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s,HAM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结果39例患者存在PSD,PSD组患者与非PSD组相比,其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非PSD组(P<0.05),神经质维度评分PSD组亦显著高于非PSD组(P<0.01),一般资料调查显示PSD患者存在对脑血管病知识了解明显不够(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积极应对不足,情绪不稳定,同时对脑血管的知识了解程度不够,可能是PSD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运用生活事件量表、A型行为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测定4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选取50例健康对照组作相同测定。结果观察组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A型行为评分、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社会特征和心身健康状况,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8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组)和77例不伴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非抑郁组)进行测评.结果 抑郁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分均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0.01);抑郁组面对因子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0.05),而屈服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抑郁组(P<0.01).结论 社会支持不足和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是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对脑卒中的病程、康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述情障碍,为躯体疾病伴发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50例(病例组)与正常健康者50例(对照组)参加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HMAD总分、焦虑躯体化、体质量、认知障碍、阻滞、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述情障碍总分及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对疾病存在有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并缺乏识别情绪和躯体感受能力,从而出现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及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为其临床诊治寻找更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对50例PSD及50例脑卒中非抑郁患者分别进行血脂检测,并将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PS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脑卒中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SD组患者的TC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及自评抑郁量表(SD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4和0.37,P<0.01),其余血脂指标浓度与量表测定得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TC水平测定可作为PS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对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及SAS标准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SDS及SAS标准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亦可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翁锌珏  周波 《广东医学》2022,43(4):471-476
目的 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下,评估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并分析述情障碍、抑郁严重程度对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抑郁症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测评,采集两组被试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下的心率变异性,对比两组被试心率变异性指标及TAS-20、HAMD得分,分析TAS-20、HAMD得分对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影响。结果 (1)观察组汉密尔顿总分、述情障碍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2)观察组对正性、中性情绪面孔的识别低于对照组(P<0.05),对负性情绪面孔的识别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度抑郁、重度抑郁患者SDNN、RMSSD、HF、SD1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中度抑郁患者SD2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抑郁患者SD1/SD2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述情障碍因子Ⅱ得分与LF/HF指标呈负相关(r=-0.281,P<0.05),述情障碍因子Ⅱ得分负向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结合认知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PSD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药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5例。药物治疗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联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无效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HAMD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减分幅度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TE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增分幅度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在口服盐酸氟西汀的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PSD患者临床抑郁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青少年抑郁症患儿述情障碍和家庭功能特征及其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5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3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8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定抑郁严重程度、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中文版(TAS-20)评定述情障碍、中文版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FAS-C)评估家庭功能。比较两组儿童的CDI、TAS-20和FFAS-C量表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研究组CDI评分与TAS-20和FFAS-C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儿童的CDI总分及各因子分、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FFAS-C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的TAS-20和FFAS-C总分异常比例分别为88.3%和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和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抑郁症严重程度与述情障碍严重程度和家庭功能异常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存在述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述情障碍情况、认知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后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各因子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护理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干预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各项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护理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护理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述情障碍,明显提高认知功能,并使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1.
