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女性,59岁,因右鼻塞反复出血3个月余伴右侧头痛2个月入院.五官科检查:右鼻腔新生物,淡红色,表面粗糙,无分泌物.CT示右鼻腔前庭异常软组织影,窦壁周围骨质无明显破坏.术中见肿瘤位于中鼻甲,约花生米大小,鼻中隔黏膜粗糙,探查上颌窦腔未见肿瘤侵犯.行右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后未行放化疗,半年后肿瘤复发再次入院手术,术中见右鼻腔顶部筛窦充满肉芽样新生物.首次术后2年发现右前胸壁无痛性肿块,约核桃大小.例2男性,70岁,反复左侧鼻塞伴流脓涕20年,涕中带血3个月.五官科检查:左侧鼻腔可见新生物,鼻道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鼻窦区无压痛.CT示左侧鼻腔、上颌窦高密度致密影.术中见左上颌窦及筛窦充满肿瘤组织,左上颌窦顶内侧壁骨质破坏,前壁部分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2.
鼻窦腺泡细胞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5 8岁。左侧鼻腔涕中带血半年 ,于 1999年 4月2 5日入院。体检 :鼻外观无异常 ,右侧鼻腔通畅 ,左侧鼻腔有较多的粘液性分泌物 ,鼻腔内见一淡红色肿物 ,质脆 ,易出血。副鼻窦冠状位CT平扫 :左侧鼻腔及筛窦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 ,CT值为 2 3~ 6 4HU ,左上颌窦内上壁密度增高 ,左蝶窦及右副鼻窦、鼻腔未见异常。CT诊断为左鼻腔及鼻窦占位 ,考虑为左筛窦肿瘤并侵犯鼻腔、上颌窦。术中见肿瘤主要位于左侧筛窦 ,有骨质破坏 ,鼻腔肿瘤系筛窦肿瘤突出所致。病理检查 :送检灰褐色组织总体积为 5 0cm× 3 0cm×2 5cm ,切面灰褐…  相似文献   

3.
正例1男性,18岁,因反复鼻塞半年入院。专科检查:鼻中隔稍偏向左侧,右侧中鼻道新生物,呈息肉样,质软,双侧下鼻甲肥厚。全鼻窦CT冠扫示:右侧鼻腔、筛窦肿瘤。临床诊断:右侧鼻腔肿物,良性可能性大,鼻息肉?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于2010年1月20日全麻下行鼻窦内窥镜下右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左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双下甲等离子消融术。术中可见右侧鼻腔肿物位于总鼻道,位于中上鼻甲与中隔之间,未及颅底。将肿物完整切除。例2男性,64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式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术中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的方法。方法 35例住院手术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39~76岁,平均45岁。术前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下鼻甲前梨状孔缘弧形切开,暴露梨状孔缘,凿除下鼻道相对应的梨状孔缘,咬骨钳咬除部分下鼻道和犬齿窝骨壁,鼻内镜直视下完成窦内病灶清除,如病变范围较大可扩大骨窗解剖鼻泪管,鼻泪管受累则切除之,同期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术终完成下鼻道开窗。结果 3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肿瘤Krouse分期Ⅱ级14例,Ⅲ级20例,Ⅳ级1例。术中见肿瘤起源于鼻腔外侧壁或上颌窦,上颌窦各壁均可受累,前、内壁明显。术后随访12~67个月,平均22个月,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1例术后6个月下鼻道开窗口局部复发,清理后再无复发。2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术后无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式梨状孔缘切口进入上颌窦,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及泪道的功能,为彻底切除鼻腔及上颌窦病灶提供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骨棘是上颌窦发育畸形的一种,国内文献尚无报道,现报告一例如下,艾××,女,34岁,病案号48694,1977年入院。因受凉,鼻流清水样涕,伴右侧面部麻木,胀痛,向右上颌牙列放射,牙齿疼痛。检查:心尖区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阴性;肝在右肋缘下扪及;墨非氏征阳性。鼻部检查:双侧鼻腔无脓涕及新生物;右下鼻甲稍大,中鼻甲轻度水肿。右上颌窦前壁压痛,皮肤有增厚感。牙齿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14岁,因渐进性左鼻阻塞1个月伴涕血入院,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感左侧鼻腔阻塞,偶伴涕血,无脓涕、头痛、面麻、牙痛。鼻腔总道见新生物脱垂至鼻前庭,鼻咽部见左鼻后孔新生物脱垂至口咽,新生物表面暗红色,较光滑,触之无痛,不易出血,局部糜烂,坏死,覆盖假膜,CT示左侧上颌窦及左侧鼻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4岁.因反复间歇性右鼻出血1年余,流脓涕2个月于2009年8月入院.鼻腔CT显示右侧筛窦顶部嗅裂区见大小约1.8 cm ×0.8 cm条片状类似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邻近窦腔黏膜未见明显增厚,骨质完整(图1).胸腹CT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鼻腔检查见鼻腔黏膜光滑无充血,中下鼻甲无肿大,右鼻中道见脓涕,右侧嗅裂见新生物,色红,易出血,基底附着于筛顶部.鼻咽部未见异常.颈部淋巴结无肿大.行鼻内窥镜下右侧鼻腔新生物切除术并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相关疾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发生及治疗的基础,鼻腔、鼻窦疾病也需要恰当实验动物作为其模型。 