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角膜移植认知度与角膜捐献意识现状。 方法 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承德市医疗卫生人员96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60份调查问卷,有效答卷936份。眼科人员回答正确率及愿意捐献角膜人数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人员。结论 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角膜移植及捐献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不断了解和认识角膜移植及捐献,从而加入到宣传角膜移植及角膜捐献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角膜移植供者缺乏制约角膜病治疗。调查研究南京市3所高校学生角膜捐献意识现状,分析其角膜捐献意愿的相关因素,探讨促进角膜捐献的可行方法,以增加角膜移植供者。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层整群抽样930名在校学生,对其人口统计学信息及12个角膜捐献意识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是否愿意身后捐献角膜为结果变量,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族回归模型分析高校学生角膜捐献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回收合格问卷884份,合格率95.1%。①角膜捐献意识现状:高校学生对角膜捐献相关知识认知不够。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角膜捐献知识认知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知识正向总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高校学生角膜捐献态度并不积极,仅36.9%表示愿意身后捐献角膜。49.9%学生赞成立法,89.7%学生反对有偿捐献。②角膜捐献意愿相关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校学生的专业[优势比(odd ratio,OR)=1.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1.92]、性别(OR=1.51;95%CI:1.14~2.01;P=0.004)与身后角膜捐献意愿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学生,女学生更愿意捐献角膜;而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对其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愿意身后捐献角膜的高校学生并不多,大部分高校学生赞成立法、反对有偿捐献;高校学生中医学生、女学生更愿意身后捐献角膜。对高校学生进行医学知识尤其角膜捐献知识宣传,完善角膜捐献法律、法规,提倡无私的角膜捐献精神,将有利于促进角膜捐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对器官移植的态度及捐献意愿,探讨阻碍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以问卷形式,对四川省内8所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从媒体宣传中获得器官移植相关知识的人数占39.16%;医学专业学生愿意捐献的人数占41.63%,非医学专业学生愿意捐献的人数占22.35%,医学专业学生的捐献意愿更高;影响大学生器官捐献态度的因素主要是家属意见(52.05%)和对相关机构的不信任(53.79%)。结论大学生器官捐献意愿度低;捐献意识有待提高;非医学院校有必要开展器官移植相关课程;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合理补偿机制,完善现有体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用途了解相对较多,而对我国捐献方面的法规和捐献程序了解不足,分别占28.8%、26.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遗体捐献意愿程度与亲友是否捐献、有无接受宣传、年级、院系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亲友是否捐献、宣传、年级、院系是影响医学生遗体捐献态度的主要因素。应针对此实施干预,同时发挥医学生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意愿,为医学生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知识宣教及科普活动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校的1323名在校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76.19%的医学生赞成遗体器官(组织)的捐献,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对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态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仅有1.13%的医学生家庭中有已捐献遗体的成员,有1.51%的医学生家庭中有已登记遗体捐献的成员;愿意到遗体器官(组织)接受站进行登记注册的医学生仅有23.73%,有意愿但犹豫不决的医学生占51.10%。结论大学生对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认知水平和行为较低,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大宣教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对身后捐献角膜的态度.方法:对重庆市三所大学的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每个问题有3~4个选择答案,了解对身后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意识和态度、对有关捐献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实际参与性.结果:311份问卷调查,有效答卷288份.愿意身后捐献角膜者占53.82%,支持捐献占77.08%,但大多数不愿意现在办理捐献手续、也不知道怎样办理捐献手续;近三分之二的人不知道重庆市已经成立了眼库;77%赞成尽快立法或制定地方性条例.结论:大学生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志愿捐献者,但实际参与者较少,眼库需要加强宣传,让大学生们了解捐献知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在校助产专业医学生职业防护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学校开展职业防护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20名在校助产专业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校助产专业医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匮乏,防护意识薄弱,防护行为欠缺。结论在校助产专业医学生的职业防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不理想,提示学校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证医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学生法律教育、法治意识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四所安徽省本科医学院校共计42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计发放4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医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我国的立法机关是什么?"正确率仅为39.55%(159/402),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者占50.49%(205/406);其对基本法律法规的主要学习途径是"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67.73%)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71.43%);"希望更多地了解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这一问题中,"行政法类"占比最高(55.9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生受贿刑罚" "处方与非处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解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均明显高于非临床医学专业(P<0.01),高年级医学生对以上方面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均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P <0.01);而不同专业、年级医学生对"执业医师资格"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59.11%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层未能更好地重视此项工作;超过一半的医学生认为在课程中仅学到很少的法律知识,远远不足以处理医患矛盾;而85.72%的在校医学生都认为在本科学习期间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是极其重要的。结论:在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多方协调来提高医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9.
