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损害及其错误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躁狂发作患者54例,抑郁障碍患者54例,健康对照者52名。采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vi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on,MASC-C)评估被试ToM能力,计算被试在MASC-C任务中正确得分及三种错误ToM得分(包括“ToM-过度”、“ToM-不足”及“没有-ToM”)。躁狂发作组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定躁狂症状,抑郁障碍组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估抑郁症状。结果 躁狂发作组和抑郁障碍组MASC-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25.0(23.0,28.0)、29.5(25.0,32.0) vs. 31.5(29.3,33.0),均P<0.01]。躁狂发作组“ToM-过度”得分高于其他两组[9.5(8.0,1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治疗前后催乳素(PRL)、雌二醇(E2)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 联。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住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符合ICD-10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57例(男 36 例,女21 例),其中双相躁狂39 例,双相抑郁18 例。入组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6 周,采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估抑郁症状,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躁狂症状。 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周围血中E2、PRL水平。结果 与基线相比,治疗后双相障碍患 者PRL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2浓度未见明显升高(P>0.05)。双相躁狂组PRL水平降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抑郁组PRL、E2浓度变化均不明显(P>0.05)。双相躁狂组治疗前 BRM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治疗后HAMD-24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躁狂组治疗前 PRL水平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1),躁狂组治疗前后PRL变化值及E2变化值与BRMS减分 值呈正相关(r=0.39,P<0.01;r=0.33, P=0.03)。结论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后PRL均下降,躁狂 发作患者的症状、疗效与PRL水平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住院躁狂和抑郁症的症状分布和频度。方法 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关于躁狂和抑郁症的症状标准所列的症状和躁狂量表(BRMS)、抑郁量表(HAMD)作为调查工具,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76例住院患作症状调查。结果 94例躁狂发作中其症状分布和频度为语言明显增多78例次(83.0%),睡眠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59例次(62.8%),自我感觉良好55例次(58.5%),自我评价过高48例次(51.1%),活动增多41例次(43.6%),联想增快39例次(41.5%)。BRMS评定11项症状包括情绪高涨和性欲增加占52.9%,其中有10项超过84.5%。182例抑郁发作中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126例次(69.2%),失眠(含早醒)113例次(62.1%),精力明显减退和持久疲乏感97例次(53.3%),自我评价过低88例次(48.4%),想死的念头85例次(46.7%),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78例次(42.9%)。HAMD测定24项症状中有15项症状出现率超过50.0%。结论 躁狂发作以言语明显增多,睡眠需要减少,自我感觉良好和自我评价过高最多见(>50.0%)。抑郁发作中以丧失兴趣,失眠(含早醒),精力明显减退,自我评价低最多见(>58.0%),与BRMS量表和HAMD量表症状排列及出现率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喹硫平治疗心境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DSM—Ⅳ将双相障碍又分为若干个亚型,这在诊断上是一个重要变更,突出表现在分出了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基本区别是前者一般以躁狂发作严重;后者以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较轻,且家族史中阳性率高,发作次数多,对治疗反应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双相Ⅰ型发病率为0.5%~2.4%,双相Ⅱ型发病率为0.2%-5.0%。双相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同病率(焦虑障碍,酒依赖,药物依赖)与较高死亡率(特别是在抑郁相或者混合状态)特点。目前有关躁狂症状的治疗已有很大进展;而抑郁症状则被认为治疗困难,传统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疗效均不佳。美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喹硫平除对躁狂症状(单药或喹硫平+锂盐/双丙戊酸钠)或精神分裂症疗效明确外,还能控制抑郁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喹硫平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单药既可用于治疗双相躁狂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5.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或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影响患者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1)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为甲组34例和乙组36例两组进行为期6周治疗。甲组为单一中至大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乙组为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中至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的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副反应;(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影响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1)在治疗第6周末,甲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8.2%,有效率94.1%(33/34);乙组的临床治愈率63.9%,有效率100%(36/36),乙组在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上均显著性优于甲组(P〈0.05);(2)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的近期疗效好,影响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起病年龄、病前社会功能、病程特点及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与心境的协调性,以急性起病、病前社会功能良好、间歇性病程及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与患者心境相协调者的近期疗效为佳。结论(1)心境稳定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副反应相对少;(2)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的近期疗效好,患者的近期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人红细胞钙比值测定江苏省徐州市精神病防治院(221004)魏贤玉马世民张长岑李桂民王曙光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主要依据临床现象学,缺乏生物学标志[1],近年来许多学者用钙慢通道阻滞剂治疗躁狂症取得满意疗效[2],Carmen等认为躁狂发作与血钙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分布和频度。方法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所列的症状和躁狂量表(BRMS)、抑郁量表(HAMD)作为调查工具,对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作症状调查。结果149例躁狂发作者中其症状分布和频度为语量增多144例次(96.6%),睡眠需要减少118例次(79.2%),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不感疲乏)95例次(63.8%),活动增多93例次(62.4%),自我评价过高86例次(57.7%),联想加快81例次(54.4%)。BRMS评定11项症状中有9项症状超过86.5%。292例抑郁发作者中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者212例次(72.6%),失眠和早醒178例次(61.0%),精力减退或疲乏感147例次(50.3%),自我评价降低148例次(50.7%),食欲降低22例次(41.8%)。HAMD抑郁量表测定24项症状中有15项出现率超过50.0%。结论躁狂发作者以语量增多、睡眠需要减少,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不感疲乏)和自我评价过高最多见(〉57.0%),与BRMS量表相类似。抑郁发作者以兴趣丧失,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失眠和早醒,精力减退或疲乏感最多见(〉50.0%)。与HAMD量表症状相类似。  相似文献   

8.
