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采用低温营养液保存方法的羊膜在眼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 32例 (5 8只眼 )的治疗眼表疾病手术中使用 ,其中低温营养液保存方法的羊膜在眼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34例 (38只眼 ) ,并与新鲜羊膜移植 2 0例 (2 0只眼 )作对照。结果 新鲜羊膜与营养液保存羊膜在眼表重建中均有良好的作用 ,但术后早期 ,尤其是术后第 1~ 2天新鲜羊膜的上皮完整性略优于营养液保存羊膜 ,但差异无显著性 ,7天后新鲜羊膜与营养液保存羊膜修复情况相同 ;两组角膜上皮均于术后 8天完全修复。两组羊膜移植治疗患者在术后视力恢复、术后反应、羊膜成活等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认为低温营养液保存对羊膜损伤小 ,破坏少 ,有利于羊膜活性成分的保存。新鲜和低温营养液保存羊膜均可有效地重建眼表缺损 ,具有对治疗眼表疾病安全有效 ,恢复快 ,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低温营养液保持羊膜在眼表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宏健  许霞 《眼科》2002,11(4):240-242
目的:评价用低温营养液保存的羊膜在眼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对54例(58只眼)眼表疾病患者施行眼表重建手术,其中34例38只眼用低温营养液保存的羊膜,并与用新鲜羊膜移植的20例20只眼作对照。结果:新鲜羊膜与营养液保持羊膜在眼表重建中均有良好的作用,手术后早期,尤其是术后第1-2天新鲜羊膜的上皮完整性略优于营养液保存羊膜,但差异无显著性,7天后新鲜羊膜与营养液保存羊膜修复情况相同;两组角膜上皮均于术后8天完全修复。两组羊膜移植治疗患者在术后视力恢复、术后反应、羊膜成活率等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温营养液保存对羊膜损伤小,破坏少,有利于羊膜活性成分的保存。新鲜和低温营养液保存羊膜均可有效地用于重建眼表缺损,对治疗眼表疾病具有安全有效,恢复快,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新鲜羊膜与保存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疾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新鲜羊膜与保存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疾病的效果。方法84例84眼随机分为新鲜羊膜移植组39眼与甘油保存羊膜移植组45眼,术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角膜病中视力提高者新鲜组16眼、保存组18眼,无新生血管生长者新鲜组14眼、保存组16眼,羊膜早期溶解者新鲜组4眼和保存组7眼,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结膜上皮化愈合均在术后3~4周完成。随访3~10个月,所有病例均获稳定眼表。结论在眼表修复与重建过程中新鲜羊膜与保存羊膜的疗效、预后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羊膜移植重建急性期严重烧伤眼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目的探讨羊膜重建急性烧伤期眼表面的可行性,比较新鲜和保存羊膜的疗效差异,评价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全角膜Ⅲ度以上烧伤且全周角膜缘坏死的临床连续病例分别接受羊膜移植(19例20只眼)或全板层角膜移植手术(22例24只眼).19例羊膜移植患者中8例8只眼接受新鲜羊膜移植,11例12只眼接受保存羊膜移植.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2)个月.结果羊膜移植后眼表迅速稳定.新鲜羊膜移植者眼表面迅即并维持上皮化.保存羊膜移植者第2或3周才完成上皮化,且12只眼中有3只眼不能完全上皮化,最后由于持续性上皮缺损而发生羊膜融解,其后接受了板层角膜移植.眼表上皮化的术眼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血管开始沿着羊膜从角膜周边长入,羊膜被逐渐吸收.新生血管多为表浅性.新鲜羊膜多数(7/8)在术后2~8(4.3±0.8)个月、保存羊膜多数(10/12)在术后1~3(2.0±0.3)个月基本被吸收或融解(t=4.22,P<0.01).羊膜移植重建的结膜眼表均获成功,仅1例发生影响眼球运动的中度睑球粘连.板层角膜移植组22例(24只眼)均保全眼球,但在术后大多发生角膜植片上皮反复脱落,最终植片新生血管化,其中4只眼由于角膜植片融解而接受植片更换,7只眼因植片上皮持续性缺损而行睑缘缝合术,5只眼发生轻中度睑球粘连.在无合并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者中,羊膜移植术后的视力基本保留了眼前手动,而板层角膜移植者则多见眼前指数.结论羊膜尤其新鲜羊膜的移植可以减轻角膜急性烧伤期的炎症反应,阻止眼表的进行性溃烂和融解,加速眼表的稳定;同时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其局限在角膜周边部,从而为后续的角膜复明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保存羊膜与新鲜羊膜治疗眼表疾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保存羊膜和新鲜羊膜治疗眼表疾病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方法30例眼表疾病应用保存羊膜移植治疗,30例应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结果新鲜羊膜组30例羊膜均成活,保存羊膜组29例成活,1例部分溶解,部分患者视力提高。翼状胬肉复发:新鲜羊膜组1例,保存羊膜组2例。睑球粘连者结膜囊形成,眼球运动正常。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伴溃疡者角膜上皮修复。结论新鲜羊膜和保存羊膜均可以有效重建眼表,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防止睑球粘连。  相似文献   

6.
