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地区 338例健康女性骨密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正常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本地区的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双能X线骨度仪,测量338例20-89岁健康女性的腰椎及髋部BMD值。结果腰椎骨峰值在30-39岁,髋部骨峰值在20-29岁,达到骨峰值后各部位BMD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下降显著。(P<0.01)。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髋部BMD累积丢失率大于腰椎,Ward's区累积丢失率最高,50岁以后达22.2%,腰椎达16.6%。结论骨质疏松防治重点应在50岁左右绝经妇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将接受两种检查的受检者分别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别的平均骨密度,并计算峰值骨密度各组别的骨丢失率,分析骨密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DXA测量北京地区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峰值骨密度均在30~39岁年龄组,40岁以后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至80~94岁组腰椎、股骨颈、全髋部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21.7%、31.4%和29.5%;QCT测量腰椎松质骨的峰值骨密度在20~29岁组,至80~97岁组累计骨丢失率达58.2%。累计骨丢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松质骨 >股骨颈 >全髋部 >腰椎正位。结论 腰椎QCT可较DXA更早、更准确地显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情况,对增龄性骨丢失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探讨本地区维族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差异。方法对335例维族女性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行腰椎BMD测量,并采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腰椎BMD随年龄变化曲线,寻找最佳拟合模型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按5岁为1个年龄组,得出BMD均值、标准差。结果 Cubic回归模型拟合度优于其他回归模型,拟合曲线决定系数为0.613(P〈0.01);维族女性腰椎峰值BMD出现年龄段在〉25-30岁组,50岁后骨量丢失有加速趋势,〉65岁组骨量丢失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新疆地区维族女性腰椎BMD的QCT参考数值,腰椎BMD在〉20-40岁相对稳定,50岁以后骨量丢失显示有加速趋势。  相似文献   

4.
贾育松  张若鹏 《临床荟萃》2010,25(9):747-749,753
目的 通过测量兰州市区1865例次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汉族、回族BM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研究汉族、回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使用X线骨密度仪(prodigy DPX-NT型美国GE-Luner公司)测定兰州市区20~75岁以上的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腰椎和股骨BMD,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一年龄组,得出BMD均值、标准差.结果 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各部位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略有不同,腰2~4椎体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基本在30~35岁左右达到骨峰值,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股骨颈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大转子骨峰值在20~25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Ward三角区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但多数均在40岁前随骨量逐渐增加而达到骨峰值.其后随年龄的增长BMD降低,女性BMD在50岁后加速下降.男性无加速下降的趋势.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兰州市区汉族、回族各年龄段BM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今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研究提供了客观数据和比较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1)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6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无显著差异.(2)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位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无显著差异.(3)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将277例女性T2DM患者分成A组(50岁)、B组(50~70岁)、C组( 70岁)。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所有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值,并测定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等生化指标。结果 277例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为50. 2%,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C组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BMD较A组、B组均显著下降(P 0. 05),B组各部位BMD较A组显著下降(P 0. 05)。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随年龄增长而增加,C组较A组、B组显著升高(P 0. 05);骨代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C组较A组显著升高(P 0. 05);C组甲状旁腺素(PTH)较A组、B组显著升高(P 0. 05);血磷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C组较A组、B组显著下降(P 0. 05)。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年龄、病程呈显著负相关(P 0. 05),L_1~3、Neck、Torch、Ward's部位的BMD与β-CTX呈显著负相关(P 0. 05)。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25羟基维生素D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_1~4、Neck、Torch部位BMD与BMI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_1、L_3、Neck、Ward's部位的BMD与血磷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女性T2DM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而年龄、β-CTX、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是女性T2DM患者髋部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T2DM患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吸收代谢指标升高,需关注50岁以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山市区妇女腰椎骨密度(BMD)数据分布特征,为诊断骨质疏松症(OP)提供正常参考值,并为0P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美国Lunar Prodigy^TM双能X线BMD测定仪对中山市区1180名妇女腰椎(L2-L4)BMD进行检测,全部数据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后生成地区性BMD分布模型。结果:(1)腰椎BMD值在35~39岁达峰值,为1.181g/cm^2。随着年龄的增长,BMD呈下降趋势。(2)35岁以前0P发生率为0,50岁以后OP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并有9.04%~12.31%的青年妇女未达最佳峰值骨量。结论:OP的预防应从青年时期开始,妇女围、绝经期是治疗OP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女性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69岁的1143例门诊女性,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NT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将其分为5组,分别测定腰椎(L2~4)和髋部值,分别比较骨密度和T值(T-Score)。结果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最高值均见于30岁,40岁以后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腰椎骨量减少和OP检出率明显高于髋部,说明腰椎骨质丢失较髋部早。结论50岁以后的绝经妇女,对髋部骨密度正常而有症状者,应参考腰椎骨密度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程淑敏  侯洪春  王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17-6617,6624
