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菌病     
20 0 4 0 0 91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郭晓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3,32 (7) .- 385~ 387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见马拉色菌孢子和 (或 )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 (或 )念珠菌。结果 :81例患者中有 5 7例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 (共 6 0株 ) ,其中糠秕马拉色菌 2 0株 ,合轴马拉色菌 18株 ,钝形马拉色菌 …  相似文献   

2.
湿疹及皮炎     
20 0 138 2 3  PUVA对异位性皮炎中糠秕马拉色菌的影响 /刘强 (山西省儿童医院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1,30 (3) .- 15 1对 6例重症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糠秕马拉色菌在 PUVA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治疗后糠秕马拉色菌数目明显下降 (43.6 0 %~ 96 .0 0 % ) ,表明PUVA疗法可抑制异位性皮炎患者表皮糠秕马拉色菌的生长 ,6例患者血清特异性 Ig E检测 5例阳性 ,且呈较高水平 ,亦支持糠秕马拉色菌为异位性皮炎的变应原学说。 (余春艳 )2 0 0 1382 4 遗传过敏性皮炎致敏因素分析 /廖绮曼 (中山医大一院皮肤科 )…∥岭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紫草素对糠秕马拉色菌作用下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c-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蛋白及mRNA的作用,探讨紫草素通过抑制低浓度糠秕马拉色菌上调皮肤角质细胞的增殖与HIF-1α信号在银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及糠秕马拉色菌,适合浓度糠秕马拉色菌诱导HaCaT细胞增殖,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分别检测HIF-1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低浓度糠秕马拉色菌浓度依赖性促进HaCaT细胞增殖(P<0.01);紫草素抑制低浓度糠秕马拉色菌对HaCaT细胞的促增殖作用(P<0.01);紫草素抑制低浓度糠秕马拉色菌对HaCaT细胞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作用(P<0.01)。结论:低浓度糠秕马拉色菌通过HIF-1α信号通路上调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紫草素拮抗低浓度糠秕马拉色菌上调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可能与抑制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的定植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含菜籽油培养基32℃培养。对拟自然分娩的母亲临产时取阴道分泌物接种于试管斜面,用无菌微孔透气胶带粘取新生儿(8处皮肤,从出生当时到出院)、母亲(胸部和手掌,分娩后第2天)及其护士(手掌,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皮肤标本,接种于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52份母亲阴道分泌物培养阴性。②15名护士共104份手掌部皮肤标本培养阴性。③104例新生儿(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各52例)出生当时的皮肤标本培养阴性,但出生后第1天有28例(26.92%)培养出马拉色菌,到第8天上升到59例(56.7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1例(69.49%)。④从104例母亲皮肤上培养出马拉色菌65例(62.50%),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例(75.38%)。⑤母亲和新生儿124株马拉色菌中菌种相同者92例,一致率为74.19%。⑥新生儿前额和面颊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结论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最早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天内,主要部位为额面部,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存在于母亲皮肤的马拉色菌可能是定植菌种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马拉色菌属各菌种在包皮龟头炎皮损处的构成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查见马拉色菌孢子和(或)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念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或)念珠菌。结果:81例患者中有57例(70.37%)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共60株),其中糠秕马拉色菌20株(33.33%),合轴马拉色菌18株(30.00%),钝形马拉色菌17株(28.33%),球形马拉色菌5株(8.33%)。有37例同时分离到念珠菌(其中72.97%为白念珠菌)。44例仅检出马拉色菌的患者中有23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结论: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是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的主要菌种;马拉色菌可能单独或与念珠菌协同引起包皮龟头炎。  相似文献   

