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次透析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能否改善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首次透析血管类型及中心静脉置管是否转换为内瘘组分为3组:动静脉内瘘组、中心静脉置管转内瘘组和长期/临时置管组。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5年死亡率。结果共入组360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6.0)岁,糖尿病肾病患者113例(37.2%),男性197例(54.7%),首次透析血管通路类型中自体动静脉内瘘129例(35.8%),移植物动静脉内瘘9例(2.5%),长期置管16例(4.4%)和临时置管206例(57.2%)。3组患者5年死亡率分别为:10/138(7.2%)比9/138(6.5%)比12/84(14.3%),χ~2=80.966,P=0.116。中心静脉置管组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中位间隔时间为47.00(11.00,86.00)天。首次透析采用内瘘为血管通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Z=2.625,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临时置管组患者5年死亡率升高[HR(95%CI)=4.992(1.224~14.840),P=0.025]。结论首次透析采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透析中心应该积极增加内瘘比例,减少导管使用率,缩短建立内瘘的时间间隔,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10次,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测量、记录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的再循环率、透析充分性、穿刺成功率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避免血液通路再循环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临床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长期静脉置管、临时静脉置管、直接动静脉穿刺5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以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42.86%),临时静脉置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19.77%),自体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但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其他4种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重要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6例,其中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组38例、股静脉临时导管组46例、动静脉内瘘组42例,比较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限、并发症、透析充分性.结果 股静脉临时组使用时限明显低于长期颈内静脉组与动静脉内瘘组(P<0.05);动静脉内瘘组局部/全身感染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各组间血栓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临时组最高,动静脉内瘘组最低;股静脉临时组透析充分性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动静脉内瘘组的综合使用情况最优,而对无法行内瘘手术的患者,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留置同样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18例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Cu ff的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分析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中心静脉置管组与动静脉内瘘组血液透析效果。结果:置管成功率100%,使用12个月以上者15例,中心静脉置管组与动静脉内瘘组的透析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心功能不全不宜造瘘者,带Cu ff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敏感抗生素封管等治疗可延长留置双腔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赵小培  张燕  刘晓东 《护理研究》2013,(26):2901-2902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透析过程中应用改良穿刺方式对移植血管的保护效果。[方法]透析过程中应用改良穿刺方式,即在病人移植血管内瘘上行静脉穿刺以作为体外循环通路的血液出路,在上臂非吻合静脉或四肢其他浅表静脉行静脉穿刺作为体外循环通路的血液回路方法,对本中心2例自体移植血管内瘘和2例人造血管内瘘病人建立体外循环通路,观察对透析血流量、透析充分性、移植血管内瘘使用寿命、病人透析反应等方面的影响。[结果]4例病人透析血流量为230mL/min~260mL/min,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spKt/V)>1.2,尿素下降率(URR)>70%,平均透析(130.6±10.5)次,平均使用寿命24.25个月,最长使用寿命56个月,无感染、栓塞、内瘘狭窄等相关并发症,透析过程中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改良穿刺方式能够保证透析充分性,有效避免再循环,延长移植血管内瘘使用寿命,对MHD病人移植血管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的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不同血管通路分成两组:内瘘穿刺组51例和中心静脉置管组39例,以血流量250ml/min为基础值,根据不同的内瘘穿刺间距(4cm、6cm、8cm、10cm)、不同的动静脉压(以13.3kPa为观察值)采用尿素法监测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值进行再循环率测定。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循环率与血管穿刺间距呈负相关(P〈0.05),与动、静脉压两者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液通路再循环率与内瘘穿刺间距、血流量、动脉引出压力和静脉回流压力相关,针对其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提前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和传统离心方向穿刺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选择最佳穿刺方法、保护病人的 动静脉内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例病人向心方向穿刺10次,传统离心方向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功能测量记录病人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的再循环率和透析充分性与传统的离心方向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结论]采用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以避免血液重复循环发生,达到充分透析,减少了并发症,保护了内瘘.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以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内瘘组)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差异,探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肾脏病科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新建立导管组透析患者39例,新建立内瘘组透析患者40例,血管通路均使用3个月以上,随访36~48个月,观察2组透析患者入组年龄、最大血流量及观察终点前一月内每周红细胞生成素总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透析前实验室指标、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io,URR),以及观察期间2组感染、血栓、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导管使用时间(21.5±7.7)月,内瘘使用时间(29.8±10.3)月,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比较,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组透析患者最大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Kt/V、URR、EF均显著高于导管组(均P<0.05),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内瘘组(均P<0.05)。