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入综合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1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综合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资料与方法透视下,对12例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经鼻腔及时置入胃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2例未行胸腔引流者和5例外科胸腔闭式引流管不通畅者经鼻腔、食管和瘘口置入胸内脓腔引流管,负压抽吸脓液.择期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结果经鼻腔胃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和脓腔引流管置入位置合适.12例共置入13枚蘑菇状覆膜内支架,技术操作全部成功,脓腔愈合后将引流管拔出.随访期间10例支架封堵瘘口完全;1例1个月后死于机体极度衰竭;1例7个月后支架滑脱,取出并再次置入1枚新支架.结论及时胃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置入和脓腔有效引流,择期蘑菇状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并评价瘘腔引流管在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中的价值.方法 2004年5月- 2010年9月共诊治食管贲门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78例.32例患者(Ⅰ组)采用胸腔引流管为主的"三管"法传统治疗,即透视下放置胃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术后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46例患者(Ⅱ组)采用透视引导下经鼻瘘腔负压引流管置入为主的新"三管"法介入治疗,即透视引导下放置胃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瘘腔负压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在瘘腔引流管置放成功后即拔除.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DSA透视引导下一次置管成功,胸腔引流管在Ⅰ组患者术后常规置放,位置准确.Ⅰ组24例存活患者的瘘腔平均治疗时间为(54.6 ± 7.9) d;死亡8例,病死率为25.0%.而Ⅱ组44例存活患者的瘘腔平均治疗时间为(31.0 ± 8.1) d;死亡2例,病死率为4.3%.两组患者的瘘腔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DSA透视引导下留置胃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瘘腔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安全,有效,经济.经鼻置入瘘腔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X线监视下经鼻瘘腔内置入引流管的方法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6例经食管造影及胸部CT证实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在导丝引导下于纵隔瘘腔内置入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吸引,如患者未放置营养管,则经同一鼻孔置入空肠营养管.结果 6例患者全部成功置入瘘腔引流管及空肠营养管,1例患者在置管后5d因引流管堵塞,重新置入引流管.在X线监视下置管时间为23~48 min,平均33 min.6例患者均能够耐受,未出现经鼻置管并发症.经过持续负压吸引6~40 d(平均23 d),患者瘘口愈合.结论 X线监视下经鼻瘘腔内置入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不同影像表现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根据吻合口瘘发生的时间、瘘口部位及周围脓腔大小,采用透视下经鼻腔置入胃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和脓腔引流管,再择期置入食管内支架封堵瘘口的治疗方法。结果经鼻腔置入胃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和脓腔引流管位置合适。经复查治愈40例,治愈率58.5%(40/68)。28例支架置人治疗吻合口瘘中6例置入7枚蘑菇状覆膜内支架,22例置入24枚编织型双喇叭覆膜内支架,技术操作全部成功,脓腔愈合后将引流管拔出。随访期间25例支架封堵瘘口完全,治愈率89.3%(25/28)。4例3个月后支架上缘再狭窄,再次置入新支架;1例支架置入2个月后因反流性食管炎而取出支架。2例1个月后发生大出血死亡;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严重肺部感染。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应根据影像表现的不同,采用脓腔及时、有效的引流,空肠营养管及胃减压管置入,择期食管内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疗手段,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暂时性蘑菇状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对8例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透视下,经鼻腔和食管向脓腔内置入引流管,负压抽吸脓液,再经食管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定时经引流管冲洗脓腔,适时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后退引流管的位置,直至引流管完全拔出;在置入术后1个月左右(约在引流管拔出后1周)取出支架。结果8例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和引流管置入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放置位置合适。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14~21d,脓腔消失,引流管完全拔出。置入术后1个月内以介入技术顺利取出支架,复查造影瘘口均愈合,脓腔消失。结论暂时性蘑菇状覆膜内支架与经鼻腔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操作简单安全、无严重并发症、花费低、创伤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学技术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介入技术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影像资料、手术操作记录和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30例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患者均成功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和食管减压管,技术成功率100%,10例DynaCT下经皮穿刺置入纵隔脓腔引流管、15例经鼻食管瘘口置入纵隔脓腔引流管、5例纵隔脓腔小无需置入纵隔脓腔引流管。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5 d死于脓毒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9例患者,顺利拔出脓腔引流管预后良好,临床成功率96.7%。结论 介入技术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微创性治疗措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冯凯祥  邓丽  赵红  黄晓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36-1338