6.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菌种分布特点。方法从临床诊断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分离培养菌种,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并比较两组患者菌种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花斑糠疹病例161例,培养阳性121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46株,糠秕马拉色菌13株,球形马拉色菌29株,钝性马拉色菌33株;马拉色菌毛囊炎135例,培养阳性114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52株,糠秕马拉色菌43株,球形马拉色菌13株,钝性马拉色菌6株。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为两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原因之一,但结果尚需慎重解释,需要分子水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哺乳期女性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构成情况。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哺乳期女性胸前皮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58.13%,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结论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情况与既往文献对正常人的报道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例马拉色菌所致儿童甲真菌病进行菌种鉴定及临床分析。方法刮取病甲甲屑,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定为马拉色菌属。生化鉴定后提取DNA,利用通用引物内转录间隔区1和4(ITS1、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仅有例3在沙堡培养基上长出少量不明菌落,根据孢子和菌丝形态,不能判断菌种类型。在含菜籽油培养基上,第3天开始均有白色菌落生长,第10天有乳白色酵母样菌落,荧光染色后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出芽孢子。生化鉴定结果显示:例1、2为糠秕马拉色菌,例3疑似球形马拉色菌。DNA扩增产物测序比对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其中例3为混合菌种。结论 3例儿童甲真菌病致病菌均有马拉色菌,其中2例为糠秕马拉色菌,1例为含有球形马拉色菌的混合菌种,且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1~6个月婴儿皮肤马拉色菌带菌情况和菌种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1~6个月婴儿额部皮肤处鳞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75例婴儿皮肤标本有54例培养出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72%;②共分离出56株马拉色菌,以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为主;③按月龄、性别、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组,结果不同月龄、性别婴儿皮肤马拉色菌阳性率及菌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产方式婴儿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菌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马拉色菌是婴儿皮肤的常驻菌;婴儿皮肤马拉色菌以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为主。婴儿皮肤马拉色菌阳性率不受月龄、性别、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婴儿皮肤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受月龄、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真菌病     
20 0 1374 3 糠秕马拉色菌经酮康唑洗剂 (采乐 )处理后的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冉玉平 (华西医大附一院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1,30 (3) .- 16 4~ 16 5将糠秕马拉色菌与用蒸馏水稀释成体积分数为2 5 %的采乐共同作用 30 min后固定 ,制成扫描和透射电镜标本观察。发现菌体表面皱缩和凹陷 ,细胞壁向内侧凹陷或缺失 ,细胞内成分不清 ,为大量空白区 ,证实采乐可引起糠秕马拉色菌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图 5参3  (余春艳 )2 0 0 1374 4  310 4例手足癣病原菌鉴定结果分析 /廖廷锡 (四川省皮研所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2 0 0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接种疫苗后婴儿湿疹(IE)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婴儿预防接种人群中IE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皮肤的糠秕马拉色菌和细菌定植进行检测。结果 IE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接触多尘或花粉,IE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喂养方式,IE组母乳喂养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接种疫苗后出现皮疹,IE组高于对照组(P=0.028);糠秕马拉色菌镜检,IE组面部及背部糠秕马拉色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20);IE组皮损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皮疹出现),经常接触粉尘或花粉等吸入性变应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的皮肤定植等因素可能与婴儿湿疹有关。  相似文献   

12.
马拉色菌属最近被重新分为 7个种 ,糠秕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1992年 ,NCCLS推荐对酵母菌敏感试验的液体微量稀释法。然而 ,这种方法对马拉色菌属 (厚皮马拉色菌除外 )并不适用 ,因为马拉色菌在无脂质的培养基上不生长。马拉色菌被证实和新生隐球菌一样 ,尿素酶阳性。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实用的敏感性试验方法去获得多种药物对具有尿素酶活性的 7种马拉色菌抗菌活性的有用资料。试验菌株共 4 2株 (13株糠秕马拉色菌、1株球形马拉色菌、6株钝形马拉色菌、1…  相似文献   

