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建立客观标准的骨不连动物实验模型是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及探索骨不连治疗的必要条件。 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 方法:选取SD大鼠,在胫骨中段截断,用口腔科粘固粉充填器(3#或4#)灼烧骨折断端(包括骨膜),然后用    0.5 mm克氏针钻入骨髓腔,固定骨折,2个月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放射学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观察、放射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骨端硬化。结果表明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含抗生素骨水泥修补骨缺损可在缺损处持续释放较高浓度的敏感药物,利于杀灭致病菌,为二期植骨提供必要的植骨床和植骨空间,减少二期植骨时清除骨缺损处肉芽而引起的大量出血。 目的:分析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后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3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7-40岁,积极清创骨断端坏死感染组织,以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牢固固定骨折端,取自体髂骨移植骨缺损处修复,同时在缺损处放置含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支持,随访观察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31例获6个月-3.5年随访,胫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复发,骨性愈合时间为3-6个月,外固定时间3-6个月,术后患肢延长长度(7.50±1.01) cm,未发生与骨水泥材料及移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植骨后3个月时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表明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骨髓炎后胫骨骨缺损可控制感染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胫骨下段因血供差,骨折后易于发生骨折不连接,治疗比较困难。作者自198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30例,经再次手术内固定加植骨或外固定支架固定均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对其发生骨不连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司广泛  何吉桥 《医学信息》2008,21(8):1408-1409
目的 探讨髓内外植骨外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和原理.方法 采用局部髓内外移植髂骨或腓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23例股骨干骨折不连,对伴有膝关节僵直患者.同时采用松解术及硅胶膜植入术.结果 23例患者骨折在8~16个月完全愈合,无针道感染,断针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良好或明显改善.结论 髓内外植骨外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不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有无须2次手术,治疗费用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 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 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 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胫骨上段19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7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病例17例,骨折术后感染合并骨不连11例。随访6-30个月观察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6周移植微小颗粒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经植骨后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2例骨折愈合差,经二次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药敏反应。表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白兔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为NGF在骨不连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各选2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右胫骨粗隆下3~5 cm处造成横行骨折骨不连模型,实验组在骨折处每周注射NGF一次,连续12周;对照组在骨折处每周注射生理盐水一次,连续12周。试验期间两组均同时接受X线和组织学检查以观察骨痂生长和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实验组动物骨痂出现时间为(2.0±0.5)周,骨折线模糊时间为(8.2±1.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2±1.7)周;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为8周以上,未出现骨折线模糊和骨折愈合。实验组骨折愈合情况远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GF有较强的促进骨不连骨痂生长和愈合作用,NGF在骨不连的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游离移植于胫前皮肤缺损处,修复治疗胫骨骨不连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治疗效果。切取皮瓣大小6cm×4cm~18cm×9cm。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骨不连在术后3~6个月愈合。结论: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是治疗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些观点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与骨折不愈合。 目的:观察3种不同束缚压力捆绑带对骨折动物模型骨痂形成及愈合的影响。 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髓内固定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200,150,100 N束缚压力的捆绑带固定,术后2,4,6周观察骨痂形成及愈合。 结果与结论:200 N压力组骨折固定牢固,但骨折断端外骨痂形成受限,无骨愈合,影响断端远期稳定性。100 N压力组早期骨折断端不稳定,虽不影响骨折愈合,但容易出现畸形愈合。150 N压力组压力适中,骨折固定与愈合均良好。提示在保持适当束缚压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维持骨折部位稳定,避免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愈合,对骨折部位骨膜血运无异常影响,有助于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尽管切开复位内或外固定可以减少骨折并发症,但是仍然有5%-10%发生骨不连。骨不连原因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药物因素,其中,局部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后发生骨不连的具体局部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由局部因素造成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物固定后骨不患者87例,分析判断局部因素的具体原因。医源性局部因素包括:未达有效固定,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忽略植骨,复位不良,内固定后感染,缺乏正确康复指导;患者因素包括:损伤严重,特殊部位,活动过早与过多。 结果与结论:医源性因素占73.0%,患者因素占27.0%。在医源性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忽略植骨占26.1%,缺乏正确康复指导占23.9%,未达有效固定占21.7%,未达必要复位占15.2%,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占8.7%,术后感染占4.3%。在患者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活动过早过多占50.0%,损伤严重占32.4%,特殊部位占17.6%。在总因素中,客观因素占13.5%,人为因素占86.5%。减少医源性因素是减少骨折内固定治疗后骨不连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臂前外侧入路双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上臂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并随访获得完整资料的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左侧4例,右侧9例;年龄21~75岁,平均50.2岁;肱骨干上1/3段骨折3例,中1/3段骨折8例,下1/3段骨折2例;10例患者钢板断裂失效,3例钢板完好。增生性骨不连9例,缺血性骨不连3例,萎缩性骨不连1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随访结果,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肘关节Mayo评分、患侧上肢DASH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3例患者随访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10.7个月(9~1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4~11个月),1例出现术后一过性桡神经麻痹,该患者术后2个月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67.2±5.7、术后末次随访81.2±4.4),肘关节Mayo评分(术前74.2±5.4、术后末次随访80.2±3.2),患侧上肢DASH评分(术前8.9±2.7、术后末次随访7.97±2.3)。