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在胃癌诊断及转移中的临床价值以及与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胃癌66例(胃癌组)及健康体检者66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g含量,并分析与胃癌转移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血浆Fg含量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中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治疗前F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术+化疗的胃癌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Fg含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存率<3年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率>3年以上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Fg含量的变化与胃癌预后显著有关,可作为胃癌治疗及预后的一项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200分别测定肿瘤组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Fg含量及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如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中晚期患者Fg含量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1)。经治疗后缓解者F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g含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判断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 (CI)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功能的变化。 方法 应用Fg功能检测系统检测2 38例急性动脉硬化性CI患者急性期及 32例CI溶栓治疗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 (FM)聚合反应的各参数 ,同时检测Fg浓度变化 ,并选取 5 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①CI急性期Fg浓度和FM功能参数均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急性期后溶栓的前 5天F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均低于对照组 ,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结论 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 ,这可能是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炎患者114例,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性肺炎41例、真菌性肺炎40例及混合感染性(同时感染细菌及真菌)肺炎33例.检测血中Fg、D-D及CRP含量,并以5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肺炎组患者的Fg、D-D及CRP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混合感染性肺炎Fg与CRP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CRP明显高于真菌性肺炎(P<0.05);不同肺炎组间D-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Fg、D-D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肺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CRP检测不能特异地确定其感染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患者,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52例与不稳定斑块组52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4例、中度狭窄组42例、重度狭窄组38例;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群做对照.测定各组Fg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不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各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差异显著(P<0.05),随着狭窄程度越重,IMT及Fg含量越高.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狭窄程度均与Fg水平相关,Fg可能通过增加IMT影响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探讨不完全KD早期诊断手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不完全KD组(n=20)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n=30)儿童比较.结果 不完全K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组治疗2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CAD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P<0.05).结论 D-二聚体在不完全KD急性期即升高,可协助早期诊断;D-二聚体对不完全KD患儿CAD发生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geme,KD)惠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46例,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采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Ⅰ、C-反应蛋白.结果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治疗前cTnl、CRP浓度值分另q为(1.13±0.27)ng/mL和(66.63±17.13)mg/L.与其治疗后cTnI(0.93±0.08)ng/mL,CRP(59.58±13.97)m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治疗前cTnI、CRP浓度值分别为(0.66±0.23)ng/mL、(40.52±7.10)mg/L,与治疗后cTnI(0.15±0.16)ng/mL,CRP(17.85±4.43)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与CRP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血清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检测可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动态检测cTnI、CRP有助于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侯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362-3363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 C 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对症治疗5 d,比较治疗前后血清 CRP、PCT 水平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PCT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CRP、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CRP、降钙素原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CRP 水平、PCT 水平与川崎病病情存在相关性,动态检测 PCT 及 CRP 水平,有利于了解患儿病情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吴海英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91-1692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不耐受川崎病患儿血清人免疫球蛋白(Ig)G亚型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09年6月我院8例丙种球蛋白治疗不耐受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10例非丙种球蛋白治疗不耐受川崎病患儿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儿血清IgG1、IgG2、IgG4、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清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IgG1及IgG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IgG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TNF-α、CRP及血浆清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不耐受川崎病患儿血清IgG1、IgG2、IgG4、TNF-α、CRP及血浆清蛋白水平有其特有的变化,治疗时应引起相应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8例川崎病惠儿(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8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L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PCT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患儿恢复早期PLT、PC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MPV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KD恢复早期PLT、PCT高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KD恢复早期MPV、PDW低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分析比较.方法:采用全血快速CRP分析仪定量检测40例KD患儿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CRP的含量.结果:早期KD患儿CRP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血CRP浓度的检测为儿童川崎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简便快速的辅助诊断指标,可为临床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10 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血浆Fg含量 ,并测定部分肿瘤患者治疗后Fg含量。 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Fg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临床Ⅲ、Ⅳ期者Fg含量显著高于Ⅰ、Ⅱ期的患者 (P <0 .0 0 1)。手术组、放疗组、化疗组中治疗后缓解的患者F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0 1) ,但 3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及 3组间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Fg含量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反应蛋白 1(thrombospondin 1,TSP 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53例,按心脏超声检查显示的冠状动脉内径,分成冠状动脉损伤(CAL)组32例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1例,均于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SP 1、PAF含量。另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SP 1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均<0.05),而恢复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含量在川崎病组急性期、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CAL组PAF含量显著高于NCAL组(P<0.05)。 结论: 川畸病患儿血浆TSP 1和PAF含量与急性期炎症反应相关,PAF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KD(KD组)患儿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KD组血清PCT水平。并与30例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KD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KD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KD患儿血清PCT明显升高,IVIG治疗后PCT明显下降,对其检测有助于KD的诊断和病情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D-二聚体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血浆Fg含量采用Clauss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结果 4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治疗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 D-二聚体及Fg水平变化与肝癌、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6种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程度、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PE组和对照组、PE组中高危PE、中危PE、低危PE三个亚组患者血浆Fg和CRP、DD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PE组患者血浆Fg、CRP和DD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E三个亚组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治疗后PE组血浆Fg、CRP和DD下降明显(P<0.01),其中有,效组下降的程度明显(P<0.05),无效组有上升趋势;PE组患者血浆Fg、DD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Fg、CRP和DD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PE严重程度及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确诊为川崎病患儿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人.治疗对照组(C组)使用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球治疗,药物干预组(D组)在C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6及叶酸口服,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水平变化及治疗后Hcy水平变化.结果 (1)血CRP水平变化:治疗前C组及D组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D组CRP水平(mg/L)较C组明显降低(7.56±2.94 vs 12.23±4.16,P<0.05).(2)血浆Hcy变化:D组血浆Hcy水平(μmol/L)较C组明显降低(4.56±1.14 vs 7.79±1.79,P<0.05).(3)相关分析:治疗后Hcy与CR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97,P<0.01).结论 降低Hcy可使川崎病患儿血CRP降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0例和川崎病患儿28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并检测2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均在治疗前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结论:VEGF可能参与不完全川崎病发病过程,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患儿血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8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冠脉扩张组(32例)及无冠脉扩张组(56例),采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PET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PET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1),川崎病患儿PCT阳性率73.9%,对照组PCT阳性率14.2%,差异有显著性(x^2=36.25,P〈0.01)。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水平与无冠脉扩张组无明显差异(t=0.31,P〉0.05),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阳性率68.7%,无冠脉扩张组PET阳性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PCT水平明显增高,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PET水平变化不大,提示PET在川崎病诊断中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对于冠状动脉扩张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本科2008~2012年间就诊并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62例川崎病患儿的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值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对比两组检验值的变化与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敏感性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的川崎病患儿的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值显著下降,但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无明显下降,经统计学计算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高敏C反应蛋白是检测川崎病活动性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分析判断川崎病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