结论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当,均可达到充分透析,尽管导管组血液透析患者有更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仍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透析采用带袖套隧道导管,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透析12个月后血尿素氮、肌酐及C反应蛋白较透析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各实验室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透析后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 (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经A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21例.AV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TC组低(P<0.05); 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T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在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采用传统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25例设为传统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方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传统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重新穿刺率。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为92.8%,重新穿刺率为10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9.2%,重新穿刺率为7.7%。2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穿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是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重新穿刺,减轻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对内瘘血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和传统离心方向穿刺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选择最佳穿刺方法、保护病人的动静脉内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例病人向心方向穿刺10次,传统离心方向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功能测量记录病人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的再循环率和透析充分性与传统的离心方向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结论]采用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以避免血液重复循环发生,达到充分透析,减少了并发症,保护了内瘘。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持又是保证患者长期透析的重要条件。目前最常见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包括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catheter,CVC)与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两种,两种血管通路均存在通路再循环。研究报道,血管通路再循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对尿毒症血液透析(HD)患者炎症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行HD治疗的155例尿毒症患者,根据透析血管通路分为内瘘组(自体动静脉内瘘,n=80)与导管组(颈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n=75),两组均持续透析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透析效果、治疗前后炎症状态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后,两组尿素氮(BUN)、肌酐(Cr)及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降低,且内瘘组低于导管组(P0.05);内瘘组血管通路血流量、尿素清除分数(Kt/V)、尿素下降率(URR)均高于导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导管组(P0.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效果优于颈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且能更好地减轻尿毒症HD患者炎症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离心穿刺与向心穿刺对透析再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再循环(dialysis accessreci rculation,DAR)是部分已透析过的血液不经过体循环直接从静脉端向动脉端的回流,影响了透析充分性。如何在不增加再循环量保证患者透析时的充分性的前提下保护性使用动静脉内瘘,增加内瘘的穿刺范围,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人造血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fistula,AVG),目前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长期血液透析路径的重要选择之一~([1])。AVG主要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和多次建立自体血管内瘘失败的透析患者,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静脉穿刺导致浅表静脉闭塞也可选用AVG。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管腔流量大、再循环率低、透析充分等优点,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自体血管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较,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尿素降低率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透前及透后尿素氮、肌酐及尿酸均无明显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痿患者(P〈0.001),而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结论以带涤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导管功能不良及相关感染的措施,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及动静脉内瘘(内瘘组)作为两种长期血管通路对血透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4-02新入维持性血透患者,导管组及内瘘组各10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尿素清除率(Kt/V)、最大血流量、观察终点前1个月内射血分数(EF)以及随访期内两组患者感染、血栓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导管组使用时间(25.3±5.2)个月,内瘘组使用时间(29.3±1.7)个月,导管组最大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Kt/V值均低于内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组EF值高于内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内瘘组。结论导管组及内瘘组均可以达到充分透析,但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内瘘组,提示当内瘘失败时,长期管仍可作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替代方法,临床价值肯定。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最常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但血管条件不好不能做内瘘、内瘘未成熟或病情危急需要透析的患者则需留置静脉双腔导管.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在不透析时不会增加心脏的额外负担、无心肺再循环等优点[1],其在临床上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