该三项评分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臂前外侧双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连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应用短缩-延长或骨搬运治疗的34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23~69岁,平均(45.7±11.2)岁。清创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应用短缩-延长技术治疗10例,骨缺损长度为1.5~8.0 cm,平均(2.9±1.7) cm;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24例,骨缺损长度为3.0~12.0 cm,平均(7.8±3.4) cm。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总平均愈合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2.0±3.4)个月;短缩-延长患者的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7.2±2.4)个月;骨搬运患者的愈合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6±4.4)个月;总平均外固定指数EFI为1.7月/cm,短缩-延长及骨搬运分别为1.4月/cm及1.8月/cm。改良Paley评估系统评价,骨愈合结果优26例,良7例,差1例,骨愈合优良率97%;功能结果优23例,良10例,差1例,功能优良率97%。随访期间无病例再次发生骨髓炎。并发症主要为钉道处炎症反应11例,钉道感染13例,对接端皮肤软组织嵌顿9例,对接端愈合不良10例,膝关节挛缩2例,足下垂4例。结论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骨及软组织缺损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相对数量的方法,目前被各实验广泛使用。基本原理是活细胞内存在琥珀酸脱氢酶,与MTT可产生生物作用,形成蓝紫色结晶甲瓒。二甲基亚砜溶解结晶甲瓒,通过相互作用后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吸光度值,间接反映细胞数量。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实验、药物筛查和肿瘤实验中。 补骨脂素:是一种化合物补骨脂的有效成分,来源于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或者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茎,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89-190 ℃,溶于乙醇、微溶于水和乙醚。补骨脂素具有温肾壮阳、温补脾肾功效,可用于尿频、遗尿、腰膝冷痛、肾虚作喘等,还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 背景:补骨脂素是属于植物类雌激素,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目的:应用补骨脂素、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和聚己内酯支架构建人工复合骨,探讨其治疗兔骨不连的效果。 方法:①将第3代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中,分别加入10-8,10-7,10-6 mol/L补骨脂素、50 mg/L骨形态发生蛋白2进行干预,对照组加入同体积的无菌纯净水。干预第3,5,7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②将聚己内酯三维支架加入到细胞培养板底部,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按1×103/孔的量接种于支架上,然后加入10-6 mol/L补骨脂素,联合培养21 d后取出即为人工复合骨;③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建立桡骨骨不连模型,实验组植入人工复合骨,支架组单纯植入支架,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2,4,8周行病理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术后第4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不连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种浓度补骨脂素均有诱导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10-6 mol/L补骨脂素对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刺激作用最强(P < 0.05),而且10-6 mol/L补骨脂素组与阳性对照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骨不连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支架组和对照组(P < 0.05);③X射线片结果显示,实验组骨不连已经愈合,支架组骨折部分愈合,对照组骨不连未愈合;④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对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作用与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补骨脂素可结合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及聚己内酯支架形成人工复合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治疗骨不连效果较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骨不连是骨折常见并发症,治疗棘手。Ilizarov技术生物学理论是张力-应力法则,是治疗骨不连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类骨不连,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方法的创新,Ilizarov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研究进展也备受到关注。本文就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骨不连:骨组织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给予适当治疗后大多数骨折都会很快很好地愈合。然而,仍有一小部分骨折难以愈合,当骨折超过3个月仍未愈合,称为延迟愈合,当骨折超过9个月仍未达到骨性连接,则称为骨不连。 淫羊藿苷:为淫羊藿干燥茎叶的提取物,呈淡黄色针状结晶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676.65,属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骨组织、免疫系统、肿瘤组织、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具有显著作用。 背景:骨不连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在促进骨折愈合和治疗骨缺损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骨不连和骨折愈合是对立共存的,有关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 目的:综述淫羊藿苷在骨不连治疗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icariin,bone nonunion,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periosteal cell,osteoblasts,osteoclast”及“淫羊藿苷、骨不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膜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作为主题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共检索到542篇文献,按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4篇文献。结果与结论:淫羊藿苷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膜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成熟、抑制破骨细胞的破骨作用,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和治疗骨不连。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仍处于基础实验阶段,尚需要大量临床研究,对于相关蛋白及基因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希望为骨不连的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 ORCID: 0000-0002-2013-743X(余绍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赖渝  韩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7):4349-4355
