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反应,探讨社会心理支持对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52例型糖尿病病例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严重指数≥0.50诊断为抑郁症。将61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抗抑郁治疗,B组31例抗抑郁治疗+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结果1252例型糖尿病患者中61例合并抑郁症,占24.21%;2A、B两组患者治疗8周、12周后FBG、2hPBG、HbA1c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24周后FBG、2hPBG、HbA1c组间比较出现差异,B组较A组FBG、2hPBG、HbA1c控制得更好,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在抗抑郁的基础上,实施社会心理干预治疗更有利于原发病的控制及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皮质醇水平的相关因素,了解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200例。根据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分为皮质醇升高组(n=100)和皮质醇正常组(n=100),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查抑郁严重程度,用自编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及病程等信息,计算体质量指数,测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两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8周,使用HAMD减分率评估疗效。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6.5%(6.5%~8.0%,OR=2.72;≥8.0%,OR=5.69),HAM D评分≥20分(OR=3.31)、体质量指数≥25(OR=3.56)、年龄35~50岁(OR=2.37);保护因素包括每周运动时间≥4 h(OR=0.28)、抑郁病程12个月(OR=0.10)。帕罗西汀治疗8周后,皮质醇升高组患者的HAMD减分率低于皮质醇正常组[(0.66±0.11)vs.(0.86±0.05),P0.01],HAMD减分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β=-0.26,P0.05)和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β=-0.17,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导致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可能为糖化血红蛋白高、体质量指数高、抑郁症状重、年龄35~50岁;保护因素可能为运动多、抑郁症病程长。皮质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帕罗西汀疗效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3.
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与帕罗西汀组,治疗6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文拉法辛组有效率87.5%,帕罗西汀组有效率83.3%。两组疗效相仿。但在治疗2周末时,文拉法辛组HAMD减分率下降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成分及l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符合CCMD-3和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8例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患者和28例抑郁症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ERPP300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病组与抑郁组的HA—MA评分(40.70±6.41分和3i.60±11.15分)有显著差异(P〈0.05),P300潜伏期(355.61±47.64ms和302.57±25.9lms)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波幅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意义(P〉O.05)。结论:抑郁症和糖尿病共病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加重,P300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5.
DM2患者血糖波动与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2型糖尿病(DM2)患者血糖波动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20例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和25例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HbA1c〈7%的DM2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绝对差(MODD)等指标,并测HbA1c、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HbA1c〈7%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SD、MAGE、MODD、LAGE均显著高于HbA1c〈7%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P〈0.001~0.05)。结论:血糖波动是HbA1c〈7%的DM2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米氮平和舍曲林治疗以失眠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以失眠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口服米氮平30mg/晚和舍曲林50mg/晚治疗,疗程为8周.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抗抑郁疗效,根据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定睡眠改善效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对抑郁症状的治疗,米氮平组有效率90.2%(37/41),舍曲林组有效率82.9%(34/41),)(X^2=0.84,P=0.331.在治疗第1、2、4、6、8周末,两组间HAMD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和PSQI总分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两组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均不明显.结论:米氮平治疗以失眠为主诉的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少而轻,比舍曲林更适合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姜红星  文令军 《医学信息》2010,23(16):2632-2633
目的探讨HbA1c与MCV、RDW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控制糖尿病高血糖及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将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结果分为〈7.5%组和≥7.5%组,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HbA1c〈7.5%组的MCV和RDW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A1c≥7.5%组的MCV和RDW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A1c作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与MCV和RDW联合检测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药物疗效观察的指标,同时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慢性并发症观察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良森田疗法治疗抑郁症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方法对10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改良森田疗法合并药物组52例,氟西汀组54例,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改良森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抑郁症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氟西汀组(t=-4.443,P〈0.01);改良森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组主要不良副反应明显低于氟西汀组(χ2=13.07,P〈0.0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首次确诊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共病组,n=40)测定血清Hcy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评定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与正常糖代谢状态的抑郁症患者(对照组,n=40)进行对照。结果①共病组血清Hcy水平[(20±6)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9,P0.001);②共病组高Hcy血症的发生率(62.5%)显著高于对照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8,P0.01);③共病组、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与FPG、2hPG、HAMD17评分均无显著的相关性(r=0.163~0.288,P均0.05)。结论与正常糖代谢功能的抑郁症患者相比,伴发糖尿病的抑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药物辅以针对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儿童受虐史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60例有儿童受虐史的抑郁症患者近似随机地分成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和单用药物组,两组各30例,在治疗后1、2、4、6个月,评定两组的HAMD减分率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中的疗效改善分值,并根据HAMD减分率和CGI的疗效改善分值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一药物组和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组在治疗后1、2、4月时,两组的HAMD减分率及CGI的总体改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技术组的HAMD减分率及CGI的总体改善分值均大于单一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组相比,并未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远期效果好于单一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情况及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与无抑郁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T2DM患者151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测评。