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妈富隆用于改善放置宫内节育器初期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妇女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从放置宫内节育器当天开始每天按时服用妈富隆1片,直至当月生理期第25d停止服药。对照组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不服用妈富隆。对两组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异常出血时间和月经量增多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妇女术后,第一次及第二次月经流血天数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次点滴出血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次月经点滴出血和对照组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一次和第二次月经量增多妇女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给予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妈富隆能够有效改善其子宫异常出血情况,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科学》2015,(8):77-79
目的:探索宫内节育器嵌顿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宫内节育器嵌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宫内节育器嵌顿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门诊80名未发生宫内节育器嵌顿者为对照组,分析宫内节育器嵌顿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病例组的痛经发生率(57.5%)高于对照组(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3,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9,P<0.01);病例组中妇科炎症发生率(52.5%)高于对照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5,P<0.01);病例组带环怀孕发生率为(58.7%)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24,P<0.01)。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痛经、上环时机、妇科炎症、带环时间和带环怀孕是宫内节育器嵌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前综合考虑妇女的综合状态,选择适宜的宫内节育器,严格遵守放置规程,加强术后观察,可减少宫内节育器嵌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诊治放置节育器女性发生异位的作用,以期提高妇女避孕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的110例宫内放置节育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均定期进行B超检查,观察术后1~4年节育器异位情况。结果:1~4年内发生宫外异位、下移、节育器断裂或变形、嵌顿的例数逐年增多,节育器放置1年内异位比率为10.91%,第2年节育器异位比率为13.62%,第3年节育器位置异位比率为13.63%,第4年节育器异位比率为24.54%。此外还有少数发生脱环、带环受孕等情况。结论:节育器异位的发生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多,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应注意定期体检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两种分娩方式对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后因症取环的时间及原因。方法:对267例因症取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两种分娩方式因症取环与育龄妇女的年龄、产次、放置环种类和出血、腹痛、环位异常的症状类别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史者出现症状的时间明显早于阴道分娩者。结论:对于有剖宫产史的疤痕子宫病例,不能单纯按常规方法探得的宫腔长度选择宫内节育器,以减少此类患者在上环早期即出现不适症状而取环的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在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分离术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搜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的宫腔粘连患者240例,术后行不同处理,分为4组,每组60例:A组为术后未行处理组,B组术后宫腔置入尿管球囊5d后取出,C组术后宫腔置入球囊5d取出后放普通金属圆形节育环一枚,D组术后宫腔置入球囊5d取出后放生物膜环(迪康膜包裹环),A、B、C、D四组术后均行人工周期治疗3个周期结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月经改善情况及妊娠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6. 5±1. 3)个月。结果:球囊组月经改善率(81. 7%vs63. 3%)、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41. 7%vs23.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上环组月经改善率(95. 0%vs81. 7%)、妊娠率均显著高于球囊组(61. 7%vs41.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使用迪康膜包裹环组较上环组月经改善率(96. 7%vs95. 0%)、妊娠率(66. 7%vs61. 7%)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将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置入宫腔并给与人工周期结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改善月经及妊娠情况,加用生物膜组与单纯上环组妊娠率及月经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异,因生物膜价格昂贵,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术后球囊置入取出后使用普通节育环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频繁脱落节育器的妇女使用吉妮宫内节育器(IUD)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有多次脱落并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育龄妇女5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放置吉妮宫内节育器,对照组放元宫型宫内节育器,并于放置后6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8个月末观察组带器妊娠1.6%,脱落率1.6%,因症取出率2.6%;对照组带器妊娠率3.3%,脱落率9.3%,因症取出率3.3%。两组对比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妮宫内节育器脱落率低,避孕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好,尤其适用于宫腔大、宫口松、反复脱落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6):80-83
目的:观察及研究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在改善绝经取环妇女不适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的78例绝经取环妇女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取环组)39例和观察组(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组)39例,然后将两组患者中不同上环年限者的疼痛评分、宫颈软化程度、取环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构成情况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不同上环年限者的疼痛评分、宫颈软化程度、取环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构成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在改善绝经取环妇女不适感中的效果较好,且可有效改善取环过程的顺利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戊酸雌二醇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绝经后女性宫内节育器取出的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0年12月,将已放置宫内节育器绝经后女性共302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152例,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mg,每日1次,共7d;对照组150例,不给予药物.两组均术前30min将米索前列醇片400μg(捣碎)放入阴道后穹窿,术中采用BELSON700型全程超导可视下行取环术,术中观察宫颈软化情况、术中取出宫内节育器效果情况比较.结果:两组宫颈软化情况比较,研究组宫颈软化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两组术中取器效果比较.