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旋转三维成像(3D-DSA)与三维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3D-CTA),探索其对颅内动脉瘤(AN)(尤其是直径3mm的微小AN)的探测能力有无进一步的提高,以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的对颅内AN检出率的一致性分析。方法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AN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怀疑为AN56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9岁。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盲法独立判读CTA图像,由1名神经介入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医师共同判读3D-DSA图像。以3D-DSA为"金标准",评估3D-CTA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不同技术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3D-DSA在56例患者中的47例共检出59个AN病灶,其余9例未发现AN。3D-CTA检出AN 54个,灵敏度为93.20%~94.90%(均值94.05%),特异度为81.8%~100.0%(均值90.9%);对于AN病灶直径3mm,3D-CT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值分别为86.4%和95.0%。对AN的检出,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一致性均为优(分别为K=0.847,均值K=0.802);对于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256层螺旋CTA对直径3 mm的微小AN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判读者之间及与3D-DSA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AN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两者联合可提高AN的检出率,为介入治疗AN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颅脑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血管(MRA)的效果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1 128例脑CTA患者中的138例和1 558例脑MRA患者中的208例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与MRA图像分为5级,得分1~5分.颅内动脉瘤按瘤体长径分为:小型(<5 mm),中型(5~10 mm),大型(10~25 mm),巨大型(>25 mm);动脉狭窄按直径分:轻度(<50%),中度(50%~74%),严重(75%~99%),闭塞(100%).结果 以DSA为标准,CTA、MRA评估小型、中型、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72%、60.9%),(83.7%、78.3%),(92.6%、87.5%),(100%、100%);评估动脉狭窄轻度、中度、严重、闭塞的灵敏度分别为(50%、44.8%),(80%、78.9%),(88.9%、84.6%),(100%、100%).影响CTA的因素有成像技术、延迟时间、旋转时间/螺距、造影剂单位剂量与注射速度、血管钙化、重建技术等;影响MRA的因素有饱和带、磁化传递、TR/TE/FA、激励次数/采集矩阵、成像技术、动脉钙化等.结论 颅脑CTA检出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的灵敏度高于MRA而低于DSA.CTA、MRA能满足临床检出动脉瘤和血管狭窄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方法 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 256i 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评估心肌桥及伴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256层螺旋CT检查并于30 d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1例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多层螺旋CT和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及检出心肌桥的位置分布;并测量心肌桥的长度,CT血管成像评估载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脉分支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结果 256层螺旋CT检出16例患者共18段心肌桥,检出率为15.84%,其中最常见的心肌桥部位是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为16段,出现率为88.89%(16/18)。CAG仅检出4例患者共4段心肌桥,检出率为3.96%。256层螺旋CT测量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27.20±16.30)mm,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狭窄程度≥50%有5段(27.78%),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近段狭窄程度≥50%有6段(33.33%)。结论 256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更清晰显示心肌桥形态结构,并可观察伴发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3)选取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经股动脉穿刺施行支架成形术,观测基底动脉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和血管狭窄的变化。 结果 基底动脉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 (28.52±3.45) mm、(4.52±0.24)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0.46)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狭窄血管的直径有明显改善。 结论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支架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0月颅内动脉置入支架、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37~83(60.6±7.9)岁,共留置支架35枚。以DSA为金标准,将CTA对支架情况的评估(成像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支架部位相关解剖特征(置入部位颅内动脉的直径及其是否紧贴颅骨走行、邻近弹簧圈存在与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DSA为金标准,CTA的成像质量分级结果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826 (95%可信区间为0.638~1.014),一致性好。CTA的成像质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Youden指数为2.505 mm,曲线下面积为0.933;支架所在动脉的解剖部位是否紧贴颅骨走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 P>0.05);邻近支架部位是否存在弹簧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0, P<0.01)。结论 对于颅内留置支架的患者,当支架所在动脉直径>2.5 mm时,CTA的成像质量较好;颅骨骨质存在对CTA成像无明显影响;弹簧圈的存在会导致CTA成像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间具有完整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起病3d内完成320排容积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价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颅脑动脉瘤阳性63例,CTA漏诊1例,病灶位于大脑后交通动脉。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41%、100%。按部位统计动脉瘤数量结果如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大脑前动脉26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8例,大脑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后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6例。动脉瘤瘤径为2~22mm。在CTA上,动脉瘤的瘤体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均能较满意的显示,均与DSA结果相符。结论320排容积CTA诊断颅脑动脉瘤具有较高敏感性,能准确检出颅内的微小动脉瘤,对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显示更具优势。因此,在临床工作中,320排容积CTA可以成为颅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术(CTA)在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AES患者的CTA资料,其中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图像可清晰显示8例患者动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均可见异常走行的腓肠肌内侧头及其肌腱或纤维组织束压迫动脉。