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李明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5):257-26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是采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199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SLE的早期诊断对于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非常重要,但SLE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其一,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体内多个器官。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长期以来导致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以控制其并发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主要累及中青年女性的复杂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2018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组学与临床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可伴有糖代谢、脂代谢的异常。羟氯喹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用药之一,已被发现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对SLE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有保护作用。本文就羟氯喹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和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斑狼疮脑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严重的并发症,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脏器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称为狼疮脑病(CNS-SLE),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狼疮,是狼疮危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和严重程度均有很大差异,且脑组织活检往往难以开展,造成发病机制不清,诊断、治疗困难。现将近年来有关狼疮脑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心脏是其累及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病变现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率以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主要的心脏病变。  相似文献   

7.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密切,其许多临床症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或相似,且约有2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本文就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以产生多种抗体及免疫复合物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基因及环境因素相关联。由于多脏器损害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同时也给社会、医疗带来极大的负担。患者血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而导致自身组织系统性损害的疾病,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红斑狼疮与地理环境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新热点。地理环境因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影响的研究,将为其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重大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预后变化多端,决定其诊断和治疗的难度。本文将重点阐述诊断和处理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SLE合并潜伏梅毒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24岁。反复发热、高血压1年余,乏力、浮肿1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先后查梅素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以及荧光梅素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均(+),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诊断:SLE,潜伏梅毒。经强的松、磷酰胺等治疗后SLE病情显著缓解。先后经苄星青霉素、罗红霉素治疗后,RPR滴度稳步下降。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不明确。近年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的病因,病毒感染不仅参与SLE的发生发展,还与SLE的免疫学、临床表现有相关性。随着病毒感染与SLE相关性的研究深入,SLE的治疗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反应性肉芽肿性皮炎包括栅栏状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皮炎、间质性肉芽肿性皮炎及间质性肉芽肿性药物反应三类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多样,常伴有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综述了这三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等。  相似文献   

14.
儿童 SLE 53 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SLE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对53例儿童SL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SLE患者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女比例为1 ∶ 9.6。年龄7 ~ 14岁,中位数为12岁。首发症状以皮疹最为常见,占41.51%;其次为发热占20.75%;关节痛占20.75%。系统损害中最常受累的是血液系统,占84.90%;肾脏占60.38%,神经系统也易受累,占18.87%。血液、肾、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表现分别为贫血、蛋白尿、癫痫。实验室检查ANA阳性率最高,占90.57%,其次为抗dsDNA抗体,占67.92%。男女在发病年龄、入院评分、出院评分、糖皮质激素起始剂量、出院剂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SLE临床表现多样,倾向于多系统受累。应提高警惕,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C1q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价值。方法检测111例SLE患者、54例非SLE风湿患者及43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AnuA和抗C1q抗体,比较3种抗体单独或联合诊断S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LE组抗C1q抗体阳性率和AnuA阳性率及平均浓度与非SLE风湿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抗体单独检测诊断SLE,AnuA敏感性最高(52.3%),抗dsDNA抗体特异性最高(97.9%),3种抗体联合检测以抗dsDNA抗体+AnuA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29.7%、99.0%)。3种抗体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抗dsDNA抗体与AnuA符合率为81.25%,Kappa值为0.515。结论采用串联试验,3种抗体联合检测可增强SLE诊断的特异性,但敏感性降低。诊断SLE,抗C1q抗体和AnuA的浓度水平是否也应作为参考的指标,有待于对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h1和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虚(RT-PCR)法,检测SLE患者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索(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IL)-4、IL-10 mRNA水平,并与正常人群比较.结果:激素治疗前SLE患者外周血内Th1和Th2类细胞凶子均高于正常人(P<0.05),以Th2类细胞因子增高显著;治疗后两类细胞因子均明显下降(P>0.05),但以Th1类细胞因子下降显著.结论:SLE患者存在T辅助细胞亚群失衡,激素治疗可部分纠正分泌失衡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并发骨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规律及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40例SLE并发AV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以在该院明确诊断SLE而未并发AVN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表现进行比较,以了解SLE并发AVN的临床规律,并分析SLE患者发生AVN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盘状红斑、浆膜炎、血小板减低、抗dsDNA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最大剂量50 mg(泼尼松)以及使用硫唑嘌呤两组比较P值0.1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泼尼松最大治疗剂量50 mg与患者并发AVN呈正相关,而使用硫唑嘌呤治疗与SLE患者并发AVN呈负相关。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患者并发AVN的危险因素,硫唑嘌呤治疗SLE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参与引起的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多呈进行性发展。对于SLE的治疗,传统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严重者辅以细胞毒药物或生物调节剂,但总体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免疫因素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三氧化二砷(ATO)能有效缓解、控制SLE的症状,并且对ATO治疗SLE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该文拟从ATO的药效特性、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对ATO治疗SLE的研究现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水平与红斑狼疮(LE)疾病亚型及其治疗前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6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7例盘状红斑狼疮(DLE)、6例硬皮病、5例皮肌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AnuA水平,根据SLE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并对LE患者AnuA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水平与SCLE、DLE、硬皮病、皮肌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均<0.01);SLE活动期患者血清AnuA水平与SLE非活动期相比显著增高(P均<0.01);SCLE、DLE、硬皮病患者血清AnuA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皮肌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肌炎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uA水平与SLEDAI有明显相关性(P=0.015,r=0.441),SLE患者治疗后血清Anu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AnuA水平与LE的亚型和是否活动有相关性,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活动和判断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SLE患者雷公藤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NF-κB活性,同时对活动期SLE患者PBMC用雷公藤处理,比较其NF-κB活性变化。结果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有一定量的NF-κB活化,但SLE患者NF-κ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动期又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5)。经雷公藤处理后,活动期SLE患者NF-κB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相当(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SLE的发病机制复杂,雷公藤可能仅在某些环节抑制了NF-κB的表达,在SLE治疗中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