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患者女性,66岁,因抽搐、意识丧失3次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停搏后出现常间歇,之后发生室性早搏二联律,继而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用较快起搏频率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消失。病情稳定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 ,6 6岁 ,因抽搐、意识丧失 3次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停搏后出现常间歇 ,之后发生室性早搏二联律 ,继而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用较快起搏频率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消失。病情稳定后安装永久起搏器 ,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正背景:目前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患者右室电极的位置对临床疗效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影响的资料还很有限。方法:研究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试验中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1 089例患者中的742例(68%),主要终点为心力衰竭或死亡,次要终点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或死亡或单独的VT/VF。结果:86例右室电极位于右室间隔部或右室流出道(非右室心尖部组)。656例右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部组)。两组主要终点事件无差异[危险比(HR)0.98,95%可信区间(CI)0.54~1.80;P=0.93]。两组超声指标变化也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3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作者们假定比较交界性心动过速与持续右室起搏的房室间期,可提供与心动过速时同获得来自右室尖端插入性期外收缩相类似的诊断信息.以单一房室通道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RT)(n=23)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n=16)患者进行研究,测量心动过速的房室间期,心室起搏与心动过速的房室间期速率是相同的,随后一个室性早搏消失在最小的重搏间期(reset int-erval)(最小室性早搏落入后继的心房复合波,  相似文献   

7.
两例患者均具备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一例存在左肺发育不全,一例为肺癌左肺全肺切除术后。术中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回血通畅,但J形导丝无法前送,静脉造影显示血管显著迂曲,多处成角。遂改为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但J形导丝仍难以到达下腔静脉。经鞘管送入起搏导线,在推送导线寻找起搏位置的过程中,导线到达心影右侧下端且无室性早搏,考虑导线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该鞘管送入J形导丝至心影左侧,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回撤导丝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消失,考虑导丝进入右室。分别将心房导线送入右心耳,心室导线送入右室心尖部,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8.
胸前搥击     
胸前搥击是心肺复苏急诊抢救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电异常其中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室性停搏,都可能对机械刺激起反应。胸前搥击和心室起搏一样,可导致一次室性早搏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据推测是诱发的室性早搏阻断了室性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所致。但胸前搥击和心室起搏这两种方法的刺激都可能刚好落在室性心动过速的易损期而引起室颤。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T波记忆”发生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Rosenbaum发现并提出一种新的T波改变,这种T波改变常发生在间歇性左束支阻滞、室性早搏、右室起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预激之后。其共同的特点是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能引起随后窦  相似文献   

10.
<正> 本例是由于心室电极脱位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的迹象是起搏器诱发的室性早搏、导管诱发的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电极夺获心室失灵。当心房活动被充分感知的同时,心室夺获突然丧失而发生晕厥。附图A系心脏骤停前大约6.5小时所描记,心房活动60~75次/分。↑所示三次搏动的正常房室顺序起搏,心室起搏紧随患者自身窦性P波之后,系正常的VDI型(心室起搏和房室双腔感知)。起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1)紧随起搏P波之后的起搏脉冲没有夺获心室,见所示;(2)不伴起搏脉冲信号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报道 2 5例 (男 14例、女 11例 ,年龄 15~ 6 7岁 )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接受RFCA的治疗结果。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 ,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 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2 5例患者室早起源分别为右室流出道 12例、右室心尖部 5例、左室游离壁 5例、左室近后间隔部 3例。 2 5例中 2 1例成功 (包括 1例频发室早伴短阵多形性室速患者 ) ,成功率为 84 %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频发单形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成功拔除滑入右心内的起搏电极残端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37岁。1992年2月更换起搏器后三个月出现心悸、气短。X线胸片示废用起搏电极残端在右室上部上腔静脉入口处,并在右房内圈成一大圈。10个月后患者又突发心悸并晕厥,意识丧失2min,伴有四肢抽搐,急诊入院。胸片示废用电极滑入右心内,并形成两圈,干扰起搏电极。Holter监测示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经程控调高起搏电压后,病人仍有短阵室速发作。先后4次尝试从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拉出废用导管未成功,但两次将废用导管残端拉至下腔静脉后症状消除。一周后导管残端又恢复原状,且病人又出现前述症状。故于1994年1月行废…  相似文献   

