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或然证一般列在主证之后,症状前标有明显的"或"字;类或然证也是疾病主证之外可能出现的病证,未列在主证之后,而是在方证后加减里体现,症状前无"或"字。这些病证与主证在病机上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也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主证作为疾病的特有症状,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病变原因并决定着方证治法的确立,或然证及类或然证反映了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或疾病发展进退的某一阶段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决定着主方用药的加减化裁,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提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从《伤寒论》七个或然证及类或然证可以看出,病有主证,证有主方,方有主药,药随证减,药随证加。同一症状在不同的方证中加减的药物有同有异;同一味药加在不同方证不同症状中有同有异;同一方证中加减同一味药寓意有同有异。仲景立方有是证而用是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于每一个或然症状仲景都有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分析这些用药规律,对于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原则有着很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证辨证是通过辨析方剂主治之方证而进行辨证的方法,为遴选合适方剂治疗疾病的必经之路和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点。梳理中医方证辨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对于认识方证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中医方证辨证体系最初起源于一药对一症,一病用一药的药证学,其后发展形成了多药治一症及一病需多药的组合方证,张仲景首次提出平脉辨证及辨病脉证并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证辨证体系。后世医家发展形成了叶天士、吴鞠通等各家方证辨证体系,构建了现代方剂学的雏形,并逐步形成了现代方剂学独立学科,由方证对应单靶点,发展为方剂辨证一证多方的多靶点复合方。整合数万首方剂和中医证候的数字证候诊断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人辨证的局限性及片面性。纵向深入研究方证内在量化实质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将为中医方证辨证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抓主症”和“方证相应”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晓颖 《光明中医》2011,26(8):1532-1534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是中医个性化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抓主症和方证相应都是在研究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产生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下是笔者学习中的一些浅见。1抓主症抓主症是通过疾病的主要症状,进行辨证组方用药的方法。主症是指疾病的主要脉症,是疾病基本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抓主症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4.
方证辨证是临床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鲜明的理论特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强调方证对应,证以方名,方为证立,方随证转,有是证则用是药。当归四逆汤本为治疗血虚寒凝的主方,临床应用时主要根据其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选方用药。凡有四肢、五官或头颅等部位的麻木、干涩、疼痛、瘙痒及以上述诸证显现的内科杂病,皆可灵活选用当归四逆汤方,余药物可随症增减,多获良效[1]  相似文献   

5.
经方不加减,固守一方而无变化,是不对的,要根据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方证对应,就是一个好方,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就是看方证是否对应,辨方证是否准确。经方的方证相应说,实质也是强调辨证的整体观念,方必须与证相应,证以方名,方以证立,方随证转。临床上重视抓主证,但更要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予以辨证,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去是药,不可顾此失彼、一叶障目。  相似文献   

6.
仲景根据临床四诊资料,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析整合,得出证候及相应的治法治则和方药。其理法方药完备而使得诸病均有证可辨、有理可循,诸方均有法可依、有药可组,因而对中医诊治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使得经方的应用更加灵活,极大地拓展了经方的应用范围。《伤寒论》全书的条文书写模式绝大多数以方证的形式存在,表明了方证对应法是仲景辨证应用经方的一个重要方法,方证对应直接反应了病证与方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实质上本身就包含了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运用方证对应法使得经方的应用执简驭繁、驾轻就熟,而效验必彰,熟悉方证,则莫不善用经方。仲景通过对小柴胡汤做了"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使用典范,体现了仲景在一系列复杂证候中采用抓主要证候的方法,而这一抓主证法可以使得经方的应用更加准确快捷。值得注意的是,抓主证法的精髓其实包含在了辨证论治法和方证对应法的抓疾病主要矛盾方面的思维当中。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主要脉症临床流行病学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主要脉症。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收集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脉症,采用多因素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单个脉症及其组合群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晕、头痛、头胀、易怒、失眠、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是既能反映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机,临床出现频次又较高的10个脉症。结论上述10个脉症可以作为主要脉症列入该证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8.
探讨采用经方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辨证方法。认为可从抓主证、辨病机、循经络三方面辨证选方。在运用经方的实践中熟读条文,把握方证、理解病机、谙熟经络循行途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病证关系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根据侧重不同,病证结合又可以分为以证为纲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以病为纲的同证异治、异证同治2种模式。现代医学辨病结合中医学辨证及核心病机的研究思路是当前主流模式。然而,研究发现,在当前病证结合及核心病机的研究中,存在病证异质及证治分离趋势。鉴于此,提出核心方证的研究思路与模式。根据方证对应理论,核心方证是对既往核心病机研究的深化,是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疾病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凝练、总结得出疾病的最常见方证诊断。核心方证研究包括方证诊断标准研究,疾病的方证分布规律研究,方证基础上的药证演变规律研究,方证合方规律研究以及方证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证诊断标准研究,即通过对古代文献、临床经验、医案等筛选,综合运用专家咨询、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通过破译经典医籍中的方证记载、临床运用经验及相关药证,进而凝练提出的包含疾病、症状、体征、病理生理等关键信息在内的方证诊断信息。疾病的方证分布规律研究,是指在方证诊断标准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及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总结凝炼而成的疾病所包含具体方证类型。方证基础上的药证演变规律,即在明确的方证诊断基础上,通过文献与临...  相似文献   

