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基于绵马贯众中间苯三酚类成分寻找具有良好抗流感病毒活性的化合物。方法将25个绵马贯众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与12种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进行分子对接,通过评价结合能、结合模式及发生相互作用的重要氨基酸等指标进行虚拟筛选。通过神经氨酸酶抑制实验验证其中4个候选化合物体外抑制NA的活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犬肾MDCK细胞通过细胞病变(CPE)法对候选化合物M22的抗病毒活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出5个与NA有较好结合能力的候选化合物;NA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候选化合物中M22对NA抑制作用最显著;CPE实验结果表明M22对多种流感病毒毒株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绵马贯众中候选化合物M22具有较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为开发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紫萁贯众中具有良好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的化合物。方法:将紫萁贯众已分离得到的23个化合物与18种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评价结合能、结合模式及发生相互作用的氨基酸等指标进行虚拟筛选,得到候选化合物,并通过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实验验证候选化合物抑制NA的活性。结果:候选化合物异银杏双黄酮对NA抑制作用较强,IC_(50)值为(42.54±2.85)μmol·L~(-1)。结论:紫萁贯众中化合物异银杏双黄酮具有较好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作用,为紫萁贯众在抗流感病毒临床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紫萁贯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预测甘草皂苷系列化合物对神经氨酸酶(NA)、磷脂酶A2(PLA2)的体外抑制活性。方法通过甘草皂苷体外酶活性实验,得出各化合物的IC50值;基于化合物的靶蛋白活性评价信息,建立计算机模拟成分结构与靶点的关系模型,测试甘草三萜皂苷单体对神经氨酸酶(NA)、磷脂酶A2(PLA2)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化合物ST-14(glycyrrhetic acid monoglucuronide)和ST-19(licorice-saponin H2)表现出较好的神经氨酸酶结合能;化合物ST-14(glycyrrhetic acid Monoglucuronide)与化合物ST-22(uralsaponin B)也表现出较好的磷脂酶A2结合能,能量值高于进行活性评价实验的甘草皂苷。结论通过计算机模拟成分结构与靶点的关系模型,甘草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可以对神经氨酸酶及磷脂酶A2的蛋白活性点进行结合,具有潜在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虎杖抗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离和鉴定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能显著抑制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活性成分。方法:基于药理活性导向法,综合利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制备液相等色谱分离虎杖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MS和NMR等波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分子结构。结果:从虎杖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methoxystypandrone(1),大黄素(2),白藜芦醇(3),虎杖苷(4),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5),(E)-3,5,12-trihydroxystilbene-3-O-β-D-glucopy-ranoside-2’-(3″,4″,5″-trihydroxybenzoate)(6)和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7);NA测试表明化合物3,6和7显著抑制NA活性,IC50分别为129.8,44.8,21.3μmol·L-1,进一步CPE测试表明化合物6和7具有显著抗H1N1流感病毒效果(EC50分别为5.9,0.9μmol·L-1),对宿主MDCK细胞表现出非常低的细胞毒性,选择性指数分别为56和269。结论:基于药理活性导向从虎杖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能显著抗H1N1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抗流感药物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五倍子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对其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筛选试剂盒检测五倍子乙酸乙酯、乙醇、石油醚及水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抗神经氨酸酶活性较强的乙酸乙酯及乙醇部位并采集数据。结果:质量浓度为75 mg·L~(-1)时,五倍子4个提取物均显示了一定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五倍子的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活性较强,抑制率分别为69.64%,78.24%。从2个提取物中分析鉴定出18个化合物。其中五没食子酸酰基葡萄糖、鞣花酸、没食子酸显示不同程度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6.15,143.42,249.51μmol·L~(-1)。结论:该研究表明五倍子具有较强的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通过UPLC-Q-TOF-MS明确了五倍子提取物中18个主要成分,为五倍子抗病毒活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郑燕  江媛  冯展  曾铁鑫  缪雨静  张翔  黄林芳 《中草药》2021,52(15):4487-4495
目的探讨丹参对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抑制活性,为抗流感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中药资源。方法使用NA抑制实验评估了丹参根提取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初步鉴定,在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36种化合物。最后将鉴定出的8种主要化合物与NA靶标对接,并探讨了其NA抑制活性。结果丹参乙醇提取物比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更好的NA抑制活性,8个化合物都表现出较强的对接效果。其中,紫草酸[半数抑制浓度(IC_(50))=157.44 mol/L]和迷迭香酸(IC_(50)=204.74 mol/L)表现出良好的NA抑制活性,且高于奥司他韦酸(IC_(50)=361.83mol/L)。对接结果与NA抑制活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丹参具有NA抑制活性,其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116-120
