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倩  王春梅 《护理研究》2011,25(31):2862-286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准确体外测量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临床专家,根据文献和专家提到的6种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制定出本次研究所需的14种体外测量方法。选用BD公司生产的4F和5F型PICC单腔导管给病人置管,置管成功后立即拍摄X线片确定PICC头端位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制定好的测量方法进行体外测量;并测量可能影响测量长度准确性的因素。[结果]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和体外测量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间的差值呈正相关(r=0.661~0.795),经校正,14种体外测量方法所测长度均有很高的置入准确性。[结论]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所测得的长度经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校正后,可提高置入长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琪 《护理学报》2010,17(9):31-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PICC技术应用于新生儿和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静脉营养[1],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插管过程出现合并症少、相对安全、术后易于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床旁置入PICC导管头端位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并能为病人提供长时间的静脉通路而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对于在何处进行置管操作尚存在不同意见.一些专家建议床旁置入PICC,然后行胸片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另一些人认为,置管操作应在介入导管室X线辅助下完成,导管头端位置能够立刻得到确认,如果需要也可即时进行调整.因此,床旁置管时头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是决定在何处置管的关键.如果到位率高,床旁置管就具有很多优势;相反,如果到位率低,则介入导管室X线辅助下置管更具有优势.在国内几乎所有的PICC均由经过培训的静脉治疗护士在床旁置入,迄今尚无到位率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床旁置入PICC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其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  相似文献   

4.
刘倩  王春梅 《山西护理杂志》2011,(11):2862-286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准确体外测量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临床专家,根据文献和专家提到的6种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制定出本次研究所需的14种体外测量方法。选用BD公司生产的4F和5F型PICC单腔导管给病人置管,置管成功后立即拍摄X线片确定PICC头端位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制定好的测量方法进行体外测量;并测量可能影响测量长度准确性的因素。[结果]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和体外测量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间的差值呈正相关(r=0.661~0.795),经校正,14种体外测量方法所测长度均有很高的置入准确性。[结论]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所测得的长度经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校正后,可提高置入长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并能为病人提供长时间的静脉通路而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对于在何处进行置管操作尚存在不同意见。一些专家建议床旁置入PICC,然后行胸片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另一些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PICC最佳置入长度与身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最佳置人长度和身高的关系以及尖端位置情况,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234例患者按照身高分为两组:A组113例,身高155~170cm;B组121例,身高171~180cm。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导管异位情况。结果两组导管尖端置入最佳位置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导管尖端走行异常高于A组,A组低位异常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右臂导管尖端走形异常的发生率(7.87%)高于左臂(4.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组内左、右臂导管尖端异常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左、右臂导管尖端走行异常高于A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最佳置人长度和身高有关。身高越低,越容易发生低位;身高越高,走行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且右臂尖端走行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臂。  相似文献   

7.
PICC导管置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7月~2005年12月,我们对106例患者进行了PICC导管置入.其中一次穿刺失败13例,PICC导管进入困难11例,对置入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方法]以住院的PLSVC置入PICC的6例病人为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PLSVC病人PICC的确诊流程、处理策略以及护理要点,为临床提供相关护理经验。[结果]6例病人PLSVC内异位PICC导管均在临床完成输液及化疗6个月,并安全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PLSVC异位PICC导管可通过置管后X线结合以往CT影像结果正确诊断。异位导管功能可通过结合CT和血管超声进行评估,根据左上腔静脉引流部位和管腔大小确定能否正确应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导管异位的处理及导管维护,做好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PICC导管股静脉置入1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临床上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是三大治疗手段之一,静脉给药是药物摄入的一个主要途径[1].当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注射强刺激化疗药物时多采用深静脉置管,首选PICC置管,次选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新生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ience direct中关于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2011年Cochrane手册质量标准,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1 2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肢静脉相比,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感染、外渗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有一定的优势,可将下肢静脉作为新生儿PICC穿刺时常规选择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PICC置入患者置管前和置管时的焦虑情况,探讨护理干预对有效减轻患者焦虑的最佳时间段.方法 选取同意PICC置入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状态焦虑量表对患者在PICC置入前30~60min和置入时进行测评,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PICC置入前30~60min和置入时患者焦虑测评得分高于常模(P<0.05...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16岁,体重39 kg,6月3日行腹部CT示"左盆腔占位,考虑Custleman病",遂于6月5日以"副肿瘤天疱疮"收入外科病房,6月9日行盆腔肿物切除术,术后入SICU,术后持续发热.6月13日颈静脉置管感染, 6月15日腹部伤口溃疡,16日切口感染,17日为进一步治疗转入皮肤科病房.皮肤科查体情况:头皮、面部、躯干、四肢散在指甲盖大小的褐色斑,有融合,并散在淡红及鲜红色糜烂面,伴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在颈部、右前胸、后背、股后侧近端、双手足融合成片,双眼、鼻孔及鼻周、口唇及口周结较厚黑色血痂,口腔及舌部糜烂.6月19日右侧锁骨下静脉插管处及外科切口周围脓性分泌物较多,且回报17日所做的血培养结果:厌氧瓶内有球菌;外科伤口渗出液培养:原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锁骨下静脉无法保证正常使用,经家属同意,在左前臂桡侧5 cm×5 cm的无皮损区行PICC穿刺置管术.经治疗病人病情平稳出院.  相似文献   

14.
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静脉高营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置管及  相似文献   

15.
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化学治疗的发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它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性的静脉治疗通路,在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应用中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置管及保留期间因患者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尤其是老年患者,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减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使血液流速缓慢,血液淤滞,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影响下一步治疗.赣州市章贡区市立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选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PICC置管(型号358,长度45 cm,流速36 mL·min-1),对160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其中3例患者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对其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应用PICC置入肘部不同静脉成功率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以保证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从而避免了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该项置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对使用PICC的患者,经过肘部不同静脉走行的置管成功率进行分析,提供选择最佳插管静脉的途径。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6年10-12月我科共有128例患者行PICC置管术,随机分为贵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管置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置入PICC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导管发生意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导管发生意外情况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PICC管置入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置入管道的认识和重视,使护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降低管道发生意外的概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2个不同部位置入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经肘部静脉及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患儿各26例,通过观察穿刺部位穿刺时、穿刺完毕出血情况、置管成功例数、发生静脉炎例数及皮肤过敏或破损情况,比较2个部位置管的效果。结果经头皮静脉置管术中及术后24h更换敷料时出血例数均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经头皮静脉置管更换敷料时造成皮肤过敏或破损的例数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例数和发生静脉炎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肘部静脉条件差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以保证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从而避免了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该项置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对使用PICC的患者,经过肘部不同静脉走行的置管成功率进行分析,提供选择最佳插管静脉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不同频率握拳运动置人PICC静脉血液动力学指标与静息平卧位比较,探讨握拳运动促进上肢静脉血液回流的最佳频率.方法:10名置入PICC的自愿受试者均接受40次/min、30次/min、20次/min、10次/min 4种频率握拳运动,4种握拳运动顺序按随机法确定,每种方法进行3 min.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ICC置入静脉在静息平卧状态及4种握拳运动的血管内径、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结果:4种握拳运动的血管内径、血管截面积均较静息平卧状态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流速度仅频率30次/min握拳运动增加显著(P<0.05);血流量比较,频率30次/min、20次/min优于其他两种握拳方法(P<0.05),以30次/min最佳.结论:频率30次/min握拳运动血流动力学效果最佳,主要表现为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显著增加,可作为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