研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人格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HAMD≥8分者为抑郁组,HAMD<8分者为疾病对照组。所有患者应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成年)4个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组的负性事件应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均较对照组高(P<0.01),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主观支持度及对支持利用度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1)。艾森克人格测验(成人)N值较对照组大,而E值较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前的负性生活事件量多、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以及内向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可能是影响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喉癌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6例喉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86例喉癌患者中有抑郁症状58例,无抑郁症状28例。抑郁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54.05±5.26),无抑郁组为(34.33±3.68);无抑郁组社会支持度评分均高于抑郁组(<0.05);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结果显示,无抑郁组的面对得分高于抑郁组(<0.05),回避与屈服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患者的抑郁情绪显著相关(<0.05)。结论:喉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越低,抑郁发生率越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有效应对方式能很好改善喉癌患者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延伸性干预对抑郁症病人恢复社会功能和改善应对方式的作用.方法:选取抑郁症病人100例,按病人所在社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2组在院期间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于出院后3、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干预组出院后进行社区康复延伸性护理,定期随访,共12个月.比较2组病人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复发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应对方式评分.结果:2组病人入院及出院时的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出院时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1);出院后,2组病人HAMD评分均逐渐升高(P<0.01),但干预组病人的HAMD评分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3个月,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2个月,干预组病人除疼痛感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7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病人入院时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干预组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康复延伸性干预有利于促进抑郁症病人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改善其面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构建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8例心绞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社会适应干预,将病人身心调适分为迷茫反思期、适应重建期、接受整合期三个阶段,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方案。结果6个月后2组病人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1),研究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研究组6个月后卫生保健、性生活、交流情况、娱乐情况、心理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6个月后2组病人疾病感知问卷简易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 < 0.01),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明显上升(P < 0.01);研究组疾病感知问卷简易量表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6个月后复测结果显示,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1),且2组积极应对评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均高于基线(P < 0.05~P < 0.01),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基线(P < 0.05~P < 0.01)。结论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模式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疾病应对方式、疾病认知与自我效能感,促进病人心理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辅助性T细胞17(Th17)表达并探究其表达与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2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采用多感官刺激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采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并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组116例、轻度抑郁组38例、中度抑郁组31例、重度抑郁组15例。比较各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各组外周血CDC42 mRNA、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17/Treg表达。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HADS评分与患者外周血CDC42 mRNA、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重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根据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测定结果将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躯体+抑郁情绪组和躯体障碍组,并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进行验证考察。测定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进行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modes questionaire,MCMQ)评定。结果 躯体、抑郁情绪组TG、TC、LDL-C、SAS标准分、面对、回避、屈服的均值比躯体障碍组高,HbA1-c、HDL-C比躯体障碍组低,其中SAS和屈服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间HbA1-c、血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抑郁情绪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使用屈服应对方式有关,与 HbA1-c、血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脉内支架置入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D型人格问卷对60例冠心病患者于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3 d进行调查,同时对皮肤电阻值进行测试。以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患者组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而消极应对方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的皮肤电阻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者的D型人格得分、消极情感和社会内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不良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与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不相关。焦虑、抑郁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类型、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患者在术后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与患者存在的D型人格特征和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洁  张剑  薛鲜敏  聂燕  时永全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2065-2070
目的 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与生活和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6—12月到西京医院就诊的671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活检病理诊断分为CNAG组(136例)、CAG组(180例)、IM组(355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量表(SF-36)、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应对方式(TCSQ)量表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 IM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NAG组和CAG组(均P<0.05)。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全国常模评分,IM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CNAG组和CAG组(均P<0.05)。IM组和CAG组患者睡眠质量总分均显著高于CNAG组(均P<0.05)。CAG组和IM组积极应对评分均显著低于CNAG组(均P<0.05)。IM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CNAG组和CAG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HP感染状态和病程都能够影响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以及睡眠质量,年龄、文化程度和性别可能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而文化程度和年龄与患者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变有关。 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随黏膜病变的加重显著升高,生活和睡眠质量显著下降,对事物的应对方式趋于消极。提示临床上应关注慢性胃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活和睡眠质量,必要时给予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比较轻性抑郁障碍(Min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临床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方法选择288例MDD患者(MDD组)和222例MinD患者(MinD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生活事件量表(L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作为评估工具,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心理应激、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结果 MinD组与抑郁有关症状的发生率和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MDD组(P〈0.01,P〈0.05);两组生活事件发生率相近,但MDD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强于MinD组(P〈0.01)。PSSS、TCSQ和EPQ显示,与MDD组比较,MinD组朋友支持因子分较低;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内外向因子分较高,神经质因子分较低(P〈0.01或P〈0.05)。结论与MDD比较,MinD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低;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较轻,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