研究组术中顺利取器141例,困难取器11例;对照组术中顺利取器55例,困难取器94例,取器失败1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mg,阴道后穹窿放入米索前列醇片400μg(捣碎),术中在全程超导可视下行取环术的操作,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各社区绝经前后已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避孕知识知晓情况,并促进其及时将宫内节育器取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利用2009年3月~2010年8月南山区各社区妇女健康普查平台,将年龄在45~62岁已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的妇女1595人,以自填式问卷进行避孕知识、宫内节育器相关知识调查分析。结果:实际问卷调查人数为1595人,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1586份。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绝经前后已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超过50%以上知晓常见的避孕方法种类,其中45.63%的调查对象知晓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优点;23.45%调查对象知晓各类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年限,87.14%的调查对象对宫内节育器满意。结论:已放置宫内节育器45~62岁的妇女避孕知识知晓率偏低,应加强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的避孕知识咨询、指导工作,以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阴道分娩史与剖宫产史的已育妇女在人工流产术中同时放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行人工流产的100例已育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史分为A组(n=50,剖宫产史)和B组(n=50,阴道分娩史)。两组均在人工流产术中同时放置吉妮致美IUD。比较两组术前孕囊、血红蛋白(Hb)、彩超监测IUD距宫底距离、术中测量宫腔深度情况,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手术前后Hb、行经天数变化,并记录月经量变化、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增多、IUD脱落及带器妊娠发生率等情况。结果A组术前孕囊、Hb、彩超监测IUD距宫底距离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测量宫腔深度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Hb、行经天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Hb、行经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月经量变化、不规则出血、白带增多、IUD脱落、带器妊娠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后已育妇女在人工流产术中同时放置吉妮致美IUD的操作简便、安全,且不良反应小,避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围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的滞留情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究分析。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对本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宫内节育器的滞留情况。随机各抽选200例使用宫内节育器和未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两类妇女的围绝经期腰部疼痛、月经情况及妇科炎症发生情况进行咨询和健康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无腰部疼痛者28例,占14.0%;对照组无腰部疼痛者61例,占30.5%,两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的月经量和妇科炎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的滞留与其腰部疼痛相关,但对月经量、妇科炎症发生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O,激光术后局部外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对女性尖锐湿疣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CO,激光术后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甲组、乙组和丙组,其中甲组91例,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涂抹病灶区,隔天一次;乙组8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d-2b凝胶,每天使用4次,甲乙两组疗程均为4周;丙组86例,单用CO,激光治疗,治疗后三组均随访12周。结果:经过治疗后甲组、乙组、丙组治愈率分别是92.32%、76.83%、63.94%,复发率分别是7.68%、23.17%、36.06%,甲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乙组和丙组,甲组与乙组和丙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和丙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均有轻度的不良反应,对治疗无不良影响。结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在施行CO2激光术后给予局部皮损处及其周围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可有效的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少,并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朱志红 《中国性科学》2013,22(3):36-37,51
目的:比较MCu型宫内节育器和与TCu220e型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2月~2011年6月,选择来我站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健康育龄女性260例,按照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30例。MCu组置入MCu型宫内节育器,TCu220c组置入TCu220e型宫内节育器。所有放置者均于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随访一次,观察两组女性的避孕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Meu组在置入术后的疼痛发生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带环妊娠率均低于TCu220e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u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好,置入后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首次剖宫产术式对高龄孕妇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指导远期安全性更佳的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选择.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再次行剖宫产高龄产妇277例,按照其首次剖宫产术式分为传统腹壁纵切口A组(n=151)及新式腹壁横切口B组(n =126),比较两组孕妇再次剖宫产的妊娠结局.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孕妇共发生78例腹腔粘连,发生率51.7%,B组发生100例,发生率79.4%,A组腹腔粘连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且其粘连分度亦显著低于后者;A组产后出血5例,发生率3.3%,B组产后出血9例,发生率7.1%,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窒息,两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可影响孕妇再次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率,新式剖宫产术对有再次剖宫产意愿的孕妇风险更高,可导致其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上升、并发症风险增高,而传统剖宫产术可有效规避上述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取器手术中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的用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药物副作用,达到松弛宫颈,减轻疼痛程度的目的,避免因IUD取出带来的机械损伤。方法:采用400μg和200μg两种不同剂量的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配伍盐酸丁卡因胶浆用于绝经1年以上,放置金属单环20年以上的农村妇女,观察两组术中宫口松弛、术中疼痛、术前阴道出血、腹坠痛及取器效果的情况。结果:A组用药剂量小,其松弛宫颈、镇痛及取器效果效果与B组无差异,术前阴道出血、腹痛等副反应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将米索前列醇计量减少到200μg合并盐酸丁卡因胶浆用于绝经后取环,达到了常规用量松弛宫颈、镇痛的作用,其药物副反应小,取器成功率略高于常规用量。  相似文献   

16.