目的:构建基于抗流感病毒活性的黄精的质量生物评价方法,筛选黄精潜在的抗流感病毒的活性物质。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建立10批黄精药材的指纹图谱;使用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效价试剂盒,检测黄精提取物对NA的体外抑制活性,并应用生物效价计算软件计算黄精药材的生物效价;通过SPSS软件得到指纹图谱特征峰的峰面积与生物效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筛选出与黄精药材的抗病毒活性的相关系数高的化合物。结果:建立28个共有峰的GC-MS指纹图谱;并得到黄精药材提取物对NA的抑制作用曲线,其效价范围为0.138 U/mg~0.649 U/mg,相关性结果表明,有13个化合物具有较高相关性。结论:建立了黄精的抗流感病毒的质量生物评价方法,使黄精的质量评价能够关联其功效;筛选出相关性高的化学成分,为揭示黄精抗病毒的药效物质,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板蓝根提取液抗病毒活性的体外生物评价方法。方法分别采用2种红细胞凝集检测法和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检测方法,建立板蓝根提取液抗病毒活性的生物测定方法。结果板蓝根提取液可致红细胞凝集,效价平均值为4.75,RSD为10.5%;板蓝根提取液在体外可与H1N1病毒竞争受体,拮抗H1N1的促红细胞凝集作用,实验定性观察到板蓝根提取液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具有抑制NA酶的活性,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基于红细胞凝集的抗病毒试验方法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相结合,可用于板蓝根类抗病毒中药的生物活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数据库(TCM database@Taiwan)中快速搜索H7N9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方法:采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PDB中NA与小分子抑制剂扎那米韦形成的复合物(PDB代码为4MWX)三维结构活性部位进行分析,基于传统中药配体库进行分子对接初次筛选。综合运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及Accelrys公司开发的Discovery Studio 2.5分子模拟软件包内TOPKAT模块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毒性预测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2次筛选。结果:以原配体(扎那米韦)的自由结合能为阈值,筛选出中国传统中药数据库中3个类药性良好的化学成分与NA亲和力高于上市的抗流感药物扎那米韦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并且确定了它们的中草药来源。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促进从传统中药库中提取、设计及实验合成新抗H7N9流感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绵马贯众抗病毒有效部位(GZP部位)中绵马酸ABB、绵马贯众素ABBA和绵马贯众素ABBP的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SB-C_(18)色谱柱(50 mm×2.1 mm,1.8μm),以含0.1%甲酸的甲醇(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298 nm;柱温:40℃。结果:绵马酸ABB、绵马贯众素ABBA和绵马贯众素ABBP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98%、98.03%、98.97%。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为绵马贯众及其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及反相ODS柱色谱等方法从山茱萸干燥果实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综合利用1H-NMR,13C-NMR, DEPT, HSQC, HMBC, HR-ESI-MS等手段鉴定其为1-O-(6′-O-p-hydroxybenzoyl-β-D-glucopyranosyl)-p-phenylpropanol,命名为山茱萸苯丙素苷A (1,cornuphenylpropanoid A)。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探讨银杏酮酯(Ginkgo biloba extract 50,EGb50)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后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研究以SH-SY5Y细胞建立H/R损伤模型,给予EGb50,流式细胞仪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并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蛋白即视神经萎缩相关蛋白1(optic atrophy1,Opa1)和类动力蛋白1(dynamin-like protein 1,Drp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H/R损伤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Opa1表达水平降低,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表达水平升高;EGb50干预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降低,Opa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Drp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研究提示,EGb50对H/R损伤的SH-SY5Y细胞线粒体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减轻细胞能量代谢紊乱,改善线粒体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的融合、分裂有关,从而为EGb50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痢疾等热毒所致疾病。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近年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对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研究通过检索近5年文献,对金银花、山银花、忍冬藤、连翘、黄连、栀子、穿心莲、蒲公英、玄参、白头翁、仙鹤草等11味中药的抗炎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清热解毒药主要是通过NF-κB,MAPK,JAK-STAT 3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作用环节相似。