13.
1 马拉色菌分类命名进展 对马拉色菌(Malassezia)酵母认识及其与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关系探索迄今已有150余年.经历了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马拉色菌的命名过程,在对各菌种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特性研究基础上,随着脉冲凝胶电泳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现分为14个种,分别为: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皮肤马拉色菌、纳娜马拉色菌、日本马拉色菌、大和马拉色菌、羊马拉色菌、马马拉色菌和兔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获得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表达而酵母态细胞不表达的基因片段.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菌丝态和酵母态细胞并提取二者总RNA;逆转录生成糠秕马拉色菌两相细胞cDNA,运用消减杂交技术获得菌丝态细胞差异表达的cDNA,并建立差异cDNA文库;对差异cDNA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分析.结果 ①改良菌丝诱导培养基培养糠秕马拉色菌第1d可见芽生菌丝生长,第2d可见较多菌丝,第6d菌丝更长更粗;②获得可满足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的RNA;③建立了菌丝态细胞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并获得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表达而酵母态细胞不表达的基因片段. 结论 体外诱导糠秕马拉色菌菌丝生成,建立了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的差异cDNA文库,并对部分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n)的属范围有所扩大,除了糠秕马拉色菌和厚皮马拉色菌,又陆续发现了五个新的菌种(合轴马拉色菌、球状马拉色菌、圆头状马拉色菌、M.restricta、M.slooffiae)。对于这些新的菌种,除了它们的脂性依赖特征外,其代谢及营养需求还知之甚少。作者用植物油作为自然甘油三酸酯和基质混合物,观察糠秕马拉色菌属在体外对其利用情况,评价各菌种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对糠秕马拉色菌是否有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打孔法)、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对体外糠秕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对糠秕马拉色菌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青蒿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0.00 mg/mL,青蒿琥酯的MIC值为0.63 mg/mL,蒿甲醚的MIC值为0.63 mg/mL。结论 青蒿提取物、青蒿琥酯及蒿甲醚均对糠秕马拉色菌有良好抑菌作用,该研究为青蒿类药物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性皮肤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易感因素及致病菌种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对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取毛囊内容物进行真菌涂片、培养;并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241例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真菌涂片204例阳性,涂片阳性率84.65%;收集标本259份,共得阳性株213株,其中马拉色菌209株,念珠菌4株(占1.54%),真菌培养阳性率82.24%。菌种鉴定:209株马拉色菌活化菌种后,可供鉴定的马拉色菌菌株186株,共检测到6个菌种的马拉色菌,其中糠秕马拉色菌111株(59.68%)、斯洛菲马拉色菌43株(23.12%)、合轴马拉色菌17株(9.14%)、球形马拉色菌9株(4.84%)、厚皮马拉色菌4株(2.15%)、钝形马拉色菌2株(1.08%)。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菌种分布:胸部、后背、腹部和面颈部以糠秕马拉色菌为主,上肢、肩部和头顶以斯洛菲马拉色菌为主,下肢均为球形马拉色菌。同一个体、不同发病部位存在不同的菌种,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合并合轴或斯洛菲马拉色菌。 结论 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存在6种马拉色菌致病菌种,糠秕和斯洛菲马拉色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  相似文献   

18.
糠秕马拉色菌为一种依赖脂质的双相真菌,按其酵母形态的不同分为卵圆型糠秕孢子菌(芽孢颈部宽的)、圆型糠秕孢子菌(芽孢颈部窄的)及椭圆型糠秕孢子菌。此外,糠秕马拉色菌还可分为7个不同的种。 糠秕马拉色菌既可与皮肤共生,亦可与多种皮肤病及系统性疾病有关,花斑癣、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及插管所致的系统感染。但其是否可致机体的免疫反应尚有  相似文献   

19.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 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 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247株(77.43%)、糠秕马拉色菌40株(12.54%)、球形马拉色菌27株(8.46%)、钝形马拉色菌5株(1.57%);从毛囊内分离的314株菌中鉴定出球形马拉色菌252株(80.25%)、合轴马拉色菌57株(18.15%)、糠秕马拉色菌4株(1.27%)、钝形马拉色菌1株(0.32%),菌种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毛囊内菌种构成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有关,与病情无关。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同时阳性的279株中菌种不一致204株,菌种一致75株。结论 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内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其表面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相似文献   

20.
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头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糠秕马拉色菌感染的病谱不断扩大,如糠秕马拉色菌败血症、腹膜炎、肺炎[1]等.我科曾发现3例儿童花斑癣患者伴有头皮花斑癣,作电镜观察其中2例头发有累及现象.为此,设计了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头发的实验室研究,现将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初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