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传统技术和摇门式两种钩突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7月诊治的慢性鼻-鼻窦炎70例共128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钩突切除50侧,摇门式钩突切除78侧,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传统钩突切除术50侧中3侧出现眶部脂肪暴露,1侧鼻泪管损伤;摇门式钩突切除术78侧中有1例鼻泪管暴露开放,无眶部脂肪暴露.结论 摇门式钩突切除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术前CT扫描后对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径路方式的选择。方法:接受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52例(94侧)患者,根据术前CT扫描,其中鼻丘气房气化良好、钩突附着处在纸样板或有变异额筛气房的患者为鼻丘径路组,行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36例(66侧),开放鼻丘前壁,经鼻丘后内上方开放额窦;鼻丘气房气化不良并钩突附着处在颅底或中鼻甲患者为筛泡基板前径路组,以钩突及筛泡基板前为主要参考标志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筛泡基板前径路)16例(28侧),通过对钩突上端与鼻腔外侧壁附着点的位置判断,在筛泡基板前方开放额窦。结果:①两组术中径路和术前选择后设计的径路符合,不需要改变径路,手术成功率皆为100%。②术后无颅底及眼眶并发症患者。③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8.48%、96.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2 4,P〉0.05)。结论:①鼻丘径路和筛泡基板前径路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皆可有效地治疗慢性额窦炎。②根据术前CT扫描选择不同径路可能更好按术前设计地完成手术,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保留部分钩突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新的内镜鼻窦手术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生理学特征,更加符合结构重建的内镜鼻窦手术理论.方法 30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鼻内镜下自钩突膝部开始,沿上颌线切除钩突膝部和水平部,显露上颌窦,行鼻窦开放.30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患者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作为对照组.术后按照主观症状恢复情况和鼻内镜下局部状态综合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6个月并发症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保留部分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基本维护了鼻腔原有结构,可对开放的鼻窦具有保护并防止吸人气流的直接冲击的作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同等条件下行保留部分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更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及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内窥镜下经鼻行上颌窦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内窥镜下经鼻上颌窦手术51例(99例次,均匀为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进行分析,术式包括钩突切除术,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术,钩突切除+全筛切除术和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术+中甲成型术。结果:对51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1年,治愈33例(占64.7%),好转13例(占25.4%),无效5例(占9.8%),总有效率为90.1%,结论:经鼻内窥上颌窦手术是符合鼻窦生理的功能性手术,疗效好,但仍应注意影响其疗效的诸多因素,如术前麻醉选择,术中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重点指出经鼻内窥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关键在于去除其阻塞因素,而不是用器械扩大自然开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保留钩突鼻内镜手术患者与切除钩突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观察鼻内镜手术中保留钩突是否对手术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方法对我科部分保留钩突与切除钩突鼻内镜手术病人进行术后复查随访,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鼻内镜检查计分(Lund-Kennedy 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生存质量(QOL)情况.结果保留钩突与切除钩突鼻内镜手术病人均预后良好,QOL 明显改善,两组 VAS 评分、Lund-Kennedy 评分、SNOT-20均无显著差异(均 P >0.05).保留钩突未造成额窦、上颌窦引流障碍,未引发额窦、上颌窦炎症,未对术腔造成不良影响.结论对于钩突功能正常,未被病变累及的病人,在鼻窦手术中应该尽量保留钩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保留钩突,使鼻窦、鼻腔生理功能得以维护.方法 对25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左侧鼻腔为试验组,右侧为对照组,试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保留钩突上颌窦开放术,对照组行经鼻内镜切除钩突上颌窦开放术.结果 25例上颌窦炎患者均随访>6个月,试验组钩突仍维持正常解剖学形态,上颌窦开口引流通畅,窦腔粘膜形态正常,且0度镜不能直视上颌窦口.对照组引流通畅,窦口开放,0度镜可直视窦口.结论 保留钩突的上颌窦开放术,可避免鼻窦受吸入气流的直接撞击,以及术腔粘连,可达到与切除钩突的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为鼻内镜微创治疗慢性额窦炎手术路径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额窦炎患者230例(363侧),随机分为鼻丘路径组(115例,174侧)和钩突路径组(115例,189侧),鼻丘路径组采取经鼻丘路径行额窦开放术,钩突路径组采取经钩突路径行额窦开放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行鼻内镜检查,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年,钩突路径组患者治愈151侧(80.0%),好转21侧(11.1%),无效17侧(9.0%),总有效172侧(91.0%);鼻丘路径组治愈142侧(81.6%),好转18侧(10.3%),无效14(8.0%),总有效160侧(91.9%),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鼻内镜手术中部分保留钩突与全切钩突对鼻窦术腔黏膜的转归影响。方法将4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右侧鼻腔为试验组,左侧为对照组,试验组为经鼻内镜部分保留钩突的鼻窦开放术,对照组为经鼻内镜全部切除钩突的经典FESS术式。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治愈:试验组38例(88.4%),对照组36例(83.7%);好转:试验组6例(11.6%),对照组8例(16.3%)。术后2个月门诊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筛窦及或中鼻道黏膜囊泡样水肿分别为3例和10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保留钩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放的术腔在手术后受到气流的直接冲击,减少了气流中夹带的治病物质直接进入鼻窦,减少了术腔黏膜转归阶段发生的新生病变,对鼻腔、鼻窦黏膜的良性转归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92例及不伴鼻息肉32例,且鼻腔解剖结构均有异常患者,全麻下行内镜鼻窦手术:经鼻内镜前筛切除术、全筛切除术、全蝶筛切除术及上颌窦口、额窦口扩大术等;并同理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鼻中隔鼻甲切除术等。