并且,针对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今后清热解毒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荒漠肉苁蓉为著名补益类中药肉苁蓉的2种基原植物之一,为寄生植物。一般在其出土前挖取带鳞片的肉质茎作为药用,而出土、开花后的木质化茎和花一般被丢弃。为了探讨这些非传统药用部位的药用价值,该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IT-TOF-MS)对荒漠肉苁蓉花及木质化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样品粉末经50%甲醇-水超声提取后,采用Capcell core ADME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系统梯度洗脱;正/负离子自动多级质谱模式采集高分辨质谱数据;利用对照品推导主要化学类型的质谱裂解规律并指认部分信号,结合对比文献数据以及解析高分辨质谱数据,共对发现的62个信号中的39个进行了结构注释,主要成分包括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苷类、木质素苷类、糖类等。荒漠肉苁蓉花及木质化茎与肉质茎的化学成分轮廓差异较大,不能等同使用,但其含有较为丰富的木质素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该文评价《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施效果情况,采用问卷星电子调查问卷方法,开展基于临床医生的指南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于2018年4月28日-7月9日完成适用性评价问卷502份和应用性评价问卷538份。问卷所调研的对象包括来自全国范围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使用过该《指南》的临床一线医生,对回收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适用性评价表明,按照职称分类,中级职称使用率(26. 77%)最高,初级(23. 98%)和副高级(19. 33%)职称人员较低;质量水平评价,适用范围合理性(98. 61%)及术语准确性(98. 81%)评分较高,辨证分类合理性(96. 05%)最低;适用性评价认为《指南》安全性好(98. 42%)和内容合理(98. 03%)的比例高;疗效显著(99. 6%),可减少西药抗生素的使用(93. 89%),适用比例(96. 44%)高。应用性评价中,使用科室中肺病科使用度(44. 24%)最高;《指南》合理性除辨证(92. 75%)外,治则、预防调摄均在97%以上;推荐方案评价较好以上的比例,疗效97. 4%,安全性97. 59%,经济性93. 87%。该研究表明《指南》质量水平较好,临床使用度高,实施效果较好,可作为中医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规范性诊疗方案使用;但存在部分不适用内容,需进一步完善;《指南》应加强辨证分类、预防调摄内容的修订。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研究由于自身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在制作临床实践指南时往往面临"证据不足"或"质量极低"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中医药临床决策应该主要依靠专家共识来达成。而一个逻辑清晰、详细准确的专家共识报告规范清单将为我国临床专家共识制订者提供好的参考工具,对于促进共识的制作质量以及共识结果的推广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前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归纳分析国际上权威的专家共识报告要点,结合中医药领域临床专家共识的制订流程和技术要素,以及中医药临床专家及方法学家的论证,制订出了适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临床专家共识报告规范条目清单。该文介绍了整个条目清单,并对其中关键条目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为将来临床专家共识报告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对于中医药标准化文件的出台促进了中医药行业标准的制订,其中就包括临床实践指南和临床专家共识。但是,目前中医药领域时常面临的"证据不足"或"质量极低"的研究现状,指南的制作面临困难,且这种缺少高质量临床证据的阶段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临床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制订规范的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的文件,而临床专家共识正适合在临床证据缺乏或质量不高时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然而不同于临床实践指南,国内对临床专家共识的认识尚不足。该文通过对临床专家共识的起源和现状、其与临床实践指南的区别、以及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制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指导共识文件的规范制订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不规范地使用不但会减弱药物疗效,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循证医学要求在现有最佳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经验,患者需求,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意见。考虑到目前中医药研究往往面临"证据不足"或"质量极低"的情况,通过制订临床专家共识,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临床实践指南的空缺,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共识所依赖的专家意见易受各种主观偏倚干扰,一个可靠科学的共识制订流程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偏倚对共识结果的影响。该文通过借鉴一些国际共识制订机构/学会的制订流程,结合中医药特色及现状,拟出一套适合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制订的规范流程,以期为共识制订者提供依据和参考,继而为临床中成药的规范应用带来循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调查我国临床医生对《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脓毒症》的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和进一步推广。应用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评价调查问卷均采用记名问卷方法,向我国使用过该《指南》的临床医师各投放500份;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各回收211份。该调查得出结论:在现有推荐方案评价较好的基础上,针对整体内容、整体结构上再做调整;对推荐方案的方剂选择、临床证据进行更新;对《指南》应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同时为了更好更明确地推广,应加强医患教育,提高指南质量,增大宣传力度,为《指南》的实施推广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