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挖掘探索针刺疗法潜在优势治疗病症,以现有针刺机制研究海量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刺神经-内分泌-免疫(NEI)调节网络网络,挖掘分析NEI网络响应子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构建"针刺—NEI网络及关键响应子—疾病"数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结合针刺作用输入参数,构建"疾病发病机制—针刺NEI调控网络及关键响应子—针刺作用参数"三者的数学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方法,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为针灸大数据及精准医疗提供研究思路,促进针灸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2.
针灸作用有别于西药"点-点""点-系统"的靶向作用,网络调节是针刺作用的最基本模式。外泌体(exo-some)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细胞间通讯的重要载体,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外泌体释放且与针效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以exosome为切入点,以针刺足三里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研究平台,利用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针刺血清exosome内含全蛋白成分,构建针刺蛋白网络图谱。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针刺大鼠血清exosome内含代谢物,构建针刺代谢网络图谱。整合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实验数据,结合当前针刺机制研究文献证据,利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绘制针刺网络调节图谱,应用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网络关键响应子,通过缺失/捕获技术调控exosome或关键响应子的表达,观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可初步揭示针刺网络调节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高针刺疗效的新方法,探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针刺治疗抑郁症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相比起效快速,以控制焦虑情绪和躯体胃肠不适感为特点。针刺治疗各种痛症取得稳定疗效的时间在1周左右,这与针刺抗抑郁快速起效的时间相同。针刺镇痛的主要通路是内阿片肽系统。阿片肽能够使患者产生愉悦感,减轻焦虑情绪和躯体胃肠不适感,目前的研究认为阿片肽具有抗抑郁作用。据此认为,针刺抗抑郁快速起效是通过针刺镇痛的主要通路———内阿片肽系统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搜集、整理针刺神门治疗疾病的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统计分析法对神门的常用配伍及其针刺病谱进行分析,以期为针灸临床选用神门穴治疗疾病提供参考。结果发现,针刺神门主要运用于以神经系统为主的39种病症,其中神门最常用于失眠、抑郁焦虑、痴呆等病症,神门较少单独使用,较多与百会、三阴交、内关、四神聪和太冲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效应/信号调节网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杨  郭义 《针刺研究》2013,38(4):330-333
针灸通过复杂的网络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穴位作为感受器和放大器在针刺网络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穴位”作为切入点,以穴位下的神经结构、肥大细胞、钙离子、相关神经化学物质(P物质、组织胺与5-羟色胺、ATP、内源性阿片肽)作为针刺信号传递的关键节点,探究针刺网络调节过程中各节点间的关系,试图从整体上阐释针刺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针刺手法是决定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针刺手法仿真采集系统获取的专家针刺手法数据为基础,根据针刺手法的特点,研究以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为核心的聚类算法,设计和实现针刺手法参数的聚类分析软件,从而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的探索研究,并探讨针刺手法的内部规律,希望藉此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刺手法是决定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针刺手法仿真采集系统获取的专家针刺手法数据为基础,根据针刺手法的特点,研究以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为核心的聚类算法,设计和实现针刺手法参数的聚类分析软件,从而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的探索研究,并探讨针刺手法的内部规律,希望藉此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莫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虚弱性疲劳为主要表现慢性复杂性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不明,且缺乏有效的诊疗手段。针刺治疗CFS有效,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作用机理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针刺的作用靶点可能是多向性的,因此找出针刺的调控网络,并在网络中找到关键作用因子将为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提供有力依据。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高通量的研究手段,能够从整体、网络水平上全面而动态地反映疾病的分子水平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差异蛋白表达有效地阐释针刺作用机制。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手段,不仅可以全面揭示CFS的在蛋白水平的变化趋势,找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还能从网络水平探讨针刺对于CFS的调控机制,找出针刺的主要作用途径。该文旨在探讨蛋白质组学在针刺治疗CFS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CFS的诊疗以及针刺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查阅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处方的条文,构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法从单穴/多穴处方、特定穴、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症状/疾病、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急性病/慢性病、局部表现/全身表现8个方面分析《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特点。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146则,其中单穴处方76则,多穴处方70则。单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为多见,其中五输穴中以输穴使用较多;远部选穴是单穴处方的首选。多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互配,以五输穴配五输穴最为多见;远部选穴是多穴处方的首选;配穴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4个系统,61种病症;多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3个系统,47种病症。单穴、多穴处方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单穴治疗病症时多症状、少疾病、多急性病、多局部表现;多穴处方治疗病症时多疾病、少症状、多慢性病、多全身表现。结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选穴多以远部选穴为主,并且大多为单穴处方。在多穴上以五输穴相配较多,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局部症状,多穴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留针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正邪的盛衰、针刺手法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等原因而灵活应用。目前,临床上针刺治疗脑瘫的最佳留针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影响了临床的规范和可操性。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是得气后而不留针,即"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目前,临床所有疾病是否都留针的必然性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脑瘫患儿群体的特殊性,在接受治疗时患儿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留针具有一定危险性。穴位的选择、手法的轻重以及留针时间要根据脑瘫患儿接受针刺治疗的程度和临床症状的改变而随之动态调整。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依据针刺的时效关系和时间节点,设计出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案,探索针刺治疗脑瘫的最适宜留针时间,以此来提高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规范针刺治疗脑瘫技术。  相似文献   

13.
