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观察了100侧成人大脑中动脉的顶后、角回和颞后动脉的浅出位置与长度、分支数目及走行方向,并测量了它们的外径、内径与管壁厚度。大脑中动脉的顶后和角回动脉均在大脑外侧裂后端浅出。颞后动脉在大脑外侧裂中部浅出占58±4.94%,在大脑外侧裂后端浅出占42±4.94%。顶后、角回与颞后动脉浅出长度在1~3厘米之间的最多。大脑中动脉的顶后、角回和颞后动脉出现支数以一支为最多,二支的较少,三支的最少。大脑中动脉的顶后、角回和颞后动脉的外径平均值为1.11~1.25毫米,内径平均值为0.93~1.03毫米,管壁厚度平均值为0.09~0.10毫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的走行及规律,为该部位的动脉结扎、肿瘤切除和颅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颞下入路解剖28具成人尸头,观测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和毗邻关系。结果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有颞深前动脉、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走行变异常见。上颌动脉第2段走行于翼外肌浅面的有52侧(92.86%),走行于深面的有4侧(7.14%),外径为(2.46±0.42)mm;颞深前动脉共干外径为(1.47±0.42)mm,长度为(7.67±2.62)mm,单干外径为(1.16±0.34)mm,颞深前-上牙槽后动脉起始处间距为(7.01±2.65)mm;上牙槽后动脉共干外径为(1.93±0.32)mm,长度为(4.81±2.44)mm,单干外径为(1.75±0.42)mm,长度为(8.40±3.29)mm;眶下动脉外径为(1.52±0.30)mm,长度为(8.46±2.29)mm,眶下-上牙槽后动脉起始处间距为(7.20±3.88)mm。结论熟悉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的解剖学资料对指导该部位手术,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斜方肌的血管和神经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剖和观测了31具(62侧)成年尸体斜方肌及其血管和神经。斜方肌的主要营养动脉是颈横动脉,其干的平均长度为41.03毫米,平均外径为2.31毫米。斜方肌上部、中部主要由颈横动脉浅支供给,中部、下部主要由颈横动脉深支供结。该肌的静脉血主要经颈横静脉和肩胛上静脉回流。颈横静脉的平均外径为3.00毫米。斜方肌由副神经和第三、四颈神经前支支配。副神经(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斜方肌前缘一段)平均长度为44.40毫米,粗细为2.09毫米。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10例成人和儿童脑的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动脉主干左侧较右侧稍粗而长,其变异少见,仅见到1例左侧双干。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形式可分三型:主干型,计28侧,占12.73±2.24%;双干型,计168侧,占76.37±2.86%;三干型,计24侧,占10.90±2.10%。双干型和三干型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通常为1~2支,可单独发起或与邻近支合干。除颞极动脉细小外,其余支在大脑外侧裂处成人的平均外径均超过1毫米,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较粗,分别为1.51±0.03毫米和1.46±0.03毫米。内侧穿动脉多为2~3支,较细,绝大多数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占96.80±0.64%),少数发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上干和皮质支。多数呈直角发起,直接穿入前穿质。外侧穿动脉多数也是2~3支,较内侧穿动脉粗大。同一个标本上血管的粗度比较一致,故粗大的“Charcot大脑出血动脉”在本文未获证实。外侧穿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和分叉处者超过半数,在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瘤时应予注意,以免误伤。外侧穿动脉通常呈锐角发起,与主干逆行,先向内上方,再弯向外上方行达前穿质。  相似文献   

5.
臂内侧皮瓣的显微血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0个肢体上观察了臂内侧皮瓣的血供及肱动脉的分支。肱动脉共发出分支386条,其中纯皮动脉有67支(17.36±1.93%),纯肌动脉及肌皮动脉共186支(48.18±2.54%),混合动脉133支(34.46±2.42%)。混合动脉包括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2~3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值为2.22±0.14毫米,供应肱三头肌及臂内侧面上部和背面、外侧面的皮肤。尺侧上副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6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71±0.08毫米,供应肱三头肌长头、内侧头及臂内侧面中、下部的皮肤,主干长达5~7厘米,是臂内侧皮瓣的主要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18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50±0.07毫米,供应范围较小且偏下端。纯皮动脉的起点较分散,口径较小,平均为1.03±0.06毫米。肌皮动脉的数目虽较多,但只有肱二头肌肌皮动脉较粗大而恒定,约于胸大肌下缘下8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63±0.13毫米,它发出的皮动脉粗细不一。皮动脉的吻合十分丰富,肉眼均可见到。皮瓣的静脉与动脉伴行,多为二条。  相似文献   

