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背景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临床少见,但其与脓毒性休克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常难以鉴别诊断。目的 对比分析儿童KDSS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科医生有效区分两种疾病提供可参考的临床数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KDSS患儿15例及脓毒性休克患儿21例,分别记为KDSS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回顾性分析KDSS和脓毒性休克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入住时间、细菌培养结果〕和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钙蛋白(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50%、左房室瓣反流、右房室瓣反流、冠状动脉损伤〕、心电图检查指标(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PR间期延长)及预后情况。以收入PICU起28 d为研究终点,统计患儿死亡情况。结果 KDSS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儿性别、年龄、PICU入住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儿WBC、中性粒细胞分数、白蛋白、CRP、PCT、ESR、ALT、AST、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组患儿Hb高于KDSS组,PLT低于KDSS组(P<0.05)。KDSS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儿LVEF、LVEF<50%者所占比例、左房室瓣反流发生率、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ST-T改变发生率、PR间期延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患儿右房室瓣反流发生率、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结论 儿童KDSS相比脓毒性休克的特异表现包括相对升高的Hb、相对降低的PLT、相对较高的右房室瓣反流和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艳蝶  郭莉  邹丽霞  滕丽萍  郑嵘君  徐益萍  卢美萍 《浙江医学》2017,39(21):1852-1855,1859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KDSS患儿17例(KDSS组),并选择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的川崎病(KD)患儿43例(K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琢和IFN-γ水平,并比较两组患儿确诊前的临床特征、常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与KD组比较,KDSS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ESR、肌酐、血尿素氮、D-二聚体,IL-6、IL-10、TNF-琢、IFN-γ水平,冠状动脉损伤、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进重症监护室及其他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Hb、血钠、血钾、白蛋白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TNF-琢和IFN-γ水平的升高、IVIG抵抗导致持续炎症可能参与KDSS的发生,KDSS患儿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延长,病情更重,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及其他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典型川崎病(KD)及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血清白介素23(IL-23)、前清蛋白(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探讨其在IKD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7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风湿免疫科住院的KD患儿56例为病例组。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典型KD组(45例)和IKD组(11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是否异常分为超声心动图异常组(心超阳性组,11例)及超声心动图正常组(心超阴性组,45例)。同期选取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3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临床指标,检测血清IL-23、PA、清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典型KD组与IKD组性别、年龄、总热程、首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时间、唇及口腔改变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手足硬肿发生率、指趾端脱皮发生率、肛周脱皮发生率、卡疤红发生率、IL-23、PA、ALB、TG、TC、LDL-C、HDL-C、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超声心动图结果异常发生率、皮肤改变发生率、结膜充血发生率与IK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急性期IL-23、CRP水平高于缓解期,PA、ALB、TG、TC、LDL-C、HDL-C水平低于缓解期(P<0.05)。病例组KD患儿急性期IL-23、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A、ALB、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KD患儿急性期TG、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超阳性组与心超阴性组性别、总热程、TG、T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超阳性组年龄、首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时间、IL-23、PA、ALB、HDL-C、CRP水平与心超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急性期IL-23水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KD患儿急性期PA水平与ALB、HDL-C水平呈正相关,与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KD患儿急性期ALB水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与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KD患儿急性期TC水平与LDL-C、H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KD患儿急性期HDL-C水平与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IL-23、PA、HDL-C水平变化可为早期诊断IKD提供有意义的实验室依据;IL-23、PA、HDL-C水平对预测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KD(KD组)患儿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KD组血清PCT水平。并与30例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KD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KD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KD患儿血清PCT明显升高,IVIG治疗后PCT明显下降,对其检测有助于KD的诊断和病情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血压类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经验,并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诊断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的患儿8例(KDSS组),仅伴有舒张压降低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with diastolic hypotension,KDDH)患儿21例(KDDH组),同一时期血压正常的KD患儿32例(普通KD组)作为对照组。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与普通KD组比较,KDSS和KDDH组患儿年龄> 3岁比例分别为75.0%、71.4%,较普通KD组的21.9%显著增高,KDSS和KDDH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0.90±0.04和0.82±0.08,较普通KD组的0.66±0.15显著升高。KDSS和KDDH组中CRP值分别为221±1160mg/L和168±69mg/L,较普通KD组的73±54mg/L显著升高。KDSS和KDDH组中血白蛋白值分别为22±4g/L和24±6g/L,较普通KD组的31±4g/L显著降低。KDSS和KDDH组中血钠值分别为120.0±7.7mmol/L和123.6±6.7mmol/L,较普通KD组的135.6±2.2mmol/L显著降低。KDSS和KDDH组中胸(腹)腔积液比值分别为87.5%和85.8%,较普通KD组的0%显著升高。另外KDSS组较普通KD组,存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4.17±1.29s vs 2.52±0.72s)、Tei指数异常比例 (75% vs 0%)、左心室射血分数 < 55%比例(37.5% vs 0%)、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6192±2990mmol/L vs 739±691mmol/L)、肌钙蛋白I升高比例(75.0% vs 6.3%)、IVIG无反应比例(62.5% vs 6.3%)、冠脉扩张比例(87.5% vs 28.1%)、心电图异常比例(75.0% vs 6.3%)均显著升高。而KDDH组患儿的以上指标与普通K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DSS组和KDDH组比较,CRT (4.17±1.29s vs 2.92±0.95s)、Tei指数异常比例(75.0% vs 9.5%)、左心室射血分数 < 55%比例(37.5% vs 0%)、NT-proBNP水平(6192±2990mmol/L vs 1063±742mmol/L)、肌钙蛋白-I升高比例(75.0% vs 9.5%)、IVIG无反应比例(62.5% vs 14.3%)、心电图异常比例(75.0% vs 9.5%)均显著升高。结论 KDSS和KDDH患儿年龄较大,全身炎性反应更加剧烈,均出现血管渗漏表现,并且KDSS易导致IVIG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而KDDH介于普通KD和KDSS之间,为病程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KD的患儿35例,其中10例有冠状动脉损伤,25例无冠状动脉损伤,另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及CK-MB。结果:KD患儿治疗前血清CRP、CK-MB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CRP、CK-MB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L组治疗前CRP、CK-MB明显高于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L组CRP治疗前后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KD冠状动脉损伤密切相关;CK-MB则对判断KD患儿心肌损伤是一敏感指标,且可作为IVIG的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时的变化.方法:选择65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随机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5例同期住院伴发热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CRP水平,比较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CRP水平,以及CAL组与nCAL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CRP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CRP水平均较nCA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CRP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