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狭窄闭塞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动脉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CTA诊断PAES准确率100%,明确病因诊断优于D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临床选择颅内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尸头标本20具,经双侧翼点入路显微解剖观测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血管。选取无病变的全脑DSA 100例,观测大脑前动脉A1段的走行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结果 显微解剖大脑前动脉A1段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55±1.43) mm、(2.43±0.37) mm,DSA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42±1.57) mm、(2.28±0.40) mm,显微解剖与DSA血管造影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支发自其后上壁,近侧段穿支数目(2.55±0.39)支,中间段(0.52±0.46)支,远侧段(1.12±0.11)支,近侧、中间、远侧段的穿支数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前动脉A1段长、直径粗,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临床选择颅内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避免血管支架阻塞穿支开口处,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3D—CTA与3D—DSA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影像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后循环动脉瘤所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6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8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4岁。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它们的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16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共213个病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5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9个,椎基底交界及基底动脉瘤18个,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9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瘤各2个。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三维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三维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二维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中采用传统人工、人工智能(AI)及两者联合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效能。方法纳入我院疑似颅内动脉瘤并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患者359例,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采用传统人工、AI及两者联合分析CTA图像,计算3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准确度,并对传统人工、AI动脉瘤漏诊及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传统人工组、AI组、人工联合AI组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2.12%、92.12%、95.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联合AI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92%、92.42%及95.39%,高于单一诊断;假阳性率(7.58%)、假阴性率(4.08%)均低于单一诊断。传统人工及AI在毗邻骨质、合并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夹闭术后复发、非责任动脉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人工联合AI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单一方法高,其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Prompt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aneurysms are critical for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n the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total of 195 cases with 206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nderwent CTA. Fifty (24%) aneurysms underwent surgical clipping while 156 (76%) aneurysm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coiling. In the five missed aneurysms at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the nine aneurysms with mas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surgical treatment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based on 16-slice CTA alone, and the other 36 aneurysms were clipped on the main basis of the CTA. The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CTA findings and all aneurysms were clipped successfully. Sixteen-slice CTA image information has been shown to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aneurysm therapy and assist the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取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72例,进行TCD和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CTA相比,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检查的敏感性为82.50%,特异性为94.64%,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88.33%,准确性为89.58%.结论 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病变的诊断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其中对颅内段椎动脉的诊断准确性最高.TCD可作为颅内动脉病变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血管成像在Willis环区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Willis环区动脉瘤的诊断、分型及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采用DSCTA检查筛选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33个).采用Seldinger技术,在DSA引导下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测量瘤颈及瘤体直径;再根据不同的解剖学形态选用不同的介入栓塞方法治疗.结果:术前DSCAT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状显示一致.26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完全栓塞18个,占54.54%;栓塞程度在95%以上12个,占36.36%;不完全栓塞3个,占9.09%.结论:DSCTA检查和DSA全脑血管检查可提供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影像解剖学资料,为动脉瘤的临床分类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CT血管成像(MD-CTA)显示脑循环血管变异的价值.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各种脑循环血管变异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及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脑循环血管变异包括:颅内动脉开窗和重复、Willis环变异、永存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颅底部动脉变异等.有些与动脉瘤形成有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结论:MD-CTA可检出大多数脑循环血管变异,有利于颅内动脉瘤、脑出血的检查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