丙戊酸镁在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评价丙戊酸镁治疗躁狂发作的闻效及副反应,将156例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的住两 随机分配到丙戊酸镁组(104例)和碳酸锂组(52例),治疗6周。使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及有关检查评定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疗后第6周BRMS各因子分及总分减分率均显著低于疗前(P〈0.001),说明丙戊酸镁能有效减轻躁狂症状,疗效与碳酸锂相近。丙戊  相似文献   

9.
精神病病人的自知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病人自知力表现的异同,应用自知力评估量表比较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住院病人6周治疗前后自知力的变化。结果:(1)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评分显著高于躁狂抑郁症组,主要表现在对症状缺乏认识,抑郁发作病人的自知力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症状的归因解释方面;(2)经过6周治疗,两组病人的自知力均有恢复,尤其是躁狂发作病人;(3)临床医师对自知力的判断与自知力评估量表结果的相符率为75%~89%。提示不同精神疾病的病人其自知力缺损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镁与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丙戊酸镁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副反应,将156例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的住院病人随机分配到丙戊酸镁组(104例)和碳酸锂组(52例),治疗6周。使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疗后第6周BRMS各因子分及总分减分率均显著低于疗前(P<0.0001),说明丙戊酸镁能有效减轻躁狂症状,疗效与碳酸锂相近。丙戊酸镁的副反应主要是恶心或呕吐、心动过速、震颤、口干、头晕等与碳酸锂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病人耐受性较好。提示丙戊酸镁可作为治疗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的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β)与C-反应蛋白(CRP)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躁狂发作患者20例(躁狂发作组),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的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进行评定。结果:躁狂发作组血清IL-1β(8.90±5.63)pg/L和CRP(6.28±5.48)m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β(3.31±3.27)pg/L和CRP(2.50±1.44)mg/L水平。相关分析发现,躁狂发作组血清IL-1β水平与患者目前年龄有显著的正相关(r=0.375,P〈0.05)。结论:血清IL-1β和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躁狂发作的免疫学标志之一;躁狂发作者细胞因子IL-1β和CRP表达异常可能与躁狂发作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混合特征诊断标准提出异议,并试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目前,DSM-5中双相障碍的混合特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作为伴随特征的诊断标准,给临床带来一定的困扰。DSM-5虽然摒弃了过去抑郁和躁狂同时存在、同时符合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严格诊断思路的标准设置,而改为存在3个或以上相反症状的诊断标准。但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症状或症状群同时存在所导致的状态或特征的诊断困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伴混合特征时,躁狂背景下的抑郁症状已经不典型,抑郁背景下的躁狂症状有时也失去典型躁狂的本色。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混合特征的精神病理学特点,结合临床以及部分研究观点进行分析,提出某些可能有建设性意义的设想,以期为混合特征的临床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中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奥卡西平组(24例)和碳酸锂组(24例),共治疗4周。使用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BRMS总分减分率显著低于疗前(P〈0.01),说明奥卡西平治疗躁狂发作有效,且疗效与碳酸锂相近,但不良反应较碳酸锂持续时间短,病人易耐受。结论奥卡西平可作为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对《躁狂性木僵(附二例报告)》一文的意见杨怀亮《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4:253刊载了《躁狂性木僵(附二例报告)》一文(以下简称躁文),笔者认为将该二病例诊断为躁狂性木僵不妥,缺乏依据。何谓“躁狂性木僵”?从字义上看,躁狂性木僵是情感性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躁狂与早发躁狂、晚发躁狂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卒中后躁狂与早发躁狂、晚发躁狂的临床异同,进行以下研究。1-对象和方法:(1)卒中组:25例。为1986年3月至1998年3月在本院首次住院的卒中后躁狂患者。年龄46~76岁,平均(55±12)岁;卒中年龄46~74岁,平均(54±12)岁;至躁狂症状出现间隔80天至6年,中位数为7个月。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中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及躁狂发作诊断标准,卒中经CT或MRI证实,意识清晰,处于恢复期无明显失语,既往无精神疾病史。