6.
以颈横动脉浅支为蒂肩胛冈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枕颈融合术提供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颈横动脉浅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另在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颈横动脉浅支主要分支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肩胛冈支外径1.6±0.3mm,长度4.9±0.6cm;斜方肌支可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升支水平横向正中线,在第7颈椎棘突附近与颈深动脉后支及邻近皮支相吻合,斜方肌支—升支长达6.7cm,起始外径1.5±0.3mm。结论:在颈横动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分支前结扎动脉干,可以斜方肌支—肩胛冈支为蒂设计肩胛冈骨瓣转位行枕颈融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提供心房动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7例成人心的心房动脉进行解剖,重点观测营养房间隔及左心耳的动脉的起源并测量其外径、主干长度.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3.0支,均起于右冠状动脉右侧壁,起始处外径为(1.6±0.4) mm,左心房动脉有2~5支,平均3.0支,92.6%分支起于旋支,7.4%的分支来自右冠状动脉.营养房间隔的动脉行于前房间沟下部,48.1%(13例)由右冠状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1.3±0.4) mm,主干长度为(21.0±9.6) mm,51.9%(14例)由旋支发出,起始处外径为(1.2±0.4) mm,主干长度为(9.0±4.2) mm;左心耳动脉有1~5支,平均2.3支,除1例起于右冠状动脉外,其余均起于旋支,起始处外径(0.7±0.4) mm,主干长度(13.1±6.7) mm.根据其行走特点可分为4型.结论:进行心腔内直视手术时需注意房间隔动脉及左心耳动脉的走行特点,以防伤及,引起血供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方法测量颞浅动脉干解剖学参数,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CTA检查的70例影像学原始图像,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60.0岁,其中女性32例,男性38例。通过专业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颞浅动脉重建后,测量颞浅动脉主干解剖参数:颞浅动脉干长度(AB)、C型弯曲的长度(CD)、水平测量的外耳道和颞浅动脉干之间的距离(EF)、C型弯曲弯曲度。结果 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进行三维测量,男性与女性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66%颞浅动脉干颧弓处出现C型弯曲;C型弯曲长度与弯曲度呈线性相关y=0.82788x-0.02919。89%C型弯曲处有分支血管发出;C型弯曲处发出的分支7%为颞中动脉,64%为颧眶动脉,29%为颞中动脉和颧眶动脉。70例数据中1侧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侧颞浅动脉额顶支分叉点位于颧弓处,分叉点处于C型弯曲中点。结论三维立体可视化可以精准地进行颞浅动脉干解剖学测量,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缝匠肌的血管和神经供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剖、观察、测量了40例缝匠肌的形态、血管和神经。缝匠肌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529±8.48毫米、25.30±0.82毫米和10.5±0.66毫米。缝匠肌的动脉具有不同的起源。它们分别起于旋髂浅动脉(0.66%±0.46)、股动脉(58.36%±2.82)、股深动脉(3.93%±1.11)、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13.44%±1.95)、膝最上动脉(20.98%±2.33)和腘动脉(2.62%±0.91)。缝匠肌的上部(长15厘米左右)主要由股深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供给。缝匠肌的下部(长约20厘米),主要由膝最上动脉的分支供给。因此,可分别以上述血管为蒂,作成缝匠肌上、下转移瓣或游离移植用肌瓣与肌皮瓣。由于隐神经与膝最上动脉伴行,故肌的下部又可作成肌皮感觉瓣。每一缝匠肌可有动脉5~13支,平均为7.6支,它们大致均匀地分布于肌的全长,约每隔7厘米即有一支动脉,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动脉的伴行静脉,多数只有一支,少数有2支,皆等于或大干动脉。缝匠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每一缝匠肌从股神经接受1~5支神经,以1~2支的最多。每支神经在入肌前又可分为1~7小支,以分为3~4小支的最多。  相似文献   

