨酯胆管内支架复合抗菌涂层并检测其体外抗菌性能。方法:原位还原法用纳米银、聚氨酯制备纳米银/聚氨酯抗菌材料,采用抑菌环试验法分别测定实验组(纳米银/聚氨酯)、阳性对照(硝酸银纸片)和阴性对照(普通聚氨酯材料)3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并记录分析数据。结果与结论:纳米银/聚氨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均有抑制效果,与硝酸银纸片相比,抑菌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纳米银/聚氨酯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纳米银制剂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纳米银制剂抑菌作用,为临床应用纳米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对不同纳米银制剂最低抑菌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纳米银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M IC值为1.0 mg/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 IC值为2.0 mg/L。纳米银喷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 IC值均为1.0 mg/L。含50 mg/L纳米银凝胶对上述3种试验菌抑菌环直径均>7.0 mm;含50 mg/L纳米银喷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环直径>7.0 mm,但对大肠埃希菌抑菌环直径<7.0 mm。结论两种剂型的纳米银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胆管支架已广泛应用于胆管各种良恶性狭窄的姑息治疗,临床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由于支架再狭窄而受到限制。目的:研制新型纳米银/聚氨酯胆管内支架复合抗菌涂层并检测其体外抗菌性能。方法:原位还原法用纳米银、聚氨酯制备纳米银/聚氨酯抗菌材料,采用抑菌环试验法分别测定实验组(纳米银/聚氨酯)、阳性对照(硝酸银纸片)和阴性对照(普通聚氨酯材料)3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并记录分析数据。结果与结论:纳米银/聚氨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均有抑制效果,与硝酸银纸片相比,抑菌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纳米银/聚氨酯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种负载型银系纳米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和体外抗菌性能。方法通过离子交换和原位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抗菌剂,并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该抗菌剂体外抗菌效果。结果利用本实验室确定的工艺制得平均粒径为35 nm、体系均匀的纳米银固体制剂,载银量为质量分数0.89%。该纳米银抗菌剂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MIC值依次为50、50和100 mg/L,MBC值依次为100、100和500 mg/L。结论所制备的纳米银抗菌剂颗粒体系均匀,抗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黄连等8种中草药对临床常见耐药与非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选择8种常用抗菌中草药(黄连、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大黄、鱼腥草、芦根和穿心莲),采用水提法制备至药物浓度为1 g/mL。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8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和临床分离的ESBL(-)大肠埃希菌、ESBL(+)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黄连、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和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和MRSA的MIC值为7.81~125 mg/mL。黄连和金银花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产ESBL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ESBL(-)大肠埃希菌和ESBL(+)大肠埃希菌的MIC值为62.50~250.00 mg/mL。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和MRSA的MBC值为15.62~62.50 mg/mL,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产ESBL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ESBL(-)大肠埃希菌和ESBL(+)大肠埃希菌的MBC值为250.00~500.00 mg/mL。同一种中草药对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黄连、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和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和MRSA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黄连和金银花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产ESBL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ESBL(-)大肠埃希菌和ESBL(+)大肠埃希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纳米银温敏喷雾凝胶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的体外抑菌作用,探讨其抗菌应用价值。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上述两种制剂联合应用抑菌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纳米银温敏喷雾凝胶抗菌效果良好,可以增强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结论纳米银温敏喷雾凝胶联用环丙沙星体外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枸杞子浸出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浓度枸杞子浸出液,采用稀释法测定浸出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不同浓度枸杞子浸出液对耐药菌均有一定程度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相对较弱。结论枸杞子不同浓度浸出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效果,为进一步全面开发枸杞子药物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研究丹参素等8 种中药单体对耐药菌的抑菌活性,为中药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纸片筛选法和酶抑制剂增强纸片确认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菌株,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MRSA,各株细菌由VITEK2-COM-PACT 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8 种中药单体对耐药菌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对标准菌株和敏感菌株的MIC 作为对照.结果 8 种中药单体中抑菌活性最强的是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对大肠埃希菌MIC 0.040~0.197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 0.010 ~0.023 mg/ml),其次是重楼皂苷、大黄蒽醌、黄芩黄酮和败酱草皂苷(对大肠埃希菌MIC 2.500 ~10.918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 1.250 ~5.888 mg/ml),相对较弱的是白头翁皂苷、大血藤鞣质(对大肠埃希菌MIC 30.000 ~217.796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 10.000 ~18.329 mg/ml).8 种中药单体对ATCC25922、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和不产ESBLs 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ATCC25923、MRSA 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抑菌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 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菌株及耐药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重楼皂苷、大黄蒽醌、黄芩黄酮和败酱草皂苷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白头翁皂苷、大血藤鞣质的抑菌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9.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发生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初筛试验和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产生株,使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和K—B法检测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216株大肠埃希菌对2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216株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59.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明显耐药,并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多数耐药,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但对亚胺培南100%敏感。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其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95份腹泻患儿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果检测出15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4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4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株。