根据评分临床诊断:合并有抑郁的患者59例为抑郁组,无抑郁的糖尿病患者92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入情况、糖尿病病程、并发症、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糖尿病治疗情况、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结果:调查的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患病率为39.1%。抑郁组(病例组)女性(44.3%VS27.8%,P=0.035,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独居或丧偶(35.6%VS 8.7%,P<0.001),低收入(81.4%VS 40.2%,P<0.001),有并发症的患者(98.3%VS 88.0%,P=0.023)的比率都显著高于非抑郁组。抑郁组HBA1C(98.3%VS 22.8%,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者(45.8%VS 28.3%,P=0.028)均显著多于非抑郁组;而缺少锻炼的人的比率显著超过无抑郁组(55.9%VS20.7%,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的患病率较高,女性、丧偶或独居、低收入、血糖控制不良、并发症、和注射胰岛素、及缺少锻炼和抑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84例。将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71例患者作为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713例患者作为T2DM组。比较甲减组和T2DM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为9.06%,其中临床甲减16例,为2.04%,亚临床甲减55例,为7.02%。比较甲减组与T2DM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年龄、糖尿病病程、ABI、FCP、E/A、TC、TG、LDL-C、Lp(a)、S-CRP、UAER、TPO-Ab、性别、吸烟、冠心病、DN、DNP、DR、DF、PAD、DM治疗方式有关(P<0.05)。将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作为因变量,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胰岛素治疗、TPO-Ab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胰岛素治疗、TPO-Ab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便及早诊断和干预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的情志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中医妇科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108例,按照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A组)32例、中度疼痛(B组)38例、重度疼痛(C组)38例;按病程分为:病程≤12个月(D组)38例、:病程12~24个月(E组)36例、病程>24个月(F组)34例。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比较。结果 A组无抑郁及焦虑情绪,B组SAS及SDS评分均高于A组,C组SAS及SD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组无焦虑或抑郁情绪,E组SAS及SDS评分高于D组,F组SAS及SDS评分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焦虑或抑郁程度随着疼痛程度加重而加重,且随病程迁延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合并抑郁症患者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因脑血管意外合并抑郁症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抗抑郁治疗组(B组),以40例非抑郁症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通过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量表比较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通过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3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以评价结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组的NIHSS评分高于B、C组(t=8.520,13.398;P0.05),治疗后6个月A组的ADL评分低于B、C组(t=4.370,6.694;P0.05);治疗前A、B组之间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B组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t=5.112,21.238;P0.05),且B组评分显著低于A组(t=14.920,P0.05);治疗前A组和B组PSQI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月3组的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t=3.909,17.923,6.642;P0.05),且B组显著低于A组(t=13.172,P0.05)。结论:脑血管意外合并抑郁症将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积极给予抗抑郁处理将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出院后个体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保内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设为常规护理组。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个体化护理干预组。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出院后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每周2次电话随访,在出院随访3个月后将患者常规复查的血糖化验结果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评估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差异。 结果个体化护理干预组Morisky评分(8.12±0.35)分高于常规护理组(5.64±0.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1, P=0.032)。个体化护理干预组依从性好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79, 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入院时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个体化护理干预组经3个月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常规护理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 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更有效地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基因(VMAT2)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相关性。方法:糖尿病患者106例,其中合并抑郁(HAMD评分>20分)的患者50例。分析患者的VMAT2基因多态性分布。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基因型的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基线HAMD评分。结果:伴抑郁组rs363371基因位点的GG基因型比率均高于不伴抑郁组(24.0%vs.8.9%,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并发症≥2种、rs363371(GG基因型)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6、2.40、1.87,均P<0.001)。rs363371(GG基因型)患者的HAMD评分高于AA基因型、AG基因型[(27.6±3.0)vs.(22.2±2.2),(23.7±2.7),P<0.05]。结论:VMAT2上的rs363371(GG基因型)是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根据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T2DM组44例和T2DMD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FBG、HbA1c、TC、TG、LDL-C、HDL-C、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FBG、HbA1c、LDL-C均高于T2DM组,且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20.94±1.68)ng/ml,高于T2DMD组的(16.44±2.0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为95.00%,高于T2DM组的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FBG、HbA1c、LDL-C、病程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BMI、TC及TG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FBG、HbA1c及病程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加普遍,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为 2 3%~ 6 5 % [1] 。脑梗死后抑郁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可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cerebralinfarction ,LI)的诊断率逐渐增高。为探讨老年LI患者抑郁的临床特点 ,我们收集老年LI病人 12 6例 ,对其抑郁的特点、抑郁症状与LI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为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在本院及济宁市一院精神科住院的LI病人 12 6例 ,年龄 6 0~ 8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及行为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银屑病患者共200例作为调查组,选取体检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A型行为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以了解患者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及行为特点。结果:银屑病患者的平均病程时间为(3.4±1.3)年,调查组患者的SAS评分为(67.2±12.4),SDS评分为(66.3±14.6),显著高于对照组(t=29.185,26.859;P0.01),调查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62,147.062;P0.01),调查组患者的TH、CH和TH+CH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67,8.155,9.289;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容易合并A型行为特点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柯红 《医学信息》2018,(4):165-166
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RS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