10.
在44例成人头颅材料上对枕动脉走行分三段调查.第一段位于颈动脉三角内.长2.9±0.4cm,分出脑膜支、肌支;第二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深面,长5.8±0.5cm,分出乳突支、耳支、降支、颅后支,第三段是枕动脉浅出点至上横线的头皮支.长11.7±1.3cm,一般分为Ⅱ主支型(占75%).枕动脉起始部外径3.1±0.2mm;浅出点(A点)外径2.8±0.4mm;头皮支的B点外径2.1±0.2mm、C点1.7±0.4mm、D点2.0±0.3mm 、E点1.6±0.4mm.对头皮支的分型分布提出了体表定位方法.结合临床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枕—椎动脉吻合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31具成年尸体上对椎动脉和枕动脉进行了观测。椎动脉在椎动脉沟中点处的外径平均为3.9mm,枕动脉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的外径平均为1.9mm,两动脉适宜行端侧吻合。枕动脉有胸锁乳突肌深面可游离子度达50mm,有移位吻合的可行性。文中还讨论了椎-枕动脉吻合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肝固有动脉的解剖结构,探讨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分型及变异率,为肝脏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例,统计和分析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分型情况,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本组肝固有动脉主干长度为(45.44±22.76)mm,起点处内径为(2.66±1.68)mm;肝左动脉主干长度为(43.68±18.75)mm,起点处内径为(3.23±1.09)mm,肝内分支分布的4种类型分别占72.5%、2.5%、1.25%、23.75%;肝中动脉的出现率为25%,其主干长度为(59.21±23.75)mm,起点处内径为(1.99±0.71)mm;肝右动脉主干长度为(43.10±18.50)mm,起点处内径为(3.26±1.08)mm,肝内分支分布的5种类型分别占71.25%、20%、3.75%、3.75%、1.25%。结论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充分了解其正常走行规律及变异情况,可为临床上腹部外科手术的开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25具成人尸体进行了股二头肌长头的形态及其血管神经的观察,结果是:股二头肌长头从坐骨结节尖到长、短头会合点之间的距离平均为24.41±0.26厘米;会合点到腓骨小头尖之间的距离平均为14.58±0.2厘米;长头最宽处平均为3.61±0.12厘米,最宽处距坐骨结节尖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8.2±0.31厘米,最厚处平均为1.83±0.08厘米。股二头肌长头的动脉来自旋股内侧动脉、股深动脉第一、二穿支。其中以来自旋股侧动脉和股深动脉的第一穿支的分支者为最多。每支动脉入肌前可分为1~3支入肌,这些分支均在长、短头会合点以上。肌支的外径均在0.5厘米以上。每支肌支动脉均为双支静脉伴行。股二头肌长头的神经均来自坐骨神经,平均为1~4支。股二头肌在矫形外科中常用于转位矫正股四头肌麻痹所致的跛行。近来游离肌瓣移植广泛开展,对该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复习文献,国外有 McCraw,国内有陶永松等、罗克忱等有过这方面的报导。综观这些资料,数量不多,且多限于血管主干。本文一方面想补充这方面国人资料,另一方面试图从应用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解剖所见,商榷几个临床应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20具(男12,女8)专供科研用中国成人尸体上,对40侧椎动脉寰椎部和枕动脉进行了解剖测量。椎动脉寰椎部的长度和外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2.90±0.16mm和4.09±015mm。枕动脉在枕部浅出深筋膜的位置在两侧乳突尖连线上方31.35±1.52mm,距后正线28.58±0.74mm处,该动脉在乳突后缘处至浅出处的长度为自然状态下49.03±1014mm,拉直后60.05±1.43mm,在乳突后缘处的外径为2.60±0.06mm。椎、枕动脉相距16.23±0.16mm。作者提出了经颈后外侧入路行枕动脉与椎动脉寰椎部吻合术治疗椎动脉第一、二段狭窄所致的椎动脉供血不全,并讨论了该术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腓浅神经的血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30例成年专供研究用的尸体腓浅神经的血供。对该神经的营养动脉的数目、长度、外径、入神经干的部位、在神经干内走行形式以及来源动脉等进行了观测。共发现营养动脉121支,平均4.03±0.21支,它们的平均外径为0.23±0.01毫米,长度为4.99±0.31毫米。营养动脉的来源动脉主要是胫前动脉腓骨长肌支、腓浅动脉、腓骨短肌支和腓动脉穿支的皮支。  相似文献   