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以良好的塑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但其降解产物为酸性,会影响局部pH值变化,不利组织生长。目的:制备能够良好缓释蛋白类药物的复合支架。方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模型药物,以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和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粒子沥虑-冷冻干燥复合工艺制备CMs/nHA/PLGA复合缓释支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和性能,并考察其在体外对蛋白类药物释放的规律。结果与结论: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分布在220~770nm,以380~650nm为多。微球对药物的载药量为39.2%,包封率为68.3%,两者均与牛血清蛋白的初始量相关,载药量随牛血清蛋白初始量的增加而增加,包封率则反之。复合支架呈白色多孔状,孔径为125~355mm,孔与孔之间联通良好,孔隙率达83.4%,压缩强度为1.4~2.1MPa,10周降解率为28.6%。PLGA/nHA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2d累积释放量为85%,而壳聚糖和CMs/nHA/PLGA复合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9d累积释放量分别是为48.9%和35.7%。提示制作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和CMs/nHA/PLGA支架材料对牛血清蛋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复合支架材料形态好,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纤维蛋白胶能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良好可注射性缓释载体。目的:观察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对犬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微球对犬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分化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科植入材料表面改性可以减少或避免细菌黏附,利用金属表面的特殊涂层释放抑菌及杀菌成分可以预防骨科术后感染。目的:选择不同的制备参数,在医用纯钛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观测复合材料表面银离子在模拟体液中的缓释性能。方法:利用脉冲电化学方法,在含银、钙、磷离子的溶液中实现纳米银和羟基磷灰石在钛表面的共沉积,再高温烧结处理制得复合涂层钛材料,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对其形貌、组成进行表征。将分别含有0.5,1 mmol/L银的复合涂层钛材料浸泡在模拟体液中,在不同的时间点用原子能吸收光谱法检测Ag+浓度。结果与结论:复合涂层是由纳米针状羟基磷灰石和点状的银颗粒相互交织成的网状结构,纳米银颗粒在涂层中均匀分布。高温处理后涂层变得致密,羟基磷灰石的晶化度提高,银颗粒在烧结后无团聚现象。在模拟体液中,第1-7天Ag+释放量最大,第7-30天Ag+释放量趋于稳定并维持有效抗菌浓度。含0.5 mmol/L银复合涂层钛材料在30 d时Ag+释放总量低于细胞毒性浓度,含1.0 mmol/L银复合涂层钛材料在30 d时Ag+释放总量接近细胞毒性浓度的临界值,因此含0.5 mmol/L银电解液制备的材料用于临床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背景: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乙交酯-丙交酯复合材料(L-lactic acid oligomer/Poly(lactide-co-glycolde),PLGA/g-HA)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机械性能,目前备受关注。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和改性PLGA/g-HA体外复合后的细胞活性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原代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MTT比色法检测在不同浓度PLGA/g-HA浸提液(10%、30%、50%、80%)中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在PLGA/g-HA表面的黏附性及其细胞形态。结果与结论:于培养后1,3d测得在不同浓度浸提液下骨髓基质干细胞的A值,10%浸提液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种浓度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均为1级;扫描电镜观察到骨髓基质干细胞在PLGA/g-HA表面逐渐伸展,形成伪足,最终牢固锚定在材料表面。提示在PLGA/g-HA的浸提液中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发生增殖,对细胞无毒性。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黏附在PLGA/g-HA表面且形态正常,生长状态良好,证明PLGA/g-H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黏附性,可作为修复骨缺损的复合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虽然静电纺丝高分子纤维的生物矿化研究文章已不少见,但国内外尚无关于静电纺丝聚膦腈及其与明胶复合纤维的生物矿化研究报道。目的:考察聚膦腈/明胶复合纤维支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静电纺丝法构建生物可降解聚膦腈/明胶复合纤维支架,采用5倍模拟体液,并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观察其生物矿化行为。结果与结论:与纯明胶的纤维膜相比,聚(丙氨酸乙酯-甘氨酸乙酯)膦腈(PAGP)和明胶混合溶液静电纺丝得到的复合纤维膜,经交联处理后仍能够保持良好的纤维形貌和多孔结构。在采用CO2平衡的改进5倍模拟体液中,纯PAGP和PAGP/明胶纤维表面沉积的矿物质都经历了片状二水合磷酸一氢钙前驱体的生成及其向羟基磷灰石转化的过程,但后者由于明胶成分的存在,整个过程发生发展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前者。而对于纯明胶纤维,其在改进5倍模拟体液中浸泡24h后,所生成矿物质仍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的前驱体二水合磷酸一氢钙。说明复合纤维中,疏水性PAGP的引入不仅有利于纤维形貌的保持,还能抑制明胶的溶出,使PAGP/明胶复合纤维的矿化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背景:聚乳酸乙醇酸与不同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的报道较多,但探讨其与猕猴骨髓基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极少。目的:观察猕猴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支架材料聚乳酸乙醇酸在体外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经流式细胞检测证实的第2代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支架材料联合培养,以单独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共培养4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CD29阳性的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包绕在聚乳酸乙醇酸纤维表面,形成长的细胞链。扫描电镜下可见骨髓基质细胞于聚乳酸乙醇酸上贴附良好,且有较多细长的突起从骨髓基质细胞伸出,沿材料伸展。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乳酸乙醇酸浸出液中培养72h,骨髓基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培养7d,其形态、细胞活力、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亦无明显差异。提示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且易加工成形,但聚氨酯制造的人工器官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入侵。目的:观察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聚氨酯抗菌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2,按0%(空白对照组),0.5%,1%,1.5%,2%,2.5%,5%比例添加到聚氨酯中。采用薄膜密着法检测抗菌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并分析比较抗菌剂添加比例与聚氨酯抗菌性能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添加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抗菌剂添加比例0.5%~5%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0.23%,91.32%,95.23%,99.19%,99.87%,99.93%,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6.70%,86.96%,92.92%,95.43%,99.34%,99.87%,显示抗菌性能随抗菌剂添加比例的上升而明显提高。表明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添加赋予了聚氨酯优异的抗菌性能,且从抗菌角度出发,推荐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在聚氨酯中的添加比例不应低于1.5%。  相似文献   

18.
苏云  孟祥俊  张新 《中国临床康复》2010,(47):8916-8920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兔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透明质酸钠组将透明质酸钠1mL滴于硬膜外;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观察L2术区的瘢痕形成及与硬膜粘连的情况并评分。术后4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但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术后4周,对照组、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明显好于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壳聚糖/PLGA复合膜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