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我院重症医学科280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穿刺成功213例(76.1%),二次成功42例(15.0%),总穿刺成功率(91.1%),留管3~48d,平均(13.8±7.6)d;失败10例(3.6%)。穿刺置管引起并发症15例(5.4%),其中误入颈内静脉6例,气胸4例,误穿锁骨下动脉3例,穿刺点血肿2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管时间长、便于护理,但必须熟悉解剖结构、严格无菌操作并掌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危重症患者较为安全的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对11例患者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置管时间〉20d,无1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合理保护静脉,为需要大量静脉输液而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及重危患者的抢救开辟了一条简便安全的途径,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顺利完成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祥 《西部医学》2007,19(3):377-378
目的了解锁骨下静脉置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 ICC)的特点,为其在重症监护病房(1CU)内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需静脉置管患者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和B组(PICC),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及液体流速。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锁骨下静脉置管可出现动脉损伤和气胸,置管成功率及留管时间相近,但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休克和/或全身水肿患者置管成功率高于PICC且最大平均流速快。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能确保迅速扩容,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有重要意义;PICC可避免气胸和动脉损伤,能保证常规治疗液体的每日入量。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和控制肿瘤生长。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常因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化疗药物外漏致局部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们采用了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通过对126例肿瘤病人化疗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于长期接受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血管条件差难以穿刺以及需进行抢救的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解除了因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体现出重要价值。我科于2004年10月—2008年2月对156例患者施行了深静脉置管术,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11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45例,股静脉穿刺1例,保证了临床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但其中有11例患者在置管后曾发生非正常拔管,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128例肿瘤患者采取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结果 128例肿瘤患者,穿刺成功126例(98%),2例因血管走向畸形多次送管失败.结论 PICC置管具有安全、方便、易于维护、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可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了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使化疗周期能够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具体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328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所选取患者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相关诊断标准相符。观察比较手术治疗前、后患者手术成功率。结果:所选取的328例患者经治疗后,一次性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317/328),失败率3.35%(11/328),失败患者6例改为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5例获成功,1例失败;另外5例改为股静脉穿刺,均获取成功。结论:针对所选取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对其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实施治疗,可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乃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8例采用CB-B型深静脉穿刺套管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资料回顾分析。结果:置管时间10~90d,无1例发生感染,置管时间大大超过四肢周围静脉置管时间。结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合理保护静脉,为需要大量静脉输液而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以及静脉内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化疗的患者、危重患者、老年患者等开辟了一个简便安全的途径,减少了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有利于顺利完成治疗及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危重、手术、肿瘤放化疗及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限制患者活动,靠近会阴部容易污染,颈内静脉置管不易固定,穿刺技术要求高,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避免或减少经锁骨下中心静脉插管(CVC)的机械性并发症.方法 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并系统观察所有并发症,进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穿刺2053例,置管成功2039例(99.32%).机械性并发症依次为:点滴不畅、导管滑脱各43例(2.11%),误刺锁骨下动脉33例(1.62%),局部渗血23例(1.13%),导管误入颈内或颈总或颈前静脉共14例(0.69%),血液反流至导管内8例(0.39%),气胸5例(0.25%),导管阻塞、导管内移各3例(0.15%),误刺淋巴管2例(0.10%),拔管困难及拔管时出血各1例(0.05%),均经相应处理痊愈.结论 经锁骨下中心静脉插管机械性并发症种类虽多,但每种发生率较低且经相应处理多可缓解,不影响使用,提高穿刺技能并主动干预多可避免或大幅度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措施。方法:90例次新生儿分别采用慢速进针法与快速进针法,对一针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慢速进针法一针成功率高于快速进针法一针成功率。结论:采用慢速进针法穿刺,可以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复针率,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和医院材料消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及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570例中52例(3.3%)并发症,其中气胸26例(1.7%),血胸2例(0.13%),发热34例(2.2%),导管周围感染7例(0.45%),导管脱出11例(0.70%)。结论采用预防性措施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技术的并发症可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护理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儿科接诊的80例需行头皮静脉穿刺治疗的婴儿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头皮静脉穿刺法,观察组采取改良穿刺护理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患儿穿刺依从性、留置针保留时间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两组穿刺后CHEOPS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穿刺依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留置针保留时间、操作水平评分以及穿刺效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后CHEOPS评分低于对照组(t=6.124,P=0.0410.05)。结论改良穿刺护理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穿刺依从性,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锁骨小切迹定位在小儿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颈内静脉安全、有效的穿刺途径。方法选择6岁以下患儿10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5例经锁骨小切迹定位穿刺;B组50例采用中、高位前路定位穿刺。观察记录两组总体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完成所需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成功率分别为A组100.0%,B组88.0%(44例),两组比较(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90.9%(50例)、B组56.0%(28例),从触摸定位到顺利置入导管所需时间,A组(156±32)s,B组(258±48)s,(P<0.01)。B组误穿动脉3例,局部血肿2例,两组均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锁骨小切迹定位小儿颈内静脉穿刺术,具有定位容易、穿刺成功率高、安全等特点,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求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有效、安全的最佳进针方法。方法选择意识清楚的内科住院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两种浅静脉穿刺方法各进行静脉穿刺输液1次,评价2组穿刺效果。结果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疼痛反应程度、患者满意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用食指和中指握住针柄,大拇指置于针柄后方作推力进行穿刺的效果优于用食指和大拇指握住针柄进行穿刺,是一种有良好应用潜力的进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9.
林慧  陈勇  梁敏  林云雁 《海南医学》2011,22(9):44-45
目的探讨以囊性感为定点进路的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法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0例以囊性感为定点进路穿刺;Ⅱ组50例采用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观察记录两组总体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结果总成功率Ⅰ组98.00%与Ⅱ组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Ⅰ组84.00%比Ⅱ组60.00%高(P〈0.01);Ⅱ组误穿动脉1例,两组均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以囊性感为定点进路的颈内静脉穿刺术,具有定位容易、穿刺成功率高、安全等特点,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晚期癌症病人病程长,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和高浓度的营养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破坏性大,因此,行静脉穿刺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静脉,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减少病人痛苦,应尽可能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