王媚  王晨莹  朱淑霞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10):857-860, 封三
目的:在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及相关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医学生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探讨其是否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温州医科大学530 名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器官捐献公益讲座及定点打卡宣传等活动,以参加过这些活动的学生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对器官捐献的看法及生命价值观差异。结果:观察组对器官捐献的参与积极度及支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90.57%的医学生认为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有利于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对照组(75.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命教育是医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器官捐献的活动中渗透医学人文和生命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志愿者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湖北省485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8.40%的医学生听说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问卷得分为(7.53±2.43)分,67.63%的医学生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其中56.40%的人愿意捐献给大众,91.46%的人捐献时会参考家人意见。挽救他人生命是医学生首要捐献积极动机,消极动机主要是对捐献过程感到恐惧、害怕疼痛。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了解情况、是否愿意捐献器官、自评健康状况、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及意愿处于中等水平,医学院校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蚌埠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流行状况、吸烟危害认知相关态度,探讨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蚌埠市各高校更好地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整群随机抽样法调查蚌埠市1所医科院校和1所非医科院校,共计163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尝试吸烟行为、现在吸烟行为和曾经吸烟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男生的尝试吸烟行为、现在吸烟行为和曾经吸烟行为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非医学专业男生的尝试吸烟行为、现在吸烟行为和曾经吸烟行为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结论:两所高校大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虽然医学专业大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吸烟危害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高,但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吸烟危害知识的掌握情况仍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之间对甲型H7N9禽流感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为在学校中开展H7N9型禽流感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合肥市某2所大学随机分层整群抽取1—3年级医学与非医学生共55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x。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病毒来源”、“病毒灭活温度”及“传播方式”的医学生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7.7%、5.5%、23.8%,非医学生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12.5%、1.4%、18.0%。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此次禽流感感到轻微的害怕率分别为:50.2%、62.7%,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4)。大学生中已采取的预防措施答题率均低于50%。结论大学生对H7N9型禽流感科学认知度偏低,医学生在对禽流感的正确认识、态度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方面较非医学生好。因此,相关部门及学校需要适度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疫情的认知度及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满意度状况,分析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内5所医学院校及哈尔滨1所医学院校430名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医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在年级与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医学院校应加大对非医学专业的建设力度、改善教学质量等,提高非医学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其特征,并探讨改善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法选择204名90后医学生(90后医学生组)和120名其他高校90后大学生(90后非医学生组)作为对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分析两组各因子评分均值及总分差异。结果 90后医学生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因子平均分高于90后非医学生组(P〈0.05),90后医学生组SCL-90量表总分高于90后非医学生组,90后医学生抑郁、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平均分与90后非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0后医学生群体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其中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较为明显,应该积极加强学生的社会团体活动及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滁州地区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并分析感染原因,为蠕形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并运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抽查医学专业学生162人和非医学专业学生186人,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医学专业学生蠕形螨感染率明显低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1),而医学专业学生对蠕形螨知晓率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1)。结论:普及蠕形螨知识、提高蠕形螨知晓率对预防蠕形螨感染和蠕形螨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玲  王小丹  田冶 《海南医学》2013,24(21):3249-3251
目的 了解海南医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其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11个专业共696名海南医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调查表和自杀意念调查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 ①海南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5.4%,自杀意念率男性高于女性(=7.161,P=0.006).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在农村和高抑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对方式、较高的客观支持和高自尊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 自杀意念在海南医学院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且自杀意念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防止自杀意念转变为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复旦大学医科生与非医科生睡眠质量的现况,分析影响医科生和非医科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不同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  采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自评量表、世界卫生组织5项身心健康指标量表和自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复旦大学1 051名在读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34.9%的医科生和33.3%的非医科生报告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但本次调查的医科生和非医科生间学生睡眠质量分布不存在差异性(χ2=1.170,P>0.05)。医科生和非医科生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得分上表现出差异性。影响医科生和非医科生睡眠质量的相同因素是睡眠环境(噪声和温度)、学习压力、身心健康和家族失眠史。医科生的睡眠质量还受床铺舒适度的影响,非医科生的睡眠质量受身体状况好坏的影响。结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较为普遍,医科生和非医科生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对其进行干预时应选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attitudes of both medical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towards the do-not-resuscitate (DNR) decision in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attitud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campus of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Preferences and priorities of participant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various situations and case scenarios, experience of death and dying, prior knowledge of DNR and basic demographic data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 total of 766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DNR decisions in various situations between medical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students, and between students who had previously experienced death and dying and those who had not. A prior knowledge of DN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NR decision, although 66.4% of non-medical students and 18.7% of medical students had never heard of DNR. 74% of participants from both medical and non-medical fields considered the patient's own wish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the healthcare team should consider when making DNR decisions. Family wishes might not be decisive on the choice of DNR. CONCLUSIONS: Students in medical and non-medical fields held different views on DNR. A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the patient's own wish as most important in DNR decisions. Family wishes were considered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patient's own wish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大连市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为高校开展口腔健康课程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大连市医学与非医学院校1015名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对专业性知识了解有限,仅33.9%了解牙菌斑的概念。70%以上的大学生口腔健康态度较好,但对定期口腔检查,洁牙的意识薄弱,59.5%从未洁过牙,牙线和含漱剂的使用者也相当少。医学与非医学院校除牙菌斑,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的表现,氟化物防龋,刷牙方法、次数及时间少数项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市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认识不足,态度较好,口腔健康行为有待改进,在高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B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55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讨苏北地区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医学类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非医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差异不明显,但医学类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高于非医学类学生(t=1.141,3.041),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低于非医学类学生(t= 4.893, 2.416)。SCL 90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指数呈负相关(P<0.01);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指数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