(2)早发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拉莫三嗪维持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方法将73例维持期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拉莫三嗪系统治疗,对照组用碳酸锂系统治疗,共治疗12周,并在入组时和治疗后第4、12、24周末评定蹂狂量表(BRM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分别评估躁狂症状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情况,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4周末及第12周末,研究组BRMS和SD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治疗第4周末、第12周末及第24周末,研究组的BRMS和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莫三嗪对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维持期治疗有显著疗效,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2018 年6 月—2019 年2 月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或者住 院治疗的164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进行评定,MOAS评分≥5分为攻击组,MOAS<5分 为非攻击组。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受试者的执行功能,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 评估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攻击组患者BRMS总分[(25.78±4.32)分]高于非攻击组 [(24.69±4.29)分](P<0.05),攻击组WCST正确数[(42.52±7.23)分]、分类数[(7.61±3.48)分]低于非攻 击组[(44.29±9.14)、(8.06±2.12)分];错误数[(43.03±8.43)分]、持续错误数[(29.08±5.55)分]、非持 续错误数[(26.84±5.78)分]均高于非攻击组[(41.32±8.18)、(28.58±7.22)、(25.03±5.80)分],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MOAS 评分与WCST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 数呈正相关(P< 0.05),与分类数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攻击行为与执行 功能存在相关性,执行功能受损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的检验BDNF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的关系,并讨论双相障碍家族史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了228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3名健康对照者的BDNF血清浓度,采用杨氏躁狂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估患者的躁狂或抑郁症状,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定义为躁狂发作,共计85例;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抑郁发作,共计14例;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并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缓解期,共计129例。结果患者组平均(标准差)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18.75(8.98)ng/d比23.72(5.60).g/ml,t=6.09,P〈0.001】,且各个亚组(躁狂组、抑郁组和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躁狂发作期与缓解期之间的BDNF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控制各个因素后,发现仅有杨氏躁狂量表评分与BDNF血清浓度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17,P=0.01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与躁狂症状存在正相关,与是否存在家族史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碳酸锂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与碳酸锂组。治疗6周。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大体评定量表(G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估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与碳酸锂疗效相当(P〉0.05),各有其不良反应。治疗前后TESS量表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疗效和不良反应与碳酸锂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家属对 BD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调 查 2015 年 3 月至 2018 年 9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 80 例非急性期 BD 患 者以及与患者密切接触的 80 名家属(照料者 / 监护人)。采用 BD 前驱症状回顾性量表(BPSS-R)对研究对 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比较患者、家属对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结果 80 例患者中,BD-Ⅰ型占 73.8% (59/80),BD-Ⅱ型占 26.2%(21/80);女性占 35.0%(28/80);首次发作症状为抑郁的患者占 38.8%(31/80),前 驱期发作病程为(7.1±3.4)个月;首次发作症状为轻躁狂 / 躁狂的患者占 61.2%(49/80),前驱期发作病程 为(6.1±3.6)个月。当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时,家属对社会孤立、学业和职业功能不良、焦虑 / 紧张、注 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或奇怪的想法的识别率高于患者,评估学校 / 工作问题的严重程度高于患者,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首次发作为轻躁狂/躁狂发作时,家属对社会孤立、焦虑/紧张、运动迟缓、 失眠、体重或食欲下降、事物的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的识别率高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 论首次发作是抑郁还是轻躁狂 / 躁狂发作,患者对抑郁心境的识别率高于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BD 患者和家属对于 BD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存在差异,家属对除抑郁心境外的其他多个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高于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