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力学理论在脊柱内固定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目的:对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01/2010-10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或"Pedicle Screw,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入选4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不仅为内固定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测试和评价新设计内固定器效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文章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点、植入方向、螺钉大小、螺钉形状、螺钉材料对脊柱生物力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随着医学、生物力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各样新型内固定器械和方式的涌现,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手段。 目的:闸述椎弓根钉仵胸腰椎骨折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检索胸腰椎骨折与椎弓根钉茕入内同定相关的研究文献,检索词为“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fracture):内固定(internalfixation):椎弓根(pedicle):螺钉(SCREW):椎弓根钉(pediclescrews)”,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椎弓根钉临床应用进展和椎弓根钉固定系统特点3方面进行总结,对椎弓根钉胃入内吲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胸腰椎内固定技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腰椎不稳,特别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椎弓根钉固定可以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三维位置,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恢复生理曲度,并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羊¨恢复受损椎管的管径,晕建脊柱的稳定性,纠正后凸畸形,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修复脊柱骨折影像学测量参数和临床应用情况,寻找合理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0-06有关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脊柱骨折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cervical pedicle,cervical pedicle,set screw,parameter".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椎弓根螺钉大小的选择应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所得到的事实参数,选择合适的螺钉.通过椎弓根螺钉贯穿前、中、后三柱,对整个脊柱都有固定作用,而且两侧椎弓根相互成近似直角,这种立体结构是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具有较强的抗侧弯和轴向扭转作用,此即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基础.术前传统的普通X射线片测量手段已经被目前的CT三维扫描替代.随着计算机和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精细的三维成像技术辅助了内固定的发展.结论:虽然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的颈椎置钉效果较好,但在国内尚难普遍开展应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有丰富的置钉经验,选择合适的置钉方法和完善的术前计划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力学理论在脊柱内固定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目的:对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01/2010-10 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或"Pedicle Screw,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入选4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不仅为内固定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测试和评价新设计内固定器效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文章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点、植入方向、螺钉大小、螺钉形状、螺钉材料对脊柱生物力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方面的应用和进展.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或"vertebral pedicle screw, thoracolumbar fracture, internalfix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分析、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31篇文献.结果:经椎弓根内固定器能有效地恢复椎体的高度及生理弧度,使移位的骨块回复原解剖结构并加以固定,从而使神经管得以持久有效的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可以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三维位置,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近年来各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微创技术的发展,使得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后路技术种类繁多,但椎弓根固定技术是多种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路技术的基础.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胸腰椎内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腰椎不稳,特别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黄晓楠  张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98-3503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在临床骨科领域的发展,内固定植入后的稳定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置入后的生物力学变化呢?目的:总结影像学在骨科植入物的应用级生物力学评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2-06关于影像学评估骨科植入物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科,置入,钢板,螺钉,X射线、CT、MRI"或"orthopedics,implantation,steel plate,screw,X-ray,CT、MRI"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骨科内固定植入物影像学评价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72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骨科植入物影像学评价的2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X射线平片、CT和MRI在骨科内固定置入后的评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像学途径可以掌握植入物置入后的位置、角度、植入材料与宿主的融合、自身的腐蚀等,评价植入物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植入宿主后的生物相容性。X射线平片显示骨结构细节最好,MRI软组织、软骨对比最好,CT介于两者之间,X射线平片、CT、MRI各有优势,放射影响科和骨科医生了解各种检查的特点、利弊,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法,才更有利于把握置入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赵伟  刘钢  杨昱  郑小罕 《中国临床康复》2012,(17):3209-3212
背景:腰椎骨折后经椎体椎弓根植入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存在争论。目的:评价腰椎骨折治疗中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1-12有关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腰椎骨折,螺钉,内固定"。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31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不安全性主要存在于:错位固定、椎弓根定位错误、复位欠佳、骨折过度复位、神经损伤。内固定后并发症包括:螺钉断裂、连杆断裂、假关节形成、矫正度丢失、切口裂开。术者具有良好的脊柱解剖知识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熟练掌握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技术要求,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定位及准确置入是内固定成功的关键;内固定后配带支具及扶拐功能锻炼,恰当的植骨技术,可减少断钉率及提高植骨融合率。由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力学结构上的合理性,加上在设计、材质、工艺及操作技巧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其置入安全性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华刚  杨飞 《中国临床康复》2011,(22):4137-4141
背景:颈椎椎弓根钉由于其独特的三维稳定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目的:综述颈椎椎弓根解剖特点及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4-01/2010-09CNKI及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颈椎弓根螺钉",英文检索词为"cervicalpediclescrews",共检索到文献292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3篇。结果与结论:通过文献检索获得目前一致的观点认为颈椎弓根内固定由于是三维固定,因此可以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但是,由于颈椎弓根周围毗邻部特殊的解剖结构,潜在血管、神经根和颈髓损伤的危险性,置入内固定风险及难度大,所以临床应用要做到个体化置钉。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儿童脊柱损伤治疗中,儿童胸椎椎弓根细小,解剖结构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如将以成人数据为依据的椎弓根螺钉技术简单地应用于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手术风险极大,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成为儿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化的定位方法。方法:对4例儿童尸体标本CT 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另一组采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随后分别根据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结果与结论: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置钉准确率为58%;而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法的置钉准确率为81%,置钉成功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经过卡方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充分体现了置钉个体化原则,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依赖于解剖标志辨识和术者的经验,即使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也存在着置入螺钉位置不佳的可能。计算机导航系统可为椎弓根钉置入提供实时多平面图像,提高置入准确率。腰椎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最常见的应用部位之一,国内外尚无专门比较腰椎导航下置钉与徒手置钉的文献报道。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腰椎椎弓根钉置入技术中的准确率及应用价值,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纳入1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导航组90例,徒手置钉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椎弓根钉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穿出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结论: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钉480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8.0±2.5)min,准确率为80.4%(386/480);徒手置钉组共置入椎弓根钉514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3.0±1.0)min,准确率为84.4%(430/514)。经统计学分析,导航组患者置钉时间显著长于徒手置钉组(P〈0.01)。在置钉准确率、螺钉穿出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腰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手术中,与徒手置钉相比,计算机导航在置钉准确率方面无明显优势,在置钉时间方面明显长于徒手置钉,计算机导航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2.