10.
方证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8,7(5):16-18
方证辨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突出的优势是什么?方证辨证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方证辨证?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方证辨证?于此必须懂得,方证辨证的特色与优势是既研究病证而用方,又研究方药而治病;方证辨证是构建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更加灵活、实用,且具有广泛性与针对件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方证辨证是由基本脉证、病变属性、或然病证、  相似文献   

11.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12.
"方证相应"论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即方剂,证即病证,"方证相应"乃方剂与病证相对应之称.方证相应创源于张仲景,始见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日:"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1"方证相应"的意义 首先,方证相应是组成方剂的原则:<伤寒论>立法组方,严依病证,其原则是以"凭脉辨证"为基础,据四诊所得具体脉症,严格依据病证而确立组方原则.方证相应,乃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故要求组成方剂,必与病证相应,故"方证相应"亦为组方的基本原则.其次,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张仲景运用方剂是以"辨证"为前提,依据辨证结果,作为论治标准和条件.所以临床诊疗疾病,定要将方与证对应,才可收到佳效.  相似文献   

13.
经方药症与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8,7(3):19-20
研究“药症”与“方证”有何本质不同,药症为什么不用“证”,而方证又为何不用“症”,药症与方证有何特殊含义及临床意义?研究经方药与症的对应关系以及方与证的辨证关系,探索与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和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现代临床实践,这是研究、学习经方又一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中医“有诸内必行之于外”理论,结合方证辨证抓主症的思想,提出“虚特症”这一概念,从古籍文献、专家经验方中提取出虚特症,认为其广泛存在,并有其自身特点,能经过临床实践检验。将虚特症运用到诊断,可以达到中医辨证执简驭繁的目的,一方面为丰富中医辨证体系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为补充证候生物学研究,发展中西医结合诊断提供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串联审视田曾流派治案之药、方证与诊法联系规律,明晰其脉法体系与临证辨治模式。方法:以田曾流派存世医案为基础,建立田曾流派“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脉-方证、脉-症、症-方及症-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关联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田曾流派医案275个,其中脉-方证关联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沉有力→调胃承气汤(100.00%);脉-症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弦长→肠鸣辘辘(100.00%)、脉浮缓→纳呆(100.00%)及脉沉弦→头晕(100.00%);置信度较高的症-方规则主要集中于半夏泻心汤证;症-药关联中置信度最高的为小便灼热→滑石(100.00%)、心悸→甘草(100.00%)及心悸+头晕→甘草(100.00%)。结论:田曾流派以脉象定方药,以脉象联症状,将“脉-方证-药”体系及“脉-症-方药”体系有机融入临床实践中,形成“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五位一体之独特辨治模式,对经方之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整理小青龙汤古今医案116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小青龙汤证的脉症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详细研究,探讨了该方证的主证、兼证和舌脉的一般规律,同时总结了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不同认识,为小青龙汤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18.
张友堂  王凤玲 《河南中医》2013,33(2):157-158
目的:通过探讨桃核承气汤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为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著名的中医医案书籍和1987年1月-2009年12月发行的医学期刊,选取94例以桃核承气汤为治疗方法的文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总结,探讨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以及诊断方法.结果:94例文献中,出现的症状总数目为44个,各症状出现总次数为423次;便秘、腹胀满、癫狂、烦躁可作为桃核承气汤的主证;黄色为桃核承气汤证舌苔的主要颜色;弦脉、涩脉、数脉、沉脉及复合脉象为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要脉象.结论:本研究使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化,为探索桃核承气汤方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琪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精于仲景学说,对金元四大家、明清各家学派及温病学术理论有高深造诣。临证善治多种疑难病症,重视辨证论治,提出"辨证抓主证理论"。"辨证抓主证理论"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升华,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创新性中医理论学说。辨证的实质主要就是识别主证,只有准确地识别主证,才能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抓主证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次证、兼证。主、次证兼顾,也是为了更好地治疗主证。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2-2294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