13.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CRT-D)的初步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病例入选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②QRS波时限≥120ms;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④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后侧分支或后分支,右室电极置入右室心尖,右房电极置入右心耳。结果3例均成功置入CRT-D,无严重并发症。左室电极1例置于心脏侧后静脉,另外2例置于心脏后静脉。除颤测试,2例为20J能量1次除颤成功。另1例20J、30J能量除颤未成功,通过调整除颤波斜率,30J成功除颤。随访期间,3例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均有改善,心室起搏比例均超过95%。2例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或除颤治疗成功转复。结论CRT-D能恢复心脏同步活动和识别、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右室起搏伴室性并行心律形成显性隐匿性三联律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68岁。Ⅲ度房室阻滞,安置VVI起搏器3个月。心电图示VVI起搏,频率68次/分;室性早搏,其间期内起搏心搏为2和5个。诊断为右室起搏伴室性并行心律形成显性隐匿性三联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紧急临时性右室起搏抢救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32例。全部病例均行亚速起搏,20例成功,疗效为62.5%;超速起搏12例,11例成功,疗效为91.7%。超速起搏的疗效显著高于亚速起搏(P<0.05)。笔者认为在Ⅱ度莫氏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基础上并发室性心动过速者,人工心脏起搏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6.
一例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12导联心电图示室性早搏V_1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高大R波。于右室流出道高位间隔成功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随后发生心脏停搏,因导管移动机械刺激诱发心房颤动后自主心律恢复,心脏停搏时间共计11.6 s。提示: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消融时有发生严重迷走神经反射的可能,操作中应予以重视,必要时可放置右室起搏电极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6岁。4年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Ⅱ~Ⅲ级。因拒绝行双室同步起搏治疗(CRT)而植入DDD起搏器。半年前因心力衰竭加重、室性心动过速而更换为带有除颤功能的CRT。术后10天开始至半年内共放电30余次。期间程控遥测均显示识别及治疗正确。通过调整除颤器识别治疗参数、增加药物剂量、关闭左室起搏功能等均不奏效。住院后心电监护、Holter发现右室电极起搏、感知功能间歇出现异常且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与程控遥测所见不同。手术探查时发现脉冲发生器与除颤电极导线的尾端连接器接触不良。更换新脉冲发生器后随访Holter,起搏、感知功能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误电击。  相似文献   

18.
气囊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总结 36例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及右股静脉三种不同的途径穿刺插管 ,行气囊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按Seldi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 ,按Swan 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 ,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 ,根据心腔内心电图、室性早搏出现或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室 ,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 :36例全获成功 ,其中右颈内静脉 (中位法 ) 16例、左锁骨下静脉 (下位法 ) 12例、右股静脉 8例。前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为 3~ 10min ,后者为 10~ 2 5min。起搏效果肯定 ,起搏时间 2~ 2 0天。经股静脉插管者 2例误入下腔静脉分支 ,1例导管扭曲受阻 ,此 3例重新插管起搏成功。经左锁骨下静脉插管 1例误入左颈内静脉 ,改右颈内静脉起搏成功。全组除 11例腔内心电图和 5例边起搏边送管方法确定导管头位置外 ,余 2 0例在边送管边观察室性早搏出现的方法判断电极进入右室。术后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起搏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除 3例电极移位和 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外 ,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 ,除 2例死于原发病外 ,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本法创伤小、方便快速、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 ,值得急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因为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而经心内膜起搏标测,在右室心尖部(3例)与右室流出道(1例)找出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用70~100J直流电进行经导管电消融。术中无心包填塞及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不再能诱发出临床型室性心动过速。随访半年,其中2例无心律失常出现,另2例分别在1周与3个月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报道 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VVI起搏器一年后 ,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确定右室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致永久左室起搏。入院过程中 ,患者多次胸闷发作 ,死于心脏性猝死。为避免在右室起搏术中 ,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本文强调当术中起搏导管电极进入右室心尖部嵌入肌小梁时务必X线侧位投照。另外 ,术中在导管电极嵌入右室肌小梁之前 ,亦应常规先将导管电极由弯钢丝引导经右室插入肺总动脉之后 ,再将导管电极回撤至右室心尖部 ,然后以直钢丝固定起搏电极 ,这样可避免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