目的 研究鼻空肠管、带膜支架序贯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的疗效.方法 10例自发性食管破裂中,男9例,女1例,破裂部位位于中段3例,食管下段7例;破口长3~7 cm.对本组病人,在胃镜直视下经导丝将鼻引流管从食管瘘口放进纵隔的脓腔内,并安置带体外回收线的覆膜内支架,然后经导丝安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继之,鼻引流管冲洗脓腔与负压吸引交替进行,待胸腔闭式引流液基本转清,拔出鼻引流管;此后,如X光造影剂或口服美蓝无渗漏,撤除鼻空肠管改经口进食,置入支架大约6~12 w;如胸腔闭式引流管无引流液流出,拔出支架,造影无渗漏,继续进食,观察2~3 d;如胸腔闭式引流仍无引流液流出,拔胸腔闭式引流管.结果 本组病人经安放鼻引流管、带膜支架、鼻空肠管等序贯疗法,9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0%),死亡1例(病死率10%).9例出院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饮食生活恢复正常,未出现远期咳嗽、气紧、吞咽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经胃镜置支架及鼻引流管、空肠管序贯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安全、方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食管-胃吻合口瘘蘑菇状内支架置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蘑菇状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20例影像学检查确诊的食管-胃吻合口瘘,根据瘘口的部位、大小,残留食管和胃底部形态,选择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型号。透视下,12例食管-胃吻合口瘘永久性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8例暂时性经鼻与食管置入脓腔引流管和蘑菇状内支架。结果20例共置入21枚蘑菇状覆膜内支架,技术操作全部成功,即刻复查食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封堵。随访2~36个月,2例患者死于机体衰竭,1例死于大出血,17例正常饮食。结论蘑菇状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总结食管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临床经验。方法 局部黏膜麻醉、透视下置入经鼻胸腔引流管、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空肠营养管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24例。术后脓腔灌洗、营养支持、抗炎治疗、对症处理。待脓腔愈合后拔出经鼻脓腔引流管、空肠营养管和食管内支架。 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4枚食管覆膜内支架。22例患者食管内支架平均94.3 d顺利取出,取支架过程中未出现大出血、食管破裂等并发症。1例82岁高龄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心功能不全。1例患者术后40 d因突然大量呕血、便血而死亡。 结论 介入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介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评价CT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共17例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及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置引流管交替冲洗引流或持续冲洗引流,并结合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CT引导下顺利置入引流管,7例置入单根引流管,10例置入两根引流管。16例(94%)经过引流结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4~12周后CT复查原积液逐渐吸收、消失,消化道碘水造影显示胃空肠吻合口瘘及食管空肠吻合口瘘闭合,CT扫描显示十二指肠残端瘘残端周围积液腔吸收、消失。16例随访3~6个月胃肠道瘘无复发,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经穿刺引流及再次手术后仍死于严重感染。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置引流管结合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是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尤其是多根引流管结合生理盐水冲洗引流可能有助于提高引流效果,促进瘘口愈合。   相似文献   

11.
经鼻、食管引流及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胸腔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经鼻、食管引流及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胸腔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7例食管胸腔瘘患者采用5 F猪尾巴多侧孔导管经鼻、食管行胸腔引流,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食管瘘口.术后经引流导管定时冲洗脓腔,复查脓腔造影.结果 患者一次性植入引流导管及堵瘘支架均获得成功;引流持续12~22 d,平均15 d;拔管前引流管造影提示脓腔明显变小或闭塞、液气胸得到明显控制,拔管后食管造影示瘘口封堵满意、支架完全复张,未见明显移位、狭窄等征象.结论 经鼻、食管引流及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胸腔瘘,技术上可行,操作简易、安全,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Liver abscesses occurring just below the diaphragm can penetrate or perforate the thoracic cavity, resulting in lung abscess or pyothorax. Although surgical or percutaneous transpleural drainage is often required in such cases, the latter approach has some risks, including hemothorax and bronchopleural fistula formation when the cavity is surrounded by normal lung parenchyma. The present report describes a treatment technique of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drainage through the diaphragmatic fistula to avoid the risks of a transpulmonary approach in a case of lung abscess caused by a penetrating liver absces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计封堵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覆膜内支架。方法 根据食管胃吻合口区的特殊解剖结构和吻合口胸腔瘘的病变特点,设计蘑菇状覆膜内支架。透视下,5例吻合口巨大胸腔瘘患者置入6枚蘑菇状覆膜内支架。结果 蘑菇状覆膜内支架能有效封堵食管胃吻合口巨大胸腔瘘,解决了进食问题,改善了营养状况。结论 蘑菇状覆膜内支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明显,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口服碘水造影及CT表现;透视下,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结果:6例口服碘水造影显示对比剂均经吻合口溢入胸腔;6例螺旋CT检查,其中5例显示吻合口与胸腔相通,1例瘘口小而未显示。全部病例顺利置入内支架,既完全封堵了瘘口,又解决了进食问题。结论:根据口服碘水造影和螺旋CT征象可以诊断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明显,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纵隔瘘的价值。方法10例食管-纵隔瘘采用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拔出引流管。结果进食顺利,引流10—25d引流管完全拔出,脓腔消失。结论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人治疗食管-纵隔瘘,可有效治疗纵隔脓肿,操作技术简单、费用低、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DSA下置管引流联合医用胶封堵治疗胸腔内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食管癌或胃癌术后胸腔内吻合口瘘的患者9例,分析应用DSA下置管引流联合医用胶封堵治疗吻合口瘘的愈合情况。结果 9例患者均经口服泛影葡胺确诊,3例存在食管气管瘘,所有患者均经鼻成功置入三腔喂养管和引流管,经2~5 d引流后感染症状得到控制,2~3周后复查提示瘘口缩小、瘘道形成。引流量<10 mL/d行造影复查,瘘口<0.5 cm并有瘘道形成时,DSA下经4 F单弯导管使用医用胶与碘化油混合液0.5~2 mL封堵瘘道,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封堵。封堵术后观察1周后正常进食,拔管后痊愈出院,瘘口平均愈合时间35 d。结论 DSA下置管引流联合医用胶治疗胸腔内吻合口瘘可以提高瘘口封堵成功率,有效促进瘘口愈合,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