文题释义: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小体,由不同类型的细胞释放,根据其自身各种特性,可运用于损伤组织间药物的传递,作为生物标志物,介导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巨大作用。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蛋白激酶,其催化亚单位是2种生化上截然不同的复合物mTORC1和mTORC2,对骨形成的调节非常重要。背景: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随着外泌体技术的不断研发,外泌体在骨不连的治疗中逐渐显露优势,成为医疗工作新的研究方向。 目的:从国内外研究中归纳总结,探讨外泌体在骨不连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中文以“外泌体,骨不连,骨重塑,骨再生,血管损伤,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文献数据2003至2019年的相关文献,英文以“exosomes,nonunion,bone remodelling”,检索PubMed数据库2003至2019年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摘选50篇文章。结果与结论:①近年来,外泌体作用于骨不连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外泌体中的miRNA及蛋白质可以通过影响骨细胞的分化作用于骨不连;②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泌体可通过调节骨重塑,促进血管修复,改善系统性疾病等方面治疗骨不连;③但是目前对于外泌体的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的探究。ORCID: 0000-0003-0172-7642(赖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Zhao Z  Hao C  Zhao H  Liu J  Shao L 《Medical hypotheses》2011,77(5):912-913
How to enhance atrophic nonunion repairing is a common challenge encountered in orthopaedic surgeons.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one of the major thrusts in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atrophic nonunions is to develop injectable systems that can shorten the surgical operation time,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costs for patients.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may provide new strategies to treat atrophic nonunion because of their prolonged self-renewal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genic lineage under the proper conditions. However, providing an autologous BMSC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is often limited, because the patient’s marrow is damaged or the cell yield from healthy marrow is reduced.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utologous BMSC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we turn to consider allogeneic BMSCs as seeding cells in atrophic nonunion repair. Allogeneic BMSCs could are isolated from one or more donors would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expanded and cryopreserved for future use.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BMSCs possess immune-privileged properties, which avoid or actively suppress the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Here we propos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osteo-induced allogeneic BMSCs in fibrin gels for delivery of the cells by means of an injectable device would enhance repair of atrophic nonunion without the use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urthermore, fibrin gel could be useful as BMSCs carrier to deliver cells in vivo, there is no immunogenicity to be expected and BMSCs were able to spread and proliferate into the fibrin. Therefore, if the hypothesis is proved to be practical, it might represent a novel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and enhance atrophic nonunion repair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27例四肢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瑞士EMS体外冲击波对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2~53岁)四肢骨折骨不连的患者进行治疗,设置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1.0~3.5 bar/5 000次/部位),冲击频率为8~10 Hz,每5天1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的临床愈合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7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要求患者定期复查,并对X线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本次研究对象27例中,23例骨不连部位骨折完全愈合或有明显骨痂生成,4例随访时间内未见改善。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治疗后19周,临床总有效率为85.19%,且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见骨不连周围的神经病变、局部肿胀及淤血、内固定系统断裂等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Swiss EMS)治疗骨不连是一种无创、安全的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经济负担小、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成骨活性,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骨不连:骨损伤和骨折后超过9个月,连续超过3个月观察未见进一步愈合的倾向。 背景:自体骨移植辅以坚强固定被认为是治疗骨不连的金标准,目前临床上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7对骨不连进行治疗的案例较多。 目的:从基因水平描述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通路,对临床上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骨不连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对比骨形态发生蛋白2,7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并对二者效果进行评价及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骨不连、信号通路、外固定架、内固定、植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成骨细胞、骨分化”,英文检索词为“BMP,nonunion,pathway,External fixator,ORIF,bone graft,infected nonunion,bone defect,osteoblast,osteoporosis”,最终纳入文献59篇。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基因水平通路可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治疗思路;②在对于骨不连的治疗上,骨形态发生蛋白2,7是有效的,但目前缺乏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骨不连的规范及标准,例如使用量及适应证;③从总体治疗效果及对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两方面,对比骨形态发生蛋白2,7,认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效果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7,尤其是在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中。 ORCID: 0000-0002-6610-7252(从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成功愈合取决于多种内源和外源因子,愈合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往往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生率在5%~10%之间,随着严重损伤患者数量增多,骨不连发生率亦在随之增加。骨不连有很高的社会经济负担,主要是由间接成本造成的,如由于治疗时间长而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近年来,对于骨不连发病的影响因素、诊断及治疗方式的研究加深了外科医师对骨不连的认识。随着对骨不连认识的不断深入,外科医师对骨折的早期处理也进行了改善,从而降低了骨不连发生的风险,另外对骨不连本身的处理方式也得以进一步改良。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回顾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骨不连这一骨折并发症的认识以及为临床上选择恰当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