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文章以“双毒学说”为切入点,阐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双毒学说”的核心病因应归结于毒,根据不同发病特点,可分为“外感邪毒”和“内生伏毒”。文章阐述了“双毒学说”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现实意义,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痛风学说古今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因方面分析朱丹溪痛风学说中所描述的"痛风"与今之痛风性关节炎的同一性.以期充实朱丹溪痛风学说的研究、发展,丰富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基于"伏气温病"辨治带状疱疹经验。刘教授用伏气温病学说阐述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认为带状疱疹属于伏气温病范畴,多由肾虚感受寒邪或寒邪夹他邪,伏于少阴,久伏化温,蕴结不解,化为火(热)毒,灼伤肌肤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伏,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辨治,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治以透邪为主,治法关键在于透热解毒。文中并列举验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痛风的病因及证候特点,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损伤脾肾,阳气亏损,寒湿内盛,而成虚实夹杂之证。认为临床治疗以分期辨证为好,即痛风的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间歇期健脾利湿,慢性关节炎期益脾肾活血,痛风性肾病期补养为主,并指出用药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6.
痛风性关节炎与热毒、浊邪、脾肾亏虚密切相关,从热、浊、虚解释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以清热、泄浊、健脾益肾为治疗原则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疾病,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进一步探讨其客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湿热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前提条件,湿热痹阻关节是本病的病机。伏痰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饮食、外邪、瘀血、体虚均可触动伏痰,痰动闭阻经络关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分期论治是主要治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健脾、益肾、祛湿、化痰,且针药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脾肾亏虚,内生痰浊湿毒"理论出发,结合痛风关节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探讨"脾肾亏虚,内生痰浊湿毒"理论与痛风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进而讨论其在痛风关节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关节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痹证""痉湿暍病"等范畴。主要论述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痛风性、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阐述痛风性关节炎的西医发生机制,介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并举病案佐证。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鼻鼽"辨证范围。中医伏毒理论隶属伏邪范畴,伏毒的病因病机和致病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有其相似性,且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因为风、湿、热等毒邪内伏人体,若机体禀赋不足,每因易感新邪而引动体内"伏毒",使伏毒外发累及四肢百骸而发病。本文以伏毒理论为出发点,从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和治则治法3个方面阐述伏毒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彭梓  黄田  程宏斌 《河北中医》2023,(2):310-312+317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较易误诊或延治,且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入手,探讨伏邪与Sweet综合征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的关联性,认为正气不足、邪伏少阴为伏邪发病之基,“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滋肾透邪为治疗大法,以“三黄增免汤”为主方加减,为中医药防治Sweet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梅曼  何匀曦  马玉草  吕柳 《天津中医药》2023,40(12):1524-1529
“毒”邪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其奠定了“毒”邪致病的理论基础。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风湿病,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相关古籍中的“毒”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念,从“双毒学说”角度阐述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双毒学说”包含外感邪毒及内生伏毒,外感邪毒指从外向内进入机体导致疾病的毒邪,包括六淫邪毒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内生伏毒指从内产生或伏于体内而后发病的毒邪。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相互滋生,互为因果,互助为虐,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希冀从“双毒学说”角度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是痛风的最基本类型,一般多起病急骤,有时呈暴发性,疼痛呈刀割、咬噬样。尿酸钠(monosodium urate,MSU)微晶体在关节内及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是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冷文飞用中药敷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属于中医"痹证"之热痹、湿痹范畴。痛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诸病源候论》言:"历节风之状……此由饮酒后腠理开,汗出当风之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也"。潘婷等~([1])提出痛风病的病因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为标,浊毒贯穿其中。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时令变换、环境湿冷、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易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预后差的特点。目前认为慢性肝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虚、湿(浊、痰)、瘀、热、毒"。而正虚是慢性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病理产物的存在又耗伤人体的正气,加重正虚,加速慢性肝炎的进展。通过伏毒学说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肝炎病机,正虚是伏毒产生的始因,湿(浊、痰)、瘀、热、毒皆属于伏毒的范畴。从伏毒学说渊源、慢性肝炎危险因素与伏毒致病的关系、慢性肝炎病机与伏毒的关系以及从伏毒学说探析慢性肝炎的治疗思路等方面阐述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多为正虚邪实,急性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疗应扶正祛邪。病机为湿、热、痰、瘀等邪气相互交结,日久痹阻经络,浸淫筋骨,气血运行不畅。自拟蚕砂虎杖汤治疗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谢兴文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许多骨科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多采用分期治疗,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期治疗和痛风治未病3个方面就其学术思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追溯伏毒学说的起源、研究进展,认为伏毒学说与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在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上有较强的相似性,如内外邪气可与内毒、外毒相联系;病机为正气亏虚,毒邪内伏,遇邪触发;证候特点表现为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在此理论基础上,对CTD-ILD提出扶正益气托毒、化痰通络解毒的治法,并结合示意图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痛风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同时注重饮食调护的综合防治手段。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分析,病因上提出了"湿、热、寒、痰、瘀、虚"六端;病机上提出"湿邪郁聚为毒";病证上认为"虚少实多,正虚邪实";治疗上采用内外合治,总以渗、泄、疏、和为要。结果:治疗后有效率达98.75%,中药外敷疼痛的缓解和控制一般在1h左右。结论:认为活血通络之外敷药能有效缓解和控制疼痛;渗利泄浊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认为此法为降低血尿酸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毒邪"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仓良 《中医杂志》2007,48(12):1141-114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症"或"风湿病"的范畴。现从"毒邪"角度对RA病因病机和治疗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益  许淑怡 《国医论坛》2007,22(5):14-14
朱丹溪对痛风颇有研究,在他的多本著作中均详细论述了痛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并由此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朱丹溪痛风学说,对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