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机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脑缺血再灌注组(B)和硫辛酸预干预组(C),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 h、24 h、3 d、7 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大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的表达于再灌注6 h即增高(P<0.05),TNF-α的表达于24 h增高(P<0.05),3 d时均达高峰(均P<0.05),7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硫辛酸预干预组于脑缺血再灌注24 h、3 d、7 d时NF-κB和TNF-α表达降低;α-硫辛酸预干预组NF-κB各时点组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2.245,P>0.05)。与模型组比较,α-硫辛酸预干预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结论α-硫辛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α-硫辛酸抑制NF-κB、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Injection)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的方法复制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A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C组)海马CA1区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mRNA(TNF-α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1);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6h和12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48h;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P<0.01)。参附注射液治疗后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下降,细胞凋亡数减少(P<0.01)。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救治过程中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NF-κB与TNF-αmRNA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肽酶(ATG)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手术脑尾状核胶原酶注射制备大鼠脑出血(ICH)模型,随机分为ICH组、ATG组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组;分别于制模后6 h、24 h、72 h、7 d应用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 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各组NF-κB阳性细胞数制模后24 h明显增加,72 h达高峰,随之下降.NF-κB阳性细胞数在ICH组和ATG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TC组ICH 24 h~7 d较ICH组和ATG组显著下降(P<0.05~0.001);各组NF-κB mRNA表达在ICH 24 h达到高峰,72 h稍下降,7 d下降至术前水平.ICH组和ATG组 NF-κB mRNA表达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CH组及ATG组相比,PDTC组ICH 24 h后显著下降(P<0.05~0.001),7 d时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1).结论 ATG对ICH后脑组织NF-κB p65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其抗炎与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insulin,In)对缺氧/复氧诱导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培养7 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单纯采用缺氧/复氧(H/R),C组采用In预处理加H/R,各组在H/R后0、3、6、12、24h各时间点,以TUNEL比较各组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比较各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group protein box 1,HMGB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结果①B组凋亡神经元明显多于A组,C组显著少于B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组HMGB1、NF-κB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C组HMGB1、NF-κB表达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In可使H/R后神经元HMGB1、NF-κB表达降低,抑制神经元凋亡,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癫疴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大鼠海马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B,NF-κB)的表达;并观察应用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后,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及海马损伤的影响,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SE后大鼠海马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0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E组(B组)和PDTC干预组(C组),其中B组再随机分为B1~B4组(分别于惊厥后4、24、48和72 h处死),B组和C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作大鼠SE模型,C组在大鼠惊厥终止后30 min,给予100 mg/kg PDTC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光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TLR4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海马TLR4 mRNA表达的动态改变.结果 长程惊厥发作后,脑内神经元损伤存在动态变化,在72 h内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损伤逐渐加重,C组改变较B4组明显减轻.B组各时间点TLR4蛋白的表达(B1组0.1287±0.0260,B2组0.1296±0.0285,B3组0.1330 4-0.0329,B4组0.1604 4-0.0457)均明显高于A组(0.0964±0.0324,t=0.0641~0.3236,P<0.05),并随时间延长明显增高;C组TLR4蛋白表达(0.1271±0.0330)较B4组显著降低(t=-0.0334,P<0.01).B组可见NF-κB/p65蛋白在胞核内有不同程度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4组比较,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B组各时间点TLR4 mRNA的表达均较A组(0.268±0.072)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步升高,惊厥后72 h达到高峰(1.242±0.100);C组海马TLR4 mRNA的表达(0.984±0.263)明显低于B4组(t=-0.2578,P<0.05).各组TLR4的表达情况与NF-κB/p65一致.结论 ,TLR4及NF-κB/p65在SE后的大鼠海马中表达升高,NF-κB抑制剂PDTC可以下调TLR4的表达,并减轻惊厥后海马病理损伤程度,提示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惊厥后海马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注射液对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核因子-кB(NF-кB)及I-кB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地塞米松组(20只)、血府逐瘀组(20只),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0.1 mL/(kg·d)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及血府逐瘀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地塞米松0.1 mg/(kg·d)和血府逐瘀注射液4mL/(kg·d),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和造模后6、24、48、96h脑组织NF-кB p65和I-кBα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NF-кB p65蛋白表达均增高,I-кBα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各时间点NF-кB表达均降低,I-кBα的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府逐瘀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模型组大鼠NF-кB与I-кBα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876,P=0.000). 结论 血府逐瘀注射液与地塞米松均可以抑制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NF-кB的活化,增加I-кBα的表达.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且血府逐瘀注射液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戊四氮(PTZ)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内钙离子(Ca2 )浓度和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癫的发病机制。方法将传代培养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随机分为PTZ干预的PTZ组和不经PTZ干预的对照组,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样PC12细胞内的Ca2 浓度和NF-κB核区与胞浆区的比值(FN/FC)。结果PTZ组PC12细胞NF-κBFN/FC为0.8821±0.0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161±0.0267(P<0.05),提示NF-κB活化;PTZ组PC12细胞内Ca2 浓度的荧光值(213.45±6.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3±1.01)(P<0.05)。结论PTZ能够使神经元样PC12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和NF-κB激活。NF-κB激活可能是癫疒间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B1及B2激肽受体在匹罗卡品癫幼鼠模型中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幼年(3周)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癫模型组15只,采用匹罗卡品法制作癫模型,分为急性期组、静止期组、慢性期组3亚组,每亚组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与匹罗卡品实验组大鼠相同时间点给予腹腔注射盐水,分为与实验癫组各时间点相对应的盐水6h组、盐水5d组、盐水60d组3个亚组,每亚组5只。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海马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区的B1及B2激肽受体的表达变化,并相互比较。结果与盐水6h组、盐水5d组比较,急性期组、静止期组的B1激肽受体mRNA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与生理盐水60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60d组比较,在实验癫模型各亚组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各亚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1、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1与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失衡在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癫(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癎)组(14只)、PDTC干预组(PDTC组,14只)和假手术组(8只).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KA)方法制作癫(癎)大鼠模型,PDTC组大鼠造模前30 min给于腹腔注射PDTC150 mg,/kg;观察各组大鼠癫(癎)发作的潜伏期和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和NF-κB的表达.结果 PDTC组大鼠癫(癎)发作潜伏期[(89.6±39.3)min]长于癫(癎)组[(67.5±22.9)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TC组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29.2±20.4)min]较癫(癎)组[(12.1±4.0)min]显著延长(P<0.05);与癫(癎)组相比,PDTC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显著增多(P<0.05),NF-κ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二者间呈负相关(r=-0.562,P=0.001).结论 NF-κB活性抑制剂能降低癫(癎)发作严重程度,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具有脑保护作用.提示癫(癎)发作所致脑组织损伤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癫发作后不同时间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米诺环素(MT)减轻癫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杏仁核立体定向注射红藻氨酸(KA)建立大鼠癫模型,随机分为治疗(MT)组和非治疗(KA)组,以杏仁核注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SC)组。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裂解片段及Bcl-2和Bcl-xl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KA组相比,MT组caspase-3裂解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接近SC组;Bcl-2在癫发作终止后2h开始上调,24h达高峰并持续到72h。Bcl-xl上调不明显。结论:米诺环素能减少caspase-3的裂解,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激活,从而减轻癫发作对神经元的损伤。这一作用与抗凋亡因子Bcl-2的上调有关,提示Bcl-2可能是癫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