目的:观察兔鼻腔、鼻窦的CT和局部解剖表现,探讨兔应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CT使用常规鼻窦冠状位与水平位扫描新西兰兔,随后进行常规鼻腔、鼻窦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兔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个腔,鼻腔外侧壁由上颌鼻甲、中间鼻甲、内侧鼻甲、下鼻甲组成,上颌窦窦腔最大,筛窦、蝶窦、额窦相对较小,以上结构均对称分布。兔鼻腔、鼻窦在CT扫描下显示清晰。兔鼻腔、鼻窦的解剖与人类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上颌窦解剖部位与人相似且窦腔较大便于操作,具有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可行性,适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建立,可应用于模拟人类鼻窦炎的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鼻内突镜手术的广泛开展为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解剖、病理和影像学的研究.基于对鼻腔、鼻窦生理及病理学的新的认识,Naumann等人提出了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概念,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显微解剖及影像学研究对于鼻窦炎的病因、病理及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术前的鼻窦CT扫描,已成为指导手术,预防并发症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1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 窦口鼻道复合体又称中鼻道-前筛复合体,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额隐窝、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上额窦开口以及鼻囟门等一系列结构.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侧重于鼻窦功能而命名的一个解剖名称,并没有明确的解剖边界和形态-实质上它是介于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包含了前组副鼻窦(上颌窦、额窦、前筛窦)开口及其向鼻腔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8岁。因持续性鼻塞、流涕血1年于1990年5月2日入院。检查:双侧鼻腔粘膜充血,鼻前庭轻度糜烂,双下鼻甲轻度肥大,右中鼻道见有荔枝肉状半透明新生物,鼻腔无分泌物。X线摄片示:右上颌窦密度增高均匀一致,额窦、筛窦及左上颌窦发育气化良好。作右上颌窦穿刺无空腔感,抽吸无空气,注水时阻力很大,而停止冲洗。再次穿刺仍未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20岁。发现左侧眼球突出1年,伴左侧鼻塞6天。病情缓慢进展,左侧眼球突出渐加重,伴左侧鼻腔出血,色鲜红,量不多,能自止。专科查体:左侧内眦隆起,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双下鼻甲稍肥大,左侧鼻腔内可见一暗红色肉芽样肿物,质中,触之易出血,表面附有黏脓性分泌物,左侧嗅觉减退,左侧额窦压缩(+)。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性,31岁,因右鼻阻伴流涕1个月余入院。临床特点: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鼻腔阻塞,呈间断性,交替性,于受凉感冒后加重并逐渐出现右侧鼻腔流脓涕,常不易擤出。体检示鼻腔黏膜稍出血,右侧中鼻道见苍白水肿息肉,鼻中隔左曲。临床诊断右侧慢性鼻窦炎,右侧鼻息肉以及鼻中隔偏曲。CT及MRI示右侧鼻腔息肉形成(图1)。患者接受鼻窦内窥镜肿瘤完整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送检(右鼻腔鼻窦病变)灰白、灰红色不整形组织1个,大小3 cm×2.5 cm×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龙海市第一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共52例A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3~69岁、平均43岁。52例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鼻塞、脓涕症状,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9个月;鼻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息肉样物及脓性分泌物,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提示真菌变应原阳性。52例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并于术中重点观察CT显示病变部位组织结构的临床病理与组织学改变特点。结果 52例患者术前CT检查显示:单侧鼻窦病变33例(63.5%),双侧鼻窦病变19例(36.5%);各组鼻窦中,筛窦病变最常见,共48例(92.3%);病变鼻窦腔为低密度软组织影充填(CT值23~50 HU,平均34 HU),其内散在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82 ~107 HU,平均96 HU),呈特征性的毛玻璃样改变,在软组织窗中尤为明显,与周围软组织影分界清晰。术中探查该区域病变为脓性或豆渣样黏稠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该病变为变应性黏蛋白结构。57.7%(30/52)的患者CT可显示筛窦外侧壁、蝶筛隔板或蝶窦间隔等部位的骨质侵蚀表现;术中鼻内镜下见该处窦腔扩大,骨质菲薄或缺如。术后随访6~12个月,全部患者病情均达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结论 AFRS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为以筛窦受累为主的窦腔实变、膨胀,伴有弥漫、散在的条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多数患者合并有骨质侵蚀;病变部位CT值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卢文亚 《医学信息》2006,19(7):1218-1220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术后随访的时间和糖皮质激素鼻内用药的效果。