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颗粒骨植骨在椎弓根钉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能贯穿脊柱三柱,固定坚强,在脊柱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但有时由于技术失误,椎弓根螺钉握持力不够或术后承载负荷过大,致使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或断裂,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需进行翻修手术。如何提高椎弓根钉内固定翻修术的疗效,已引起脊柱外科工作者的重视。我院自2003年8月-2005年3月采用颗粒骨植骨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失败翻修术7例,取得较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7例,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三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植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翻修原因及方法.方法自1998年10年至2006年1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1 108例,术后翻修16例(占1.44%),翻修原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神经根并出现下肢症状10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5例,断裂1例.翻修方法:原螺钉重新植入、选用直径更粗或更长的螺钉、椎弓根内自体骨植骨强化、增加内固定植入部件等4种.结果 16例翻修术后未再出现松动或断裂,植骨获得融合,其中神经根损伤出现下肢症状的10例经翻修术后下肢症状无加重,神经损伤1例无恢复,1例基本恢复,8例完全恢复.结论操作者对脊柱解剖及病理改变把握不够、螺钉选择(包括螺钉直径与长度)不当、操作失误(定位不准,反复穿刺)、内固定使用不规范(包括未严格按照螺钉植入程序、未使用横连接装置)、植骨方法选择不当及植骨床制作不良,是导致下腰椎椎弓根螺钉失败而翻修的常见原因.根据不同的失败原因,采取相应的翻修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翻修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翻修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8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患785例。其中17例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连接头松动脱落而需行翻修手术(占2.2%)。男8例,女9例;年龄14~67/岁,平均52.8岁。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原因包括: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TSRH矫形术后尾端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腰椎滑脱术后尾侧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S;teffee1例、RF2例、DRFS2例、TSRH 1例);4例腰椎不稳CD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腰椎滑脱术中尾侧螺钉位置不满意(SRS及GSS各1例);1例Steffee和1例TSRH术后螺钉位置欠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1例腰椎滑脱RF术后钉杆连接松动脱落;1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术后尾侧螺钉拔出。断钉或松动脱落距初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2.5年。翻修方法包括:取出断钉,重新植入增加直径或长度的螺钉7例;更换融合节段2例;仅取出断钉4例;更换椎板钩1例;重新连接固定1例;未处理2例。结果:所有翻修手术后患者经22~66个月随访,X线显示植骨融合牢固。无术后感染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腰痛或神经根刺激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患者恢复工作;仅有1例术后腰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根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及患者临床征象采取合适的翻修手术,可挽救失败的内固定,重新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警  黄晓峰 《颈腰痛杂志》2003,24(6):355-357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的失误与并发症,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方法 113例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中有25例(26个椎体)疗效不佳,其中定位错误1例,螺钉位置不当3例,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20例,外院术后转入深部感染1例。结果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中发生问题的原因有:①定位错误。②螺钉位置不当。③螺钉的断裂与松动。④术后康复时间不足。⑤深部感染。结论 术前术中准确定位,熟悉螺钉进钉方法,透视下确定螺钉位置,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选择设计合理的椎弓根螺钉,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最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症翻修手术(附21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翻修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6年10月21例腰椎滑脱症翻修手术病例,针对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别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前路游离腓骨移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进行再次手术,比较术后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以及植骨融合率。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翻修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4~48个月,平均32.6个月,总体优良率为90.48%,所有翻修手术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植骨融合最短时间为3.8个月,最长时间为6.4个月,滑脱椎体再次复位后矫正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结论腰椎滑脱症初次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忽视植骨融合的质与量以及手术操作不当有关,只要翻修手术方式得当、术中仔细操作、合理应用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材料,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并发症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AF系统进行胸腰椎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手术时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本组37例病人,按骨折部位:T10-12:11例,L25例,L3-4 2例手术时机:伤后1天到10天,平均3.5天。结果 术中定位错误2例,明显复位不良3例,断钉1例,术后根性痛7例,松动1例。结论 椎弓根植入技术欠佳、复位原理错误、过度牵张、不作后路植骨融合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术前术中定位(拍片或电透)、暴露硬脊膜囊对复位效果直接监测、正确植入椎弓根螺钉和正确安装AF系统、有选择地后路植骨融合是减少AF系统常见并发症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强  杨安礼 《颈腰痛杂志》2006,27(2):113-115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统计265例采用脊柱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和术后失败的病例,分析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265例患者中,术中失败9例,占3.4%,其中椎弓根爆裂3例,硬脊膜撕裂6例;术后失败28例,占10.6%,其中脑脊液漏5例,切口血肿2例,深部感染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根刺激症6例,内固定失败5例,植骨不融合4例,术前诊断失误4例。结论脊柱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及合并症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问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及合并症的患者78例,比较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植骨融合率以及复位丢失率。结果术后28例Ⅰ度滑脱及37例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获得解剖复位.9例Ⅱ度滑脱及4例Ⅲ度腰椎滑脱患者矫正至Ⅰ度滑脱。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89.72%,42例椎体间植骨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36例后外侧植骨者有12例复位丢失,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对小于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Ⅱ度以上峡部裂性单纯腰椎滑脱者以及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