目的 探索女性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69岁的1143例门诊女性,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NT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将其分为5组,分别测定腰椎(L2~4)和髋部值,分别比较骨密度和T值(T-Score)。结果 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最高值均见于30岁,40岁以后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腰椎骨量减少和OP检出率明显高于髋部,说明腰椎骨质丢失较髋部早。结论 50岁以后的绝经妇女,对髋部骨密度正常而有症状者,应参考腰椎骨密度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汉市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分析骨密度及骨质疏松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进行体检的2 285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其中男性1410例,女性875例。检测部位为第1~4腰椎椎体。年龄20~79岁,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各年龄段的骨密度T值、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用SPSS软件比较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20~29岁,峰值为-0.440±0.7198,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缓慢下降,60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女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30~39岁,峰值为-0.1173±0.8198,40~49岁年龄段缓慢下降,在50岁以后呈加速下降趋势。女性在5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男性60岁以后,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哈尔滨地区健康人群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年龄变化规律,确定达到峰值骨量年龄段和各年龄段骨密度平均值,了解与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关的因素.方法:①调查于2004-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完成,对1 631名健康人群进行测试,男817名,女814名,年龄20~89岁.②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进行L2~4椎体正位、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受试者年龄20~89岁,每5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分成14组.记录:2~4正位椎体、股骨近端骨密度值.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多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①正常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值年龄均在25~29岁.随着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逐渐降低,但腰椎骨密度在75岁以后有反弹现象.②正常女性腰椎骨峰值年龄在35~39岁,股骨近端骨峰值年龄在25~29岁,随着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下降,55~59岁为女性骨量丢失加速期(P<0.01).③哈尔滨地区各部位骨峰值稍低于北京地区,但高于广州、昆明地区.哈尔滨地区男性与女性腰椎骨峰值差异不明显(P>0.05),股骨近端骨峰值明显高于女性(P<0.01).④身高、体质量与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2~0.419,P<0.01).⑤L2~4椎体:男性下降12.1%,女性下降24.1%;股骨Ward三角区:男性下降41.6%,女性下降49.8%.结论:①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值年龄在25~29岁,女性腰椎骨峰值年龄出现在35~39岁,股骨近端在25~29岁.②哈尔滨地区男性股骨近端骨峰值明显高于女性.③哈尔滨地区健康人群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值稍低于北京地区,但高于广州、昆明地区.④哈尔滨地区健康男性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腰椎骨密度在75岁以后有反弹现象,女性在55~59岁是骨量丢失的加速期.⑤哈尔滨地区健康人群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均与体质量和身高有关.⑥利用股骨Ward三角区评价骨密度状况比L2~4椎体骨密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哈尔滨地区健康人群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年龄变化规律,确定达到峰值骨量年龄段和各年龄段骨密度平均值,了解与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关的因素.方法①调查于2004-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完成,对1 631名健康人群进行测试,男817名,女814名,年龄20~89岁.②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进行L2~4椎体正位、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受试者年龄20~89岁,每5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分成14组.记录2~4正位椎体、股骨近端骨密度值.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多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①正常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值年龄均在25~29岁.随着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逐渐降低,但腰椎骨密度在75岁以后有反弹现象.②正常女性腰椎骨峰值年龄在35~39岁,股骨近端骨峰值年龄在25~29岁,随着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下降,55~59岁为女性骨量丢失加速期(P<0.01).③哈尔滨地区各部位骨峰值稍低于北京地区,但高于广州、昆明地区.哈尔滨地区男性与女性腰椎骨峰值差异不明显(P>0.05),股骨近端骨峰值明显高于女性(P<0.01).④身高、体质量与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2~0.419,P<0.01).⑤L2~4椎体男性下降12.1%,女性下降24.1%;股骨Ward三角区男性下降41.6%,女性下降49.8%.结论①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值年龄在25~29岁,女性腰椎骨峰值年龄出现在35~39岁,股骨近端在25~29岁.②哈尔滨地区男性股骨近端骨峰值明显高于女性.③哈尔滨地区健康人群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值稍低于北京地区,但高于广州、昆明地区.④哈尔滨地区健康男性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腰椎骨密度在75岁以后有反弹现象,女性在55~59岁是骨量丢失的加速期.⑤哈尔滨地区健康人群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均与体质量和身高有关.