16.
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26具成年尸体(男84,女42)髂嵴前部的血管,主要结果如下: 1.旋髂浅动脉外径平均为1.45±0.41毫米,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区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下结构。 2.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外径平均为2.62±0.51毫米,主要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及髂前上棘外侧缘。 3.臀上动脉(深)上支外径平均为2.87±0.56毫米,主要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髂嵴前部外侧缘。 4.旋髂深动脉外径平均为2.77±0.47毫米,分别在腹股沟韧带上方(18.0%)、深面(41.5%)及下方(40.5%)发出,主要分布于髂嵴前部内侧缘及其相连的肌肉。本文还着重观察了旋髂深动脉的行径、分支、吻合及其与髂嵴之间的血供关系。 5.根据本文研究所见,提示旋髂深血管适于作髂骨显微血管游离移植的营养血管蒂。  相似文献   

17.
枕区皮瓣动脉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手术显微镜,对50侧枕动脉在头皮的分布进行了观测。枕动脉穿头皮深筋膜浅出,有相对恒定的部位,82%的浅出点可包括在半径为15mm的圆内。动脉可分为主干型和两分支型,行程纡曲,纡曲指数多集中在100~150之间。枕动脉分布面积平均为89cm~2,多呈左右均衡分布(78%)。动脉与相邻头皮动脉呈L型、Y型或X型吻合。两侧枕动脉之间、枕动脉与颢浅动脉、耳后动脉之间的吻合点,分别为7.3、8.1和2.3个。吻合点外径在0.3~0.5 mm之间的占60%以上。相邻吻合点间的距离有85%在20mm以内。本文还测定了吻合点的分布位置和频数;讨论了枕动脉在游离头皮瓣和治疗全头皮撕脱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心房动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时防止伤及心房的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心脏标本,解剖观测心房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6支,平均3.4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外侧壁,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5±0.6)mm和(1.3±0.5)mm,主干长(20.0±9.8)mm。左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2.4支,左房前支和左房中支均起于左冠状动脉的上壁,左房后支有20%(4例)起始于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2±0.6)mm和(1.1±0.6)mm,主干长(14.6±5.6)mm。心房动脉多数与冠状动脉呈直角分布于心房肌,窦房结动脉行于右心房的界沟内。结论:(1)左、右心房的动脉多数以直角起于冠状动脉,向上分布于心房;(2)在心房切开术时应远离冠状沟,切口应与冠状沟呈直角方向,在右心房前外侧的切口应离开界沟2 cm左右并与该沟呈平行方向,能有效防止伤及心房和窦房结的动脉。  相似文献   

19.
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带枕血管的颅骨瓣转位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发出后经颞骨枕动脉沟向后上迂曲走行后浅出,其浅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1.0±0.1)cm、中线外侧(3.5±0.2)cm,浅出点处外径(2.1±0.1)mm.枕动脉浅出后向上行于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分支营养头部(包括枕部、耳后、后颅项)大致2/5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枕动脉深段至分支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本文结果  相似文献   

20.
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开发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30 侧成人尸体标本颈横动脉及其浅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对其肌皮穿支进行体表定位。结果:颈浅动脉为颈横动脉的主要分支。颈横动脉起点至斜方肌前缘5 .5 ±0 .8 cm 。颈浅动脉起点外径2 .1 ±0 .3m m ,有2 条伴行静脉。其肌皮穿支恒定的有2 支,血管蒂长7 ~8 cm 左右。结论:颈浅动脉有恒定的肌皮穿支,体表定位明确,血管蒂较长,管径较粗,吻合丰富,有2 条伴行静脉,可以形成颈浅动脉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