许建军 《四川中医》2008,26(9):117-119
探讨针刺阳陵采穴临床应用.取穴: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患者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凹陷中取之.主治范围:胆腑病症、筋病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病症.临床应用:治疗胁肋痛、肩痛、痿证、痉证.结论:阳陵采为针灸临床之要穴,对治疗胁肋痛、肩痛,瘘证、痉证等疾病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症状中出现手麻不可忽视,它可能是多种内科疾病的先兆。而在疾病的发展、治疗中,手麻作为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在恢复上却经常不尽如人意。目前针对针灸治疗"手麻"症状的文献报道数量稀少,因此为探索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佐证是非常有科学意义的。方法观察临床所接触的2例以手麻为主诉的案例的诊疗过程,记录各治疗阶段疗效。结果辨证选穴配合局部针刺八邪穴治疗手麻症状疗效显著。结论针刺八邪穴对症治疗手麻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临床调查的针灸门诊适宜病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B  Du YH  Xiong J  Xu YL  Li Y  Wang X  Li ZH  Liu JL  Zhang YY 《中国针灸》2011,31(8):733-737
目的:调查中国现阶段针灸门诊治疗病种现状,为针灸适宜病症的确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整群多级随机抽样对2008年全国31个省具有代表性的医院针灸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帕累托法则和EpiMap软件进行病症分类和分布分析.结果:获得36家医院针灸门诊首诊患者31858例,涉及病症种类368种16个疾病系统,其中最常见病症57种,常见病症60种,少见病症251种.结论:依据本次调查显示现阶段针灸门诊适宜病症368种,各行政区病症种类数量分布不均衡,针灸优势病症系统聚集度高,应加大推广普及针灸适宜病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常引起心、脑和肾等脏器并发症,是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常用的药物治疗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法。针刺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有降压效果。随着针刺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中的应用,其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从神经机制、内分泌机制、免疫机制、氧化应激机制等4个方面作为研究点,总结近5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后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机制源于血管系统损害引起低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等一系列病理过程。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中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都显示了针灸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神经递质通路等方面的调节作用。因此,现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角度探讨针刺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揭示针灸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针刺深度为视角,探讨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讨论了针刺深度分歧的可能原因;其次,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探讨深刺与浅刺疗效的优劣,并指出浅刺在针灸推广上的重要价值;再次,基于安慰针刺对照的研究使得针刺的疗效备受争议,建立适合针灸发展的现代科研方法体系至关重要;最后,针灸的"寸"不宜标准化为毫米,针灸标准化应着眼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从针刺深度里折射出目前针灸学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针灸学的发展,也关系着针灸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在针刺手法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可运用于针灸教学中提高学生掌握针刺手法的系统与方法.方法:应用"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采集授课教师的针刺手法,以波形、视频、量化数据等方式显示,根据这些数据,学生(15名)在针刺手法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自己的针刺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应用系统的评分功能,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结果:训练后,学生针刺手法操作的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均P<0.01),学生学习成绩亦有显著提高(P<0.001).结论:"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有利于学生模拟、学习专家针刺手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的证据级别,优化针刺治疗方案,建议:①采用2004年第2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偏头痛亚型、衍生型分类标准,并分析亚型、衍生型及病情、病程、伴随病症、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明确针灸适应病症;②选穴配伍应重点解决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头部穴位点取穴和非穴位点取穴的疗效对比问题;③针刺手法研究应注重重要穴位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针刺刺激量、针刺时间与疗效的关系;④明确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针、针刀、三棱针适应症及操作规范;⑤设立阳性及阴性治疗方法对照,优先选择多因素设计;⑥注重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研究;⑦开展针药结合优选方案研究;⑧疗效评定应对控制头痛发作、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头痛面积及头痛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