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早期诊治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OP)目前仍以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测定为标准.但在测定中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骨骼不同部位的 OP检出率不同,有必要分析这种差别.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随增龄在骨骼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不同. 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 单位一所军队炮兵总医院的内分泌科. 对象本研究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 2000- 09/2002- 01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共 147例,其中男 54例,女 93例,年龄 50~ 78岁.按年龄分为 3组,即 50~ 59岁组、 60~ 69岁组和 70~ 79岁组,各组人数分别为 46例(男 13例,女 33例), 66例(男 26例,女 40例)和 35例(男 15例,女 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 50岁,女性均为绝经后;②符合 WHO推荐的 OP诊断标准 [1].排除标准患肝、肾、心脏、胃肠道等脏器慢性疾病及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者. 方法每个受试者详细填写病史调查表,准确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 kg/m2).应用本院新型 Norland Excell plus 双能 X线骨密度吸收仪( DEXA)测定每一受试者的 L2- 4及股骨近端(股骨颈、 Ward' s三角、大转子) BMD值( g/cm2).将所测值与同性别年轻成年人正常数据比较,得出 T评分(即 SD).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性别、年龄、部位 OP检出结果比较;②年龄及体质量指数与 BMD的相关性. 结果女性更年期以腰椎 OP为主(χ 2=10.14,P< 0.01),随年龄增加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 OP的检出率增加 (χ 2=7.41,P< 0.05);男性 60岁以后以单纯股骨颈 OP增加明显(χ 2=9.11,P< 0.05);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单纯腰椎 OP及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 OP(χ 2=8.04,P< 0.05;χ 2=14.26,P< 0.01);女性年龄与股骨颈、 Ward, s三角及大转子区 BMD有明显负相关( r=- 0.364,- 0.389,P< 0.01;r=- 0.504,P< 0.001);体质量指数与 L2~ 4、股骨颈和大转子 BMD有明显正相关( r=0.306,0.329,0.338,P< 0.05). 结论 OP的检出率随骨骼测量部位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客观现象,对 OP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健康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lt;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lt;0.05~0.001,t=2.88~7.34.P&;lt;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lt;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lt;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lt;0.01;r=0.532.P&;lt;0.01;r=0.418,P&;lt;0.01;r=0.642,P&;lt;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维生素D受体基因5’端启动子区外显子2上存在而Fok 1酶切位点多态性,这一位点的多态性影响维生素D受体氨基酸的结构,与骨密度变化相关。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1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设计:病例一对照,对比观察。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对象:选择2002—01/06解放军总医院及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门诊就诊的26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70&;#177;5)岁。腰椎骨密度均低于峰值骨密度2.0~2.5个标准差。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老年男性66名为对照组,平均年龄(73&;#177;4)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且相互无血缘关系,汉族,北京地区居民。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确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分析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的分布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分布情况。 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26例及健康老年人66名均进入结果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别为FF,Ff,ff基因型。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频率与骨质疏松组(42%,42%,15%;15%,50%,35%)比较,差异明显(x^2=12.078,P〈0.01),等位基因F,f频率与骨质疏松组(64%,36%;40%,60%)比较,差异也明显(x^2=-8.232,P〈0.01)。 结论:正常老年男性与骨质疏松症老年男性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 1酶切位点多态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0.05~0.001,t=2.88~7.34,P<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0.01;r=-0.532,P<0.01;r=-0.418,P<0.01;r=-0.642,P<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维生素D受体基因5’端启动子区外显子2上存在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这一位点的多态性影响维生素D受体氨基酸的结构,与骨密度变化相关。目的:分析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对象:选择2002-01/06解放军总医院及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门诊就诊的26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70±5)岁。腰椎骨密度均低于峰值骨密度2.0~2.5个标准差。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老年男性66名为对照组,平均年龄(73±4)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且相互无血缘关系,汉族,北京地区居民。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确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分析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26例及健康老年人66名均进入结果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别为FF,Ff,ff基因型。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频率与骨质疏松组(42%,42%,15%;15%,50%,35%)比较,差异明显(χ2=12.078,P<0.01),等位基因F,f频率与骨质疏松组(64%,36%;40%,60%)比较,差异也明显(χ2=8.232,P<0.01)。结论:正常老年男性与骨质疏松症老年男性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线粒体DNA(m itochondrial DNA,m tDNA)多位点突变频率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 ent length polymorph ism,RFLP)、PCR-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oral temperature grad 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TGE)法筛查m tDNA 4977片段缺失、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突变和m tDNA T14577C突变。结果:在2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42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基因组总DNA中,未发现m tDNA 4977缺失、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突变及m tDNA T14577C突变。结论:m tDNA 4977缺失、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突变及m tDNA T14577C突变在外周血中没有检出,采用常规PCR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突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以及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5 0只健康雌性未交配 6个月龄SD大鼠以切除卵巢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 ,分为 5组 :①假手术组 (Sham) ;②雌激素治疗组 (O +E) ;③普萘洛尔组 (O +P) ;④雌激素 +普萘洛尔组 (O +E +P) ;⑤安慰剂组 (OVX) ;OVX后 1周开始经灌胃给予普萘洛尔每天 8mg·kg 1·d 1、皮下注射雌激素 2 0 μg·kg 1·d 1,共 12周。动物处死时留取第 3、4、5腰椎、血清标本。进行骨密度分析、血清瘦素水平及体重测定。结果 :O +P、O +P +E和O +E组的骨密度较安慰剂 (OVX)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O +P组血清瘦素水平较OVX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O +P +E组较O +E组和Sham组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普萘洛尔能预防卵巢切除术后大鼠骨丢失 ,预防OVX大鼠的骨质疏松症 ,同时升高血清瘦素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对照组88例,单纯补充钙剂(600 mg/日)及活性维生素D(0.25μg/日),治疗组32例,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同时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一次。观察两组治疗一年后骨密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腰椎2-4部位骨密度由治疗前(0.763±0.098)g/cm2降至治疗后(0.742±0.095)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股骨颈部位骨密度由基线水平(0.637±0.073)g/cm2降至(0.601±0.078)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阿仑膦酸钠治疗后腰椎2-4骨密度由(0.729±0.122)g/cm2升至(0.743±0.129)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股骨颈部位骨密度由治疗前(0.599±0.086)g/cm2升至治疗后(0.635±0.112)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阿仑膦酸钠可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单纯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不能防止绝经后妇女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及外周动脉疾病,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分析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4-01/2007-12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230例(年龄36~88岁,平均(63.87±10.80)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25年),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和踝肱指数<0.9组。②测量方法和评估: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测定患者踝肱指数,以及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结果:2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踝肱指数<0.9者50例,占21.7%,踝肱指数≥0.9者180例,占78.3%。②两组相比,踝肱指数<0.9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高,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骨密度值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及log10(UAlb)值高,有吸烟史者比例高,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肾病合并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以踝肱指数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踝肱指数与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788,P=0.000)。结论:踝肱指数<0.9组患者骨密度值低于踝肱指数≥0.9组患者。对存在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踝肱指数检测及骨密度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是否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或骨质疏松症,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66例对照者和2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VDR基因Fok1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Fok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对照组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分别为42.42%、42.42%、15%;骨质疏松组分别为15.38%、50%、34.62%,两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2=12.078,P=0.002).结论 就目前调查例数而言,正常老年男性的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