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刺五加(AS)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犬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放免法测定SAH后30 min、2 d、4 d和7 d时血及脑脊液(CSF)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并于第二次注血后30 min静脉滴注AS注射液,以后每日1次(40 mL/d)至第7天,测定时间点同上.结果 AS组在第二次注血后2 d、4 d、7 d血浆及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高,较单纯注血组低.而CGRP较对照组略低,较注血组高.结论刺五加可以通过抑制ET升高和CGRP降低而达到防治SAH后CVS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痉挛(CVS)被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CVS的方法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EB).现在公认的用于防治SAH后CVS的CEB为尼莫地平,尚未见用西比灵预防和治疗SAH后CVS的报道,现将我们应用西比灵治疗的CVS 3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丹颐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 h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丹颐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丹颐100ml,静脉滴注,1/d,共10 d。结果1个月内,丹颐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第14 d时,丹颐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丹颐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f)asm,CVS)多见于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底Willis环大动脉管径变细,甚至闭塞.动脉瘤性SAH后CVS的发生率高达70%,其中17%~40%可并发神经功能障碍.CVS是SAH患者病情恶化、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与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关系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和枕大池二次注血制成兔SAH模型,观察SAH前后动物进食量和神经功能改变,用放射免疫方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ET和NOx-含量,以氢清除法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SAH后大部分动物进食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有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rCBF下降.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增加,NOx-含量下降(P<0.01).上述变化随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量的增大而增加.川芎嗪治疗组上述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双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制成可靠的兔症状性SAH后CVS的动物模型.兔SAH后ET和NO含量的改变与CVS的发生密切相关,并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的恶化.川芎嗪可通过抑制SAH后ET和NO的变化而对CVS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70%,是SAH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SAH后积极防治CVS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8-06-2011-06我院神经内科收治SAH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血管痉挛(CVS)一直被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回顾了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治疗SAH后CVS的研究进展.尼莫地平作为第二代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能有效降低SAH后的全脑梗塞和不良预后.尼莫地平局部应用可增加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应用引起的副作用,有效扩张血管管腔,改善术中CVS,减少手术后症状性CVS的发生,改善动脉瘤SAH患者的预后.尼莫地平口服、静脉应用对于治疗SAH后CVS已取得肯定的效果,更加深入研究其局部应用治疗SAH后CVS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可进一步提高尼莫地平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 4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经颅多普勒(TCD)分别在48h和第3、7、10、14天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及脉动指数(PI).结果 亚低温组的CV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第7、10及14天时亚低温组VMC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第10及14天2组间PI值相比,亚低温组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VS发生率,缩短CVS持续时间,防治CV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滴尼莫地平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脑血管痉挛 (CVS)及缓解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 46例SAH随机分为对照组 (2 2例 )和治疗组 (2 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滴尼莫地平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结果 治疗组头痛持续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治疗组、对照组CVS的发生率分别为 12 5 %、3 7 5 % ;死亡率 12 5 %、3 6 5 %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静滴尼莫地平针并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优于常规内科治疗 ,可有效缓解SAH后头痛 ,且防治CV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及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对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Willis环前部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通过DSA检查测定基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SAH后3d及7d时痉挛血管壁都有IgG的沉积与ICAM-1的表达,以SAH后7d时最明显,14d时仅1例有IgG沉积,2例有ICAM-1表达,环孢菌素A治疗后CVS的严重程度减轻,同时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也减弱。结论 SAH后CVS的时相及严重程度与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CVS的发生机制。环孢菌素A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起到减轻CVS严重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27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为试验组(SAH组),再依据是否并发不同程度CVS分为:无CVS亚组(11例),轻度CVS亚组(9例)、中度CVS亚组(4例)和重度CVS亚组(3例);另设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SAH各时间点各组血清VEGF水平为①SAH组发病第1天起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无CVS组不增高.SAH后第1、3、5、7天时血清VEGF水平为①轻度CVS组与中度CV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重度CVS组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CVS组.SAH后出现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患者.结论:SAH后出现CVS患者和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血清VEGF水平能反映脑血管痉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2]2]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抗CVS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动脉瘤性SAH后CVS药物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提高对CVS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丹参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兔枕大池2次注血法制作实验性兔SAH模型,放免法测定SAH后2d、4d、7d时的血及脑脊液中的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CRP)的含量,并于第2次注血后30min从耳缘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后1次/d(2ml/kg),至第7d,测定时间点同上。结果 丹参组在第2次注血后血浆及脑脊液中ET含量较对照组高,较单纯注血组低,而CGRP较对照组低,较单纯注血组高。结论 丹参可以通过抑制ET升高和CCRP降低达到防止SAH后CVS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硫酸镁和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angiospasm,CVS)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硫酸镁治疗。统计2组患者CVS、再出血发生率与病死率,随访6个月,全体患者均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CVS与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2±5.7)分与ADL评分(78.6±8.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7.4±5.2)分和(68.2±7.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与丹红注射液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再出血方面疗效相当,但硫酸镁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生活能力良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醒脑静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醒脑静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随机将50例SAH患者分为醒脑静组(25例)和对照组组(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包括尼莫地平,醒脑静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行经颅多普勒(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醒脑静组的脑血管痉挛(CV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第7d及第10d时醒脑静组平均血流速度(VMCA)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2组间脉动指数(PI)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可显著降低SAH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降低CVS发生的频率,缩短CVS持续时间,减弱CVS的强度,认为醒脑静治疗对防治CVS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而脑血管痉挛(CVS)又是SAH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70%[1],常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甚至导致脑梗死,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CVS是改善SAH患者预后的关键。我们应用微量泵入尼莫地平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 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临床观测指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SAH后CVS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99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分析入院时年龄、发病意识、发病时体温、血钙水平及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血钙、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发病意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高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升高均与CVS的发生呈正相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为CVS发生的负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为SAH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为保护因素;发病意识为SAH后发生CVS正相关因素;血钙为SAH后发生CVS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丹参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兔枕大池2次注血法制作实验性兔SAH模型,放免法测定SAH后2d、4d、7d时的血及脑脊液中的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并于第2次注血后30min从耳缘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后1次/d(2ml/kg),至第7d,测定时间点同上。结果丹参组在第2次注血后血浆及脑脊液中ET含量较对照组高,较单纯注血组低,而CGRP较对照组低,较单纯注血组高。结论丹参可以通过抑制CT升高和CGRP降低达到防止SAH后CVS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院2002年1月~2007年2月应用尼莫地平(尼莫同,德国拜尔公司)防治SAH后CVS,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SAH患者128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腰穿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wubarachnoil hemorrhage,SAH)是一种残疾率和病死率很高的神经科急症.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cospasm,CVS)的发生具有双相性,急性CVS发生于SAH后数小时内,通常会在数分钟后自动缓解,临床意义不大;迟发性CVS出现于SAH发病3~14d[1],5~7d为高峰期[2],是导致残疾和病死的主要原因,现将我院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