方法 对5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行内镜下术腔护理、鼻窦冲洗和糖皮质激素伯克纳鼻内局部应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3个月,42例鼻腔、鼻窦已干燥、上皮化;术后6个月内,47例鼻腔、鼻窦已干燥、上皮化,鼻塞、头痛均消失。4例伴变应性鼻炎者,鼻腔内有少许分泌物,20例嗅觉障碍者中5例无改善。结论 内镜鼻窦手术后的鼻内镜随访术腔护理及糖皮质激素鼻内应用,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泡状中鼻甲引发头痛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对29例经鼻内试验及鼻窦CT检查明确为泡状中鼻甲者行鼻内镜下中鼻甲修整术。结果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视为痊愈。头痛明显减轻6月以上视为显著疗效,24例痊愈,5例显著疗效。结论治疗的要点是矫正鼻腔局部解剖变异,解除鼻粘膜相抵触的状态,使鼻腔接触性头痛的病因得以解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上颌窦和额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作者对60侧成人尸体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了中鼻道、额隐窝、额鼻峡(管)、上颌窦口、半月裂孔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上颌窦口和额鼻管口的角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上颌窦口内径3.0±0.2mm,距鼻小柱前下缘46.0±4.0mm,鼻小柱至上颌窦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8.4±6.2°,鼻额管外口(额鼻峡)内径2.8±0.3mm,距鼻小柱前下缘47.9±3.4mm,鼻小柱至额鼻管外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6.7±7.3°。结论:经窦口行额窦及上颌窦冲洗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时应注意额鼻管、上颌窦口的位置、角度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鼻窦平扫CT通过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7.0计算我国成年人上颌窦及蝶窦容积,并分析其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鼻窦平扫CT图像98例,利用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重建上颌窦及蝶窦的数字化模型,通过三维立体数字化模型获取鼻窦容积。结果 男性右侧上颌窦平均容积(16.69±6.90)ml,男性左侧上颌窦平均容积为(16.88±7.12)ml。男性右侧蝶窦平均容积为(4.62±2.99)ml,男性左侧蝶窦平均容积为(5.58±3.72)ml。女性右侧上颌窦平均容积为(11.39±5.63)ml,女性左侧上颌窦平均容积为(11.37±5.38)ml。女性右侧蝶窦平均容积为(4.12±2.53)ml,女性左侧蝶窦平均容积为(3.32±2.30)ml。其中左侧蝶窦、双侧上颌窦体积具有性别差异。结论 三维重建可以快速获得鼻窦的三维模型,准确计算鼻窦容积,并且可以通过鼻窦体积间接反映性别。为进一步了解鼻窦立体解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在鼻内镜下额隐窝周围气房开放术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6例(67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1~65岁;鼻窦炎15例,上颌窦、筛窦炎伴额窦炎29例,筛窦炎、蝶窦炎伴额窦炎2例。术前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额隐窝区气房结构及钩突附着部位,依据钩突附着部位,确定鼻内镜下额隐窝开放术式。结果46例(67侧)中,钩突头端附着于眶内侧壁37侧(55.2%)采用Draf Ⅰ型术式,钩突附着颅底19侧(28.4%)采用Draf ⅡA术式,钩突头端附着于中鼻甲根部11侧(16.4%)采用扩大鼻丘气房入路额窦术式。手术中均顺利开放额隐窝,显露额窦口,无眶内或脑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0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1例复发。结论钩突附着部位是寻找额窦口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CT检查可定位钩突附着部位,因而对额窦开放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病例简介:患者男,31岁。右侧鼻堵5个月,伴右鼻腔间断少量出血1个月。于2001年6月1日住院。体检:右鼻腔紫红色肿物,触之易出血,表面不光滑,有污秽伪膜,鼻中隔左偏。在鼻内窥镜下行右鼻腔各鼻窦肿物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物蒂位于右侧筛窦和上颌窦间,大块切除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hEGF凝胶及bFGF滴眼液联合应用对鼻内窥镜鼻窦相关手术后的术腔创面黏膜上皮化的效果。方法对30例(60侧)经鼻内镜全鼻窦开放术患者进行同体对照观察,左侧为观察组,鼻窦术后每周在鼻内镜下作一次详尽术腔清理,于术腔置放rhEGF凝胶及bFGF滴眼液,混合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的明胶海绵;右侧为对照组鼻窦每天使用鼻腔冲洗器自行冲洗鼻腔,鼻内使用局部类固醇激素,每周作鼻内镜下的术腔清理1次。连续内镜随访12周,观察双侧术腔上皮化过程。结果观察组治愈(28例)93.33%,好转(2例)6.67%,平均上皮化时间4周;对照组治愈(24例)80%,好转(6例)20%,平均上皮化时间9周,平均上皮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联合应用rhEGF及bFGF可以促进术腔上皮化,显著缩短上皮化时间,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