新鲜羊膜移植在重建健康眼表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方正  吴仁毅 《眼科》2003,12(1):18-20,T001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在治疗严重的急、慢性眼表疾病中重建健康眼表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方法:本院住院的眼表疾病患者21例(22只眼)分别进行单纯羊膜移植术13例(14只眼)、羊膜移植结膜囊成形术2例(2只眼)和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6例(6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所有移植的羊膜植片均未出现溶解和排斥,21例术后视力均提高。角膜溃疡患者未见角膜继续溶解,睑球粘连患者恢复眼球运动功能,翼状胬肉未见复发。结论:新鲜羊膜移植可有效应用于重建眼表面,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羊膜移植在眼表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和评估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疗效.方法 对结膜肿物,睑球粘连,碱烧伤,酸烧伤,热灼伤共24例(28眼)施行新鲜羊膜移植术,术后观察眼表重建情况,羊膜植片情况,术后视力情况,随访4-18个月.结果 24例(28眼)均未发生新鲜羊膜植片的排斥反应.2 5眼一次羊膜移植术后结膜、角膜上皮化痊愈,眼表重建成功.睑球粘连的患者第三眼位复视消失.1眼发生睑球粘连,2眼角膜部分上皮缺损,再次行羊膜覆盖术,术后随访完成上皮化,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新鲜羊膜移植能有效的促进上皮细胞的分化移行、抑制局部的炎症反应、阻止新生血管和瘢痕的形成、阻止烧伤的病理发展,是治疗眼表疾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眼表疾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眼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 49例 5 6眼难治性眼表疾病 ,其中翼状胬肉 2 6例 3 3眼 ,急性碱烧伤 3例 ,慢性化学性烧伤13例 ,大泡性角膜病变 4例 ,眼表良性肿瘤 3例。结果 术后无一例眼发生感染 ,除一例急性碱烧伤患者于术后第 5天羊膜溶解、脱落外 ,其余患者术后羊膜植片平伏 ,术后 1~ 4周内正常上皮沿羊膜表面生长 ,成功重建眼表。经过平均 11 2± 5 6个月的随访观察 ,翼状胬肉者中 5眼复发 ,手术成功率为 84 8% ,复发率为 15 2 % ,3例急性碱烧伤者出现角膜结膜化 ,未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眼表 ,慢性化学性烧伤者角膜新生血管明显减轻 ,睑球粘连松解 ,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 ,大泡性角膜病变者主观症状得以改善 ,眼表良性肿瘤者未见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存的人羊膜移植能安全、有效地重建部分难治性眼表疾病患者的眼表 ,但对急性严重碱烧伤患者的远期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单层或多层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疾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单层或多层羊膜移植手术治疗严重眼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51只眼各类眼表疾病患者采用低温保存(-80℃)人羊膜行单层,双层或多层羊膜移植手术以重建正常眼表结构。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44例47只眼成功再造眼表结构,2例2只眼因角膜缘干细胞严重缺乏,术后羊膜植片发生溶解,1例1只眼睑球粘连复发。1例1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次复发,一次手术治愈率为92.2%。2例再次手术行羊膜移植联合健眼角膜缘干细胞组织移植,重建眼表获得成功。结论:羊膜移植手术可有效治疗眼表疾病。重建正常眼表结构。对合并角膜缘干细胞严重缺乏的病例,羊膜移植应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0.