皮晓玲 《中国性科学》2013,(9):88-89,9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妇分娩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对来本院生产的分娩期孕妇75例(心理组)进行心理干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分娩的孕妇73例作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纽产妇的分娩方式、平均产程及分娩疼痛程度。结果-心理组平均产程(7.39±1.21)h,对照组为(10.19±1.5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顺产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剖宫产率为12.00%,对照组为20.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干预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健身气功·大舞练习与健身走锻炼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并探讨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原发性痛经的机理。方法:将136名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健身气功组(68名)和健身走组(68名)。观察组进行健身气功·大舞练习,对照组进行健身走锻炼,两组练习时间均为4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疼痛评分及疗效。结果:随干预时间延长,两组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两组组间比较,干预后第1、2个月经周期,两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干预后第3、4个月经周期,健身气功组疼痛评分低于健身走组(P均〈0.05);经4个月经周期的干预后,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0.05);健身气功组痊愈率为75.0%,健身走组痊愈率为48.5%,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身气功·大舞练习和健身走锻炼对原发性痛经均有显著的疗效,前者效果优于后者,且健身效应广泛,能达到防治原发性痛经目的。  相似文献   

18.
姚霞  李蓉  黄士荷 《中国性科学》2013,22(10):40-4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IVF-ET/ICSI过程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行长方案IVF或ICSI-ET辅助助孕患者共145个周期,所有患者在进入助孕周期前均未对代谢综合征进行预处理,按照WHO制定的亚洲成人BMI标准[1]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正常组,18.5 kg/m2≤BMI <23 kg/m2)、B组(超重组,23 kg/m2≤BMI< 25 kg/m2)、C组(肥胖组,BMI≥25 kg/m2);又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3]制定的代谢综合征标准降B、C各分为两组:B1组(超重非代谢综合征组),B2组(超重代谢综合征组),C1组(肥胖非代谢综合征组),C2组(肥胖代谢综合征组);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1)基础情况:BMI值及腹围A、B、C三组差异显著(P<0.01).(2)治疗情况:Gn用量C2组均稍高于其他各组(P<0.05);HCG日E2值及MII期卵细胞数:B2、C2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1);获卵数,胚胎数B2、C1、C2组均低于A组(P<0.05);优质胚胎数C2组显著少于A组(P<0.01).(3)妊娠结局: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A、B1、C1组均显著高于B2及C2组(P<0.01);不良妊娠率B2、C2组显著高于A组(P<0.01),B2、C2组的不良妊娠率高于B1、C1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可能通过降低卵巢反应及内膜容受性来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接受ART治疗的代谢综合征超重及肥胖患者妊娠结局明显差于正常体重患者,但超重及肥胖未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和正常体重患者的妊娠结局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小儿包皮环切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0例择期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吸入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静注复合全麻,对照组全凭吸入七氟醚全麻。记录两组患几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术后苏醒期、镇静、苏醒后即刻及术后1h的的疼痛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惠儿生命征均平稳。观察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手术时间、术毕清醒时间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观察组患儿苏醒即刻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但术后1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评分及镇静评分: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喉痉挛和气道梗阻等并发症。结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全身麻醉,起效快,生命体征稳定,术后疼痛、躁动少,是一种安全、效果确切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