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系统检索关于脑卒中认知障碍管理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最佳临床实践信息册、系统评价、证据总结,检索时间为2014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对各类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的评定。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12篇。从筛查、评估、治疗、预防、健康教育5个方面,以及认知障碍受损不同领域的管理共总结出69条最佳证据。结论卒中认知障碍管理的证据总结过程科学,实用性强,临床护理人员可根据认知障碍受损的不同功能,结合临床环境、患者及家属的需求,针对性的应用最佳证据,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索、评价和总结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护理实践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7月,由2名循证护理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8篇相关文献,包括2篇指南、9篇系统评价、1篇推荐实践、4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类实验研究,文献整体质量较高。总结了入院启动出院准备服务、住院期间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出院前家庭随访准备、出院后持续健康支持4个维度共30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了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构建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图书馆、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制为建库至2020年5月1日,由2名研究者使用AGREEⅡ评价指南质量,使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应的评价标准(2016)对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证据提取及汇总分析。结果纳入16篇文献,包括12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和1篇专家共识,形成最佳证据33条,主要内容包括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营养支持时机及途径选择2部分内容。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本研究总结的证据来自多个国家,在应用前应进行充分的临床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评估,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索并获取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管理者及患者进行脑卒中后抑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UpToDat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ke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中国知网、BMJ、最佳实践信息册、PubMed、美国指南网、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Sciencedirect、中国指南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7月涉及到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纳入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6篇系统评价、6篇证据总结。最终从5个方面总结出24条最佳证据。结论 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以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循证证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更系统、科学的方法管理脑卒中后抑郁,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索并获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使用计算机、手工相结合的形式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由4组循证小组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有争议的内容由医院循证小组裁决,并提取证据。分别采用AGREEⅡ评分、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文献评价标准、证据分级系统,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结果共纳入证据15篇,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9篇,最终总结了20条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归纳了关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可以为临床开展运动康复提供循证依据,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结合患者文化背景与医疗机构水平,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脑卒中后失眠护理的最佳证据, 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等级模型, 系统检索UpToDat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美国国立指南网、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MJ最佳临床实践、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网、中国医脉通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网、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协会网站中关于脑卒中后失眠护理的证据, 包括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9日。采用相应的文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形成最佳证据。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 其中指南6篇、系统评价16篇、专家共识2篇。最佳证据包括睡眠质量的评估、脑卒中后失眠诊断、制订个体化计划、非药物干预、中医护理干预5个维度, 共总结出26条最佳证据。结论对脑卒中后失眠护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 为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循证依据, 建议临床应用时,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选择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索、分析与汇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的相关证据,为医护人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运动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依照证据“6S”金字塔模型检索相关文献,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全球各指南网站、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英文相关数据库以及肾脏病专业协会网站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的所有证据。检索时限为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由2名循证护理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临床情境,提取符合标准的相关证据。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推荐实践、3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从运动获益、组织管理、运动资格筛查、运动医学评估、运动处方实施、运动安全监测、持续支持计划等7个方面汇总了35条最佳证据。 结论 该研究总结的证据为规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行为提供借鉴,为医护人员结合临床具体情景,依据证据的促进因素、障碍因素和患者的意愿等情况选择证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索、评价并整合经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护理循证方法确立护理工作实践当中的问题,按照“6S”证据模型,检索数据库和相关网站中经腹宫颈癌根治术后早期活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完成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员对文献进行独立评价、证据提取与证据整合。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临床决策1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1篇、文献综述2篇。从术前宣教、术后体位管理、早期活动评估、早期活动计划4个方面总结了19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为规范宫颈癌根治术后早期活动提供循证依据。在临床应用证据时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患者意愿,选择性运用最佳证据,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与总结成人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edical device-related pressure injury, MDRPI)预防的最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MDRPI预防的所有证据,包括证据总结、临床指南、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及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2014年12月10日至2019年12月10日。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1篇证据总结、1篇指南、1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最终总结出包括器械的使用与放置、皮肤/组织评估、皮肤护理、预防性敷料的选择与使用相关的22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对成人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实践变革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循证依据,建议进行临床应用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国内外脑卒中患者早期肌力训练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制订科学的脑卒中患者早期肌力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美国危重症护理网、澳大利亚国家脑卒中基金会、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内关于脑卒中患者早期肌力训练的证据,包括指南、系统评价、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专家共识及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30日。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结合专业判断,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12篇。最佳证据包括评估、干预时机、干预计划、肌力训练干预措施、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共总结出28条证据。 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脑卒中患者早期肌力训练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证据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失语症患者近期自然恢复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3例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失语患者进行连续8周的失语检查,结果:自然恢复是在中风后2周最快,6周后逐渐减慢。说和听较读和写恢复好。各类失语中皮质下失语、传导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经皮质性失语及Broca失语恢复较好;而Wernicke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及完全性失语恢复较差;脑出血较脑梗塞恢复要好;皮质下病变较皮质性变变恢复要。提示:失语症是一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管理的最佳证据,以提高管理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4年1月—2019年9月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Cochrane Library、JBI、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卫生保健机构、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有关成人脑卒中后膀胱管理的证据,包括指南、最佳实践、证据总结、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由4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指南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对其余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证据10篇,包括指南5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共识1篇,最终从评估、治疗措施、并发症防治及健康教育4个维度总结出20条最佳证据。结论 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需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进行膀胱管理,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对患者进行结构化评估,以科学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进行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头电针配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语言康复训练配合头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言语训练治疗,言语训练采用Schuell刺激法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训练类型有所侧重。每次30min,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选取头部穴位,运动性失语取运动区,感觉性失语取感觉区,完全性失语取语言三区,并且配合百会、风府、哑门等穴位。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语言功能评分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就自发说话、语言理解、复述和命名四方面内容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失语程度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总疗效比较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1、0.03、0.02、0.02、0.02,P均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2、0.03、0.01、0.02、0.03,P均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3、0.03、0.03、0.02、0.03,P均0.0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为0.03,P0.05)。结论:头电针配合言语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疗效优于单纯言语训练。  相似文献   