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判定疗效。治愈94例(75.8%),好转26例(21.0%),无效4例(3.2%,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彻底清除病变、提高手术疗效、防止术后病变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新的既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又可达到与经典鼻内镜手术相同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方法选择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保留部分钩突的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行经典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根据主观症状及复查时鼻内镜下局部状态对疗效做综合评价。结果实验组治愈36例,对照组32例;实验组发生术后并发症2例,对照组11例。结果表明钩突部分切除术与钩突切除术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钩突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术式可达到与经典鼻内镜鼻窦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典鼻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鼻窦炎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原因,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对168例(225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均实施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中鼻甲部分或完全缺失95例(121侧),上颌窦窦口狭窄阻塞51例(75侧),鼻腔粘连85例(117侧),钩突残留48例(57侧),筛窦骨质增生38例(65侧),鼻中隔偏曲25例。106例(134侧)痊愈,40例(56侧)好转,22例(35侧)无效。结论:病变残留、鼻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钩突残留、筛窦骨质增生、鼻中隔偏曲是实施修正性手术的主要原因。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前鼻窦CT检查、选择好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马方伟  陈首名  何志兵  左斌 《吉林医学》2012,33(16):3374-3375
目的:结合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鼻窦高分辨率CT(HRCT)及MRI影像,以及鼻内镜术中所见情况,探讨HRCT及MRI对NIP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17例术前行鼻窦HRCT及MRI检查的NIP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下鼻内镜下切除病变切除术。术中观察病变范围、骨质破坏情况等,并结合术前影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所见病变情况与术前影像相比较,术前影像有局部骨增生者5例,但在鼻内镜手术中仅有3例发现有明显的骨质增生,较硬,偶尔呈松质骨样变化。术前影像发现有12例有不同部位及程度的骨质吸收破坏征象,表现为上颌窦内侧壁较多见、眶内侧壁、眶底壁、上颌窦后外侧壁及钩突等处骨质吸收、破坏,病变破坏的范围和部位与肿瘤的基底部、大小等有关。这与术中所见相符合。结论:术前HRCT及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并能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风险的规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上颌窦手术方法的对上颌窦炎治愈率的差异。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病例116例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手术,A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不扩大上颌窦黏膜口,B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切除上颌窦黏膜口。结果:随访12个月以上。依照海口1997年标准,A组75侧,治愈68侧,治愈率为90.7%,B组80侧,治愈74侧,治愈率为92.5%;A组好转7侧,好转率为9.3%,B组好转6侧,好转率为7.5%。结论:鼻内窥镜下两种上颌窦炎处理方法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腔黏连的原因,探讨防治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本科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36例238侧随访6个月,观察鼻腔黏连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病史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发生30侧(12.6%)鼻腔粘连,25侧(10.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6侧(6.7%)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侧(0.42%)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予以鼻内镜下分离,部分使用微型电动切割器,解除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切除残余钩突。术后6个月观察鼻腔粘连下降到12侧(5.0%),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侧(2.94%),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侧(1.3%),筛窦腔闭塞2侧(0.84%)。结论围手术期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钩突的完整切除,中鼻甲的恰当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解除,微型电动切割器的使用,合适的填塞材料选择及较长的中鼻道填塞的时间,术后定期术腔清理,粘连的及时处理可降低鼻内镜术后鼻腔的粘连率。  相似文献   

16.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亮  周斌  邓世山  王松  张林  李瑞祥 《四川医学》2003,24(12):1231-1232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0具2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95.0%(19侧),向筛漏斗引流占5.0%(1侧);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20.0%(4侧),向筛漏斗引流占15.0%(3侧),向侧窦引流占65.0%(13侧);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30.0%(6侧),向侧窦引流占70.0%(14侧)。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等多结构同步矫形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95例。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82例(86%),有效13例(14%),无效0例。结论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等多结构同步矫形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利用内镜鼻窦技术额镜照明干预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意义.方法 额镜照明利用鼻窦技术对43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外科干预.结果 43例中,钩突残留17例,治愈29例,有效14例,有效率100.00%,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额镜照明利用鼻窦技术较传统鼻窦手术更有效地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从而提高Ⅰ型、Ⅱ型鼻窦炎治愈率,而比内镜鼻窦技术可减少治疗成本,但必须具备鼻腔鼻窦解剖知识,掌握内镜鼻窦技术要领,同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