经胸腰段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 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发现固定效果与双侧椎弓根螺钉接近,可满足临床应用所需生物力学要求。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参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螺钉力学安全性又会怎样呢?目的:建立L4+s功能节段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分别予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同的载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螺钉应力分布特点,比较3种螺钉应力状况。方法:对一成人正常L4—5椎节段标本、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和皮质骨螺钉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通过Mimicsll.1建立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3种内固定组合(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几何模型,利用Simpleware3.1软件分别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500N惦Nm载荷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等6种运动状态,用Abaqus6.8软件进行螺钉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分析。结果与结论:由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入路切除了左侧关节突,造成内植物应力分布不对称,对弹性模量大的内固定器械一椎弓根螺钉应力影响最大,尤其是在左旋运动时。在不对称组合内固定中,由于关节突关节螺钉的使用,使对侧椎弓根螺钉应力相应增加,以左旋运动时尤为明显,但关节突关节螺钉断裂的危险性增高不明显。提示为降低螺钉断裂的风险,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路3种组合内固定均应严格限制旋转运动,尤其是关节突切除侧的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成熟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远期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的: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改善脊柱内固定的方法,减少远期并发症。方法: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分别设定为“脊柱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和“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unilateral single cage”。筛选资料,选取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将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主要从术式、融合方式及邻近节段破坏等方面讨论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筛选得到27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从中得出融合节段数目、方式、部位及手术时对邻近节段小关节破坏是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置换、单侧cage椎间隙植骨内固定在预防、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上有一定作用。在决定融合固定术前,应综合考虑内固定材料、手术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质疏松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后,易发生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现象,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椎弓根螺钉的相对禁忌证。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患者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34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了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骨折患者14例(骨折组),骨病患者20例。20例骨病患者和5例骨折患者行脊柱后外侧或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组)。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初级8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7例。对19例初级和Ⅰ级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较粗和较长螺钉,同时结合采用螺钉与连接棒强直性连接,且有两根横向连接装置,左右、上下椎弓根螺钉分别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以较大成角置入螺钉等方法提高螺钉固定相对稳定性对15例Ⅱ级和Ⅲ级骨质疏松患者,钉道注入骨水泥以提高螺钉固定绝对稳定性。结果与结论:随访9-26个月,平均14个月,无螺钉断裂,骨折组仅2例Jikei Ⅰ级患者固定后五六个月时发生螺钉松动、部分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但无明显其他不良影响。骨折组复位矫正丢失平均5%,融合组植骨融合率100%。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根据骨质梳松程度采用不同的提高螺钉固定稳定性方法,可以减少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 目的:对腰椎椎弓根的三维模拟进钉的测量参数进行分析,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方法:分析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L1-L5)相关疾病患者的原始CT资料,利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模型,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并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临床置钉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病例分析可见内固定后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未出现螺钉偏移、断裂等。内固定前模拟预测的椎弓根螺钉长、直径及水平面角与螺钉内固定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只有部分节段矢状面角度模拟值小于实际测量值(P〈0.05)。说明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锁定加压钢板结合了传统钢板和支架原理,即头部有锁定螺纹的螺钉和钢板锁钉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锁定单元,又有传统螺钉和动力加压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加压单元,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锁定加压钢板是依靠钢板与螺钉的成角稳定性和螺钉与骨之间的把持力来实现骨折内固定的。骨髓腔细小时应避免螺钉尖端损伤近端皮质的骨螺纹,应更换为双皮质自攻螺钉至少在对侧骨皮质获得把持力。骨质疏松植入螺钉,由于单皮质骨螺钉产生的工作长度减少,在所有骨折块均使用双皮质自攻螺钉,以提高螺钉工作长度。当长骨轴线与钢板对线不良时,要么打入长自攻螺钉,要么改变角度打入标准螺钉。锁定加压钢板应选择适宜的长度,钢板的长度取决钢板跨越比和钢板螺钉密度,钢板与螺钉间的应力还受螺钉数量和位置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可应用于骨干或干骺端的简单骨折、粉碎性骨折、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骨折延迟愈合、闭合或开放截骨术和不适合髓内钉固定的骨干骨折,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和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有很好的成角稳定性和把持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干骨折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需要术者熟练掌握锁定加压钢板的内固定技术,避免由于失误导致内固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对复位或原位融合后融合的腰椎节段应力分布变化特点的精确生物力学分析一直是个难点。目的:通过建立b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腰椎滑脱原位融合和复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各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腰椎稳定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的下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Catia和Patran,Marc等软件建立起b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在此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两模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并比较异同。结果与结论:L舶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负荷下,该节段各部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器和椎问融合器上的应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模型都显示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上分布的应力最大。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原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复位与否对该节段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