侯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362-3363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 C 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对症治疗5 d,比较治疗前后血清 CRP、PCT 水平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PCT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CRP、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CRP、降钙素原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CRP 水平、PCT 水平与川崎病病情存在相关性,动态检测 PCT 及 CRP 水平,有利于了解患儿病情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前降钙素(PCT)水平与细菌感染相关川崎病(KD)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 232例KD患儿应用酶联荧光分析(ELFA)技术测定血PCT水平,同时检测病原学,按病原学结果分两组,阳性165例(阳性组),阴性67例(阴性组);将阳性组患儿分成两组,细菌感染组及非细菌感染组,并比较血PCT、血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计数(WBC)、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对细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结果血PCT水平比较: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0.05);细菌感染组高于非细菌感染组(<0.05)。血CRP、WBC、N水平在各组患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血PCT是特异性区分细菌感染相关KD和非细菌感染相关KD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5名川崎病患儿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DW较对照组有差异 (P <0 0 5 ) ,PCT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1) ,PLT、MPV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 0 5 ) ,恢复期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急性期较恢复PLT ,PCT有显著差异 (P <0 0 1) ,MPV有差异 (P <0 0 5 ) ,PDW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患儿血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8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冠脉扩张组(32例)及无冠脉扩张组(56例),采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PET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PET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1),川崎病患儿PCT阳性率73.9%,对照组PCT阳性率14.2%,差异有显著性(x^2=36.25,P〈0.01)。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水平与无冠脉扩张组无明显差异(t=0.31,P〉0.05),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阳性率68.7%,无冠脉扩张组PET阳性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PCT水平明显增高,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PET水平变化不大,提示PET在川崎病诊断中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对于冠状动脉扩张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细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OVID-19患者35例(COVID-19组)和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细菌性肺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常规、CRP、PCT、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特征。结果 COVID-19组患者血WBC、淋巴细胞绝对值、CRP、PCT水平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COVID-19组CD3、CD4、CD8细胞绝对计数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而两组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常规、CRP、PCT及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COVID-19、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间,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及疑似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HSP60 HSP70 in plasma of 11 cases of Kawasaki diseases (KD) and 23 healthy children were determined. The two groups were controlled for age. Determination of HSP60, HSP70 was conducted in lymphocytes of 14 cases of KD and 26 healthy childre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12 patients with febrile diseases and 10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excep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sma HSP70 found between acute phase and convalescent phase of KD (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HSP60, HSP70 among all groups (P>0.05). The differences in HSP60, HSP70 in lymphocytes were relatively obvious among all groups. The levels of HSP60, HSP70 in acute phase of K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valescent phase or in healthy controls (P<0.01). The levels of HSP60 in K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febrile diseases. HSP60 of KD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hildren with tuberculosis (P< 0.01).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HSP60, HSP70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KD. Determination of HSP60 HSP70 in lymphocytes is of help in the diagnosis of KD.  相似文献   

15.
赵蔚  瞿志军  李国航  庄桂龙 《重庆医学》2015,(22):3050-3052
目的:了解肝硬化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各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肝硬化伴 SIRS 患者56例,依预后分为好转组39例,死亡组17例,出现 SIRS 后第1、3、7天检测 CRP、PCT、IL-6水平,观察 CRP、PCT、IL-6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1天两组比较 CRP、PCT、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天两组相比较 PCT、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CRP 明显下降(P <0.05);第7天两组CRP、PCT、IL-6比较,好转组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 <0.05)。同组相比,死亡组 CRP、PCT、IL-6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PCT、IL-6第3天与第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P 第3天、第7天明显下降(P <0.05),好转组 PCT、IL-6第7天与第1天相比显著下降(P <0.05)。结论CRP、PCT、IL-6的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与PCT、IL-6相比,CRP 更能迅速反应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与心肌损伤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筛选标准,自2005年选取60例确诊为KD的患儿为研究组,同时选取60例正常同龄儿童为对照组。于入院治疗时、恢复期分别检测研究组患儿WBC、CRP、cTnI、BNP及测量冠状动脉内径。对照组患儿仅健康体检时检测1次。结果急性治疗期,研究组KD患儿WBC、CRP、BNP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恢复期,研究组WBC、BNP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KD患儿的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无论从扩张百分比及冠脉内径厚度而言均低于不完全KD患儿(P〈0.01.P〈0.05)。结论BNP水平升高不仅作为KD的诊断标志物,也为临床预测冠状动脉及心肌损伤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丙种球蛋白非敏感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不敏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标准分为IVIG敏感性KD组107例及IVIG非敏感性KD组15例,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IVIG非敏感性KD组共15例,占总例数的12.3%,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IVIG敏感性KD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有中度以上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2例(2/15,13.3%),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2/107,1.9%)(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9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3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是引起IVIG非敏感性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重视并进一步复用IVIG治疗,必要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