眼部火碱烧伤早期羊膜移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眼部火碱烧伤后早期羊膜移植的疗效。方法 对26例(26只眼)眼表火碱烧伤患者1周内行羊膜移植术,术后观察眼表重建、视力恢复、新生血管及睑球粘连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眼表重建成功率为100%。结论 眼表火碱烧伤后羊膜移植应早期进行,才能有效的促进角膜上皮修复,防止睑球粘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去炎松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电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组12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分别于一眼玻璃体内注入0.5、1.0,2.0mg去炎松悬液,另一眼注入眼用平衡盐液.观察术后28天内眼底及ERGb波和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注入各剂量的去炎松在28天时均未完全吸收,0.5、1 .0mg组用药眼ERGb波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眼及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0mg组用药眼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眼有轻度升高(t=3.3589,P>0.05).光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结构无损害.表明玻璃体切除后使用有效剂量的去炎松对视网膜仍是安全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5-107)  相似文献   

12.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Coats病19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Coats病的临床及病理改变。 方法:复习本院眼科病理室1959—1994年经病理学证实的19例Coa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结果:男14例,女5例,年龄为1~18岁,10岁前发病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性别差异逐渐减少。病理改变主要是视网膜外层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厚薄不均及结缔组织增生。晚期病例眼底多见视网膜脱离隆起,表面有血管改变和出血,视网膜下液中有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有的病例视网膜外层有钙化及骨化。 结论:Coats病是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视网膜多种病理变化,视网膜下液细胞学检查可作为本病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57-159)  相似文献   

14.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 方法:1993年3月至1995年11月对住院的2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20只眼,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眼轴可对比的14只眼,术前与出院时的均值为28.22mm与26.87mm,17只眼视网膜复位,获得0.02一0.2的矫正视力,3只眼失败,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加重。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有效治疗无严重PVR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不必采用视网膜粘连法以尽量保存残留的中心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14-216)  相似文献   

15.
兔视网膜中蛋白激酶C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兔视网膜中有α、β和γ三种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亚型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PKC同功酶I(α)、Ⅱ(β)、Ⅲ(γ)单克隆抗体对兔视网膜进行PKC同功酶定位研究。 结果:兔视网膜中有PKC-α、PKC-β和PKC-γ的阳性免疫反应。PKC-α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内核层的双极细胞;PKC-β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神经节细胞层的神经节细胞;PKC-γ则在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以及光感受器的外节呈弥漫性弱阳性染色。 结论: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可以同时存在PKC-α、PKC-β和PKC-γ三种亚型。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42-244)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4例病理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资料。按照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的测量方法和WHO的分类标准,测量和观察大体标本中的肿瘤大小和光学显微镜下的肿瘤细胞学类型;以肿瘤前缘累及部位对肿瘤所处位置进行分类;以肿瘤细胞向外浸润程度对肿瘤蔓延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6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大肿瘤25例,占39.1%;中等大小肿瘤31例,占48.4%;小肿瘤8例,占12.5%。梭形细胞型42例,占65.6%,其中,梭形细胞A型15例,占23.4%,梭形细胞B型27例,占42.3%;上皮样细胞型7例,占10.9%;混合型10例,占15.6%;其它型5例,占7.8%。肿瘤细胞未累及巩膜者25例,占39.1%;累及巩膜但限于巩膜层内者22例,占34.4%;穿透巩膜全层达眼球表面者12例,占18.7%;眶内浸润者5例,占7.8%。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临床上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易伴巩膜浸润。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61-1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氟萘烷(PFDL)在眼内存留不同时期眼组织结构、电生理改变及相关损伤机制.方法 选择白兔前房及玻璃腔内填充不同数量的PFDL,分别于术后6h、24h、72h、7d、30d、60d,对角膜和视网膜进行透射电镜检查,及角膜内皮镜和电生理检查.结果 术后24h到术后7d,观察到的病理改变为细胞水肿等变性反应;术后第30d、60d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下降,b波的振幅显著降低,角膜上皮及实质细胞坏死,细胞内质网扩张、脱颗粒,视网膜感光细胞膜盘变性、萎缩和坏死,细胞间及神经纤维层树突水肿等严重的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在角膜内皮细胞和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现有髓磷体的存在.结论 PFDL在眼内存留24h以上对视网膜及角膜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毒性作用机制与PFDL的重力压迫作用、产生自由基和PFDL破坏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临床上不宜作眼内长期填充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