⑥利用股骨Ward三角区评价骨密度状况比L2~4椎体骨密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0.05~0.001,t=2.88~7.34,P<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0.01;r=-0.532,P<0.01;r=-0.418,P<0.01;r=-0.642,P<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房山区正常成年人的峰值骨量及各年龄段的骨密度 (BMD)水平 ,为今后全国范围内的骨量调查提供参考性数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 ,使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 (DPX -L)对房山区现有社区医疗服务网内居民及两个人口在 2 5 0 0人以上的行政村村民 ,随机抽样年龄在 2 0~ 89岁的男女人群 ,2 72 6例进行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的测定 ,将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 10 0软件数据库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 房山地区成年男女峰值骨量在 3 0~ 3 9岁年龄段 ,女性在 5 0岁以后骨量下降速度明显加快 ,70岁以后呈缓慢下降。男性从 40岁以后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BMD达到峰值后 ,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 ,男性下降缓慢 ,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男性。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点在中老年女性 ,老年男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临床荟萃》2012,27(6):474-476
目的 探讨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现状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长期居住在凉山彝族地区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760例(男381例,女379例),准确记录性别、年龄及种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1~5)前后位BMD测量,并按5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倍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结果 随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P<0.05),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女性高于男性(P<0.O1).结论 年龄及性别是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运动是骨量减少的保护因子:彝族老年人骨质疏松较汉族老年人发病偏少(P<0.05),可能与彝族人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及体力劳动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标志物和骨密度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oche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的骨钙素(OC)、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INP)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8-CTX),用美国GELunar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患者正位腰椎(L1-L4)及一侧股骨近段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的骨标志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患者BMD均低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的骨标志物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40-49岁最低,50岁以后显著升高,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腰椎(L-Lt)的密度在50岁以后显著降低,股骨颈的密度在60岁以后也显著下降,OC与股骨颈密度负相关,tPINP和β—CTX与腰椎和股骨颈密度均呈负相关。男性患者的骨标志物与年龄和骨密度均无相关性,各年龄段骨标志物均无明显变化,腰椎骨密度也无明显改变,仅股骨颈密度60岁以后显著降低。结论骨标志物OC、tPINP和8-CTX是反映中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和较特异的指标,能较好地预测BMD,50岁以后女性患者BMD降低与高骨转换水平有关;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标志物与年龄和骨密度无相关性,骨标志物和骨密度是骨强度的独立指标,互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临床资料。方法使用美国 GE 公司双能 X 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合肥地区1002例20~79岁正常人群前臂(桡骨全部)、股骨颈、腰椎(L2-4)的 BMD,并对其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吸烟、饮酒等)进行调查和评分,然后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合肥地区男女性骨密度达到骨峰值后随年龄增长而骨密度下降,女性从50岁开始骨密度显著降低,男性骨密度无明显加速下降期,男女性骨密度累计丢失量股骨>前臂>腰椎,男女性从50岁开始,骨质疏松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各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股骨颈骨密度值与平时饮食嗜盐量有高度相关,与平时运动量、性别有相关性,与吸烟、饮酒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合肥地区男女性骨密度达到骨峰值后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降低,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骨质疏松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1803例女性公务员定量超声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市健康女性公务员人群骨强度指数(SI)与年龄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方法应用超声定量骨强度仪对1803例广州市健康女性公务员行跟骨骨强度参数测量。结果广州市女性公务员SI峰值在21~3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值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特别在50岁以后,下降幅度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生率67%,骨量累积减少率25%。结论骨强度与年龄有很大的相关性,定量超声(QUS)能反映骨质随年龄的变化,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健康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lt;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lt;0.05~0.001,t=2.88~7.34.P&;lt;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lt;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lt;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lt;0.01;r=0.532.P&;lt;0.01;r=0.418,P&;lt;0.01;r=0.642,P&;lt;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郭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254-2255,2258
[目的]探讨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的状况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期居住在凉山彝族地区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800名(男女各400名),准确记录性别、年龄及种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1~L5)前后位BMD测量,并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 标准差(s)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结果]随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P<0.05),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彝族老年人骨质疏松较汉族老年人发病偏少(P<0.05),可能与彝族人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及体力劳动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