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 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 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度脊柱侧弯顶椎截骨脊柱短缩矫形内固定,一期后路胸腰椎截骨矫形,椎管减压矫形内固定手术。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1.7%,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丢失率为7.7%。随访X射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可见施行后路一期截骨固定融合可以有效地矫正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冠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临床就诊经验,分析总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体会,为病灶清除移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接诊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患者病灶均已清除,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柱畸形矫正良好,患者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使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小儿12例,术前Cobb角58°~28°,平均39.5°.术后3、6、12、24个月复查X线片,评估手术前后患儿的矫形效果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后Cobb角平均为14.5°,矫形率64.1%.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结论:半椎体侧弯畸形在形成结构弯之前,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可以矫正和控制畸形.  相似文献   

5.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36岁。4例伴有不全性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为D级。术前后凸角-4°~54°,平均29°。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治疗,随访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至-6°~19°,平均9°。随访8~34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至E级。全组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终末随访时后凸角-5°~23°,平均11°。未见植入物断裂、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04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6~42岁,平均20.6岁。先天性分节不全型3例,先天性半椎体型8例和混合型3例。术前脊柱后凸 Cobb 角91°~155°,平均109.4°;术前矢状面偏移-0.1~5.5 cm ,平均0.9 cm。13例合并脊柱侧凸,Cobb角11°~128°,平均67.5°;术前冠状面偏移0~6.5 cm,平均2.6 cm。8例半椎体畸形中有2例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1例。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0~45分,平均16.8分。结果手术时间为5.6~10.7 h,平均6.9 h;术中出血1400~5100 ml,平均3160 ml;脊髓短缩为1.9~2.9 cm,平均缩短2.4 cm。融合固定节段为6~14节椎体,平均10.4节。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4~96个月,平均44.9个月。末次随访结果:脊柱后凸 Cobb 角9°~44°,平均26.4°,后凸矫正率75.8%;矢状面偏移矫正到-0.8~0.5 cm,平均0.09 cm,矫正率89.8%;脊柱侧凸Cobb角0°~55°,平均17.2°,侧凸矫正率74.6%;冠状位偏移矫正到0~2.7 cm,平均0.5 cm,冠状位不平衡矫正率81.3%。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到E级。术后ODI评分0~2分,平均0.2分,改善率为98.8%。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能有效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可获得极好的畸形矫正,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CT三维重建在脊柱半椎体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纯前路骨骺阻滞,分析手术前后Cobb's角度数,评价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51.43±22.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09.52± 359.03)ml。术前侧凸角度(81.81±25.06)°,术后侧凸角度(27.05±16.56)°,矫正率(69.85±13.33)%;术前后凸角度(77.29±28.10)°,术后后凸角度(29.38±19.55)°,矫正率(66.15±18.85)%。  结论 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设计手术方案,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影像学方法分析单个半椎体所致的中重度脊柱侧凸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特点设计手术方案并评价初期手术效果。  方法 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术前行X线、CT检查,分析半椎体位置、生长潜质、类型以及脊柱的侧后凸Cobb角、柔韧度,根据解剖特点选择后路截骨矫形、后路截骨矫形加前路植骨支撑术,评价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 h,平均5.8 h ;术中出血量500~4000 mL,平均1350 mL。术前侧凸(67.8±8.4)°,术后(25.3±6.8)°,矫正率(63.1±6.1) %。术前后凸Cobb角为(73.5±10.7)°,术后(29.1±5.6)°,矫正率(60.1±6.2)%。无脊髓神经损伤、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获得的矫形均无丢失。  结论 脊柱解剖特点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采用经后路矫正术对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有效、可行的方法,如果半椎体相邻椎体楔形变严重,前路植骨支撑融合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的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1年~2014年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总共70例。其中前路内固定组32例,后路内固定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脊柱后突畸形纠正角度,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经平均2年的随访证实,前路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短于后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患者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相当;前路组和后路固定组术后畸形矫正角度分别为13.1°,24.5°,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脊柱结核前路内固定可以缩短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相当,但后路手术对多椎体结核中后突畸形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椎体间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21例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患者3例 椎间植骨融合17例,后外侧植骨融合6例,1例截骨矫形后椎管连续性好未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Cobb角由术前平均37°(17°~56°)降至术后4°(0°~12°),术后纠正率为89%.经平均31(6~61)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患者疼痛改善显著,VAS评分由术前的8.7下降到术后2.4,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69下降到26,最后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分别为2.2和23.Frankle分级B级1例无恢复,C级2例恢复至D级,D级4例恢复至E级 2例括约肌功能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改善.结论:经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脊柱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完成脊柱后凸的矫形、减压与稳定性重建,临床症状缓解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 1例、T10 2例、T11 5例、T12 3例、L1 2例、L2 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arm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 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 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准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后路外科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手术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策略、技术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手术矫治的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7例,平均年龄9.5岁(2~43岁),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施矫形和脊柱平衡重建。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等指标。结果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或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7个月。侧凸Cobb角由术前35.9°±6.0°,纠正至术后6.0°±1.6°,末次随访5.3°±1.5°,矫正率85.2%;后凸Cobb角同正常值的差距术前28.5°±9.3°,术后6.6°±1.4°,末次随访5.9°±1.4°,矫正率平均79.3%;术前顶椎偏移(31.4±6.3) mm,术后(6.2±1.4) mm,末次随访(5.7±1.5) mm;术前躯干偏移(17.8±2.1) mm,术后(5.5±1.3) mm,末次随访(4.6±1.0) mm;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术前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已恢复正常,Frankel评级E级。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畸形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融合节段少,并可有效重建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脊椎楔形截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后路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脊椎楔形截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侧凸患者28例.其中特发性19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6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肌肉型、瘢痕型各1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03°.平均松解椎间隙5.2个,楔形截骨平均2.2个椎体.结果:全组无一例脊髓损伤.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1例术后第4天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经对症处理,均于术后2周痊愈 术后3月T11-12局部感染1例,行病灶清除术后3周痊愈.术后即刻测量侧凸Cobb角平均27.7°,矫正率平均73%.随访19.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内固定无断裂及松动,矫正无明显丢失.躯干平衡良好.结论: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脊椎楔形截骨与胸廓成形及后路脊柱矫形术使用同一个手术切口.该术式创伤小,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手术风险,有效改善了脊柱柔韧性,提高了矫正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4~24岁,平均18.6岁;Lenke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4例,Ⅵ型6例。均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得随访12~84个月,平均47.6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11~16节椎体,平均14节。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2.2°,矫正至39.4°,矫正率为61.4%;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9.5°,矫正至8.6°,矫正率为82.6%;躯干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 m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胃肠道功能紊乱2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半脊椎切除后长、短节段和前、后路固定矫形的选择,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对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建模和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分析半脊椎切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矫形效果和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利用基于CT图像建立的个体化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半脊椎切除、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三维矫形技术,输出选择前路或后路固定矫形,以及不同节段固定的矫形结果。 结果与结论:顺利完成了模拟操作,半脊椎切除后,后路固定矫形效果好于前路固定矫形,特别是对后凸角的矫正,矫正率均大于50%;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与长节段固定矫形在对脊柱侧后凸矫形效果上相差不大,差异值小于5°。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有限元模拟试验表明,在半脊椎切除后,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为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固定节段,并可获得满意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