14.
This investigation aims to test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word generation activation (WGA) in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Seven vascular aphasia patients and 14 control subjects were studied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Each performed: (1) a word generation (WG) task alone, followed by (2) repeating WG after insertion of acupuncture needles (WGN) into SJ 8 (a language-implicated acupoint), followed by (3) repeating WGN reinfor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GA) of SJ 8, and finally (4)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S) of SJ 8 alone. Significant activation was found in the opercular, triangular, or insula during the ES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hen comparing each patient to 14 normal controls. For the WG task, significant activation was found in the inferior frontal gyrus when comparing each patient to 14 normal controls. The signal induced by acupuncture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G task in the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with the comparison of WGA vs. WGN in seven patients. Further, main significant effects in the right insula in patients were observed when comparing seven patients to 14 normal controls. The activation induced by ES stimulation was only found on the left side in controls. This activation was observed on the lesion side of superior and middle frontal gyrus (SMFG) in patient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language-deficit-implicated acupoint stimulation can selectively activate the brain on the lesion side in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cupuncture may have therapeutic benefits in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is a non-invasive tool that induces neuromodulation in the brain.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 effectiveness of tDCS in improving language recovery in post-stroke aphasia. However, this innovative technique is not currently used in routin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SLT) practice.

Objective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imed to summarise the role of tDCS in aphasia rehabilitation.

Methods

We searched MEDLINE via PubMed and Scopus on October 5, 2018 for English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96 to 2018. Eligible studies involved post-stroke aphasia rehabilitation with tDCS combined or not with SLT.

Results

We retained 5 meta-analyses and 48 studies. Among the 48 studies, 39 we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558 patients), 2 prospective studies (56 patients), and 5 case studies (5 patients). Two articles were sub-analyses of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Methods used in these studies were heterogeneous. Only 6 studies did not fin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DCS on language performance. As compared with earlier meta-analyses, the 2 latest found significant effects.

Conclusion

Evidence from published peer reviewed literature is effective for post-stroke aphasia rehabilitation at the chronic stages. tDCS devices are easy to use, safe and inexpensive. They can be used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by speech therapists for aphasia rehabilitation.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should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in the subacute post-stroke phase and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lesion for precisely identifying the targeted brain areas. We discuss crucial challenges for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People with aphasia need communicatively accessible written health information. Healthcare providers require knowledge of how to develop printed education materials (PEMs) in formats that people with aphasia prefer and can rea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formatting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ed to be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reading PEMs.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40 adults with aphasia who were selected using 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 across aphasia severity, reading ability, and time post-stroke. Participants were shown stroke and aphasia PEMs obtained from the recruiting stroke services, asked to rank them from most liked to least liked, and comment on factors that made the PEMs easier and harder to read.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ranked the aphasia friendly stroke (56.4%, n = 22) and aphasia (87.2%, n = 34) PEMs as most liked. Forty-five facilitator and 46 barrier cod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and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 (1)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2) design characteristics. Findings support many of the recommendations found within the literature for developing best practice PEMs and accessible information for other patient groups. Routine consideration of the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identified will contribute to making written information more accessible to people with aphas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失语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75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延期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早期、延期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在康复护理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康复干预后CRRCAE各项评分,早期康复护理组、延期康复护理组在听理解、复述、口语表达、朗读、阅读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听力理解、复述、口语表达、朗读、阅读方面与延期康复护理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失语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75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延期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早期、延期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在康复护理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干预后CRRCAE各项评分,早期康复护理组、延期康复护理组在听理解、复述、口语表达、朗读、阅读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听力理解、复述、口语表达、朗读、阅读方面与延期康复护理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高阶结构协变网络探讨卒中后失语(PSA)患者灰质结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