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损伤显微修复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01年3月-2011年2月,收治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49例。男40例,女9例;年龄19~58岁,平均32岁。受伤原因:刀砍伤13例,电锯伤9例,匕首刺伤7例,玻璃割伤6例,医源性损伤5例,孟氏骨折4例,射钉枪伤3例,前臂挤压伤伴桡骨近端骨折2例。病程3 h~3年8个月,平均4.9个月。桡神经深支损伤部位:旋后肌管前15例,旋后肌管内23例,旋后肌管后11例。一期修复21例,直接行断端缝合,其中外膜缝合9例,束膜缝合12例;二期修复28例,其中腓肠神经移植修复26例,神经松解2例。结果术后创口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1.5个月。末次随访时,一期修复21例中,拇长伸肌肌力达5级13例,4级8例;二期修复28例中,拇长伸肌肌力达5级2例,4级21例,3级4例,2级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40,P=0.000)。一期修复外膜缝合9例中,拇长伸肌肌力达5级3例,4级6例;束膜缝合12例中,拇长伸肌肌力达5级10例,4级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9,P=0.023)。二期修复神经移植26例中,拇长伸肌肌力达5级2例,4级20例,3级3例,2级1例;神经松解2例中,拇长伸肌肌力4级1例,3级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17,P=0.264)。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术后功能,一期修复获优18例,良3例;二期修复获优2例,良21例,可4例,差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40,P=0.000)。结论桡神经深支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可取得较好疗效,束膜缝合疗效明显优于外膜缝合;二期修复疗效不及一期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返支损伤显微外科修复的效果及手术技巧. 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正中神经返支损伤9例:急诊端端缝合修复7例,其中外膜缝合2例,束膜缝合5例;二期手术2例,在切除创伤性神经瘤后分别遗留0.8 cm和1.0 cm的神经缺损,均行腓肠神经移植予以修复.结果 术后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 ~ 28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3例完全恢复,拇短屈肌、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5级,拇指捏力正常;5例大部分恢复,拇短屈肌、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4级,拇指捏力大部分恢复;1例部分恢复,拇短屈肌、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3级,拇指捏力部分恢复. 结论 正中神经返支损伤,急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可取得较好疗效.二期修复往往需要借助神经移植方能完成,其疗效远不及一期修复.  相似文献   

3.
腓肠神经移植修复桡神经深支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报道不同长度腓肠神经移植修复桡神经深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伤后3个月内的桡神经深支缺损2l例,缺损1~2cm者6例,2~5cm者12例,5~8cm者3例。采用相应长度腓肠神经移植修复。结果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13个月,21例桡神经深支功能均恢复较好,肌力均在Ⅳ~Ⅴ级。结论小于8cm长度的桡神经深支缺损,神经移植修复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非创伤性桡神经麻痹伴神经多段束带样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勇卫  王澍寰  韦加宁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5-287,T002
目的 报告罕见的非创作性桡神经麻痹伴神经多段束带样病变。方法 对1994年1月-1999年8月收治的5命名中层得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男2例,女3例,年龄10-43岁,平均28岁,自发病到手术时间1.5-3.5个月,平均2.4个月,手术探查桡神经,发现桡神经主干及其深支上有1-5处束带样病变,3例在最严重的束带样病变处神经有扭转,无任何外在卡压,3例行组织学检查,发现神经外膜及束膜内滋养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1例行神经外膜松解术,4例将病变切除,其中1例直接吻合神经,3例有神经缺损行神经移植。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4年,4例伸腕、伸指、伸拇肌力恢复在4级以上,1例神经移植患者随访14个月,伸腕肌、指总伸肌肌力4级,拇长伸肌肌力3级,结论 非创作性桡神经麻痹伴神经多段束带样病变临床罕见,其病因可能是神经外膜、束膜内的血管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解剖特征及损伤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及损伤修复的方法.方法 36侧成人上肢标本,于肘外侧做"S"形切口,从肱肌和肱桡肌间隙内解剖出桡神经肘段,沿桡神经干向远端追踪,找出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的各个分支,测量深支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距肱骨髁上水平的距离和长度.逆行分离各分支,观察各分支的神经纤维在桡神经干内的分布定位特征.对12例肘部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桡神经定位缝合和不定位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结果 12例获得平均2.4年的随访.根据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运动区肌腱肌力恢复情况,神经定位缝合6例,术后有效率为83.3%.非定位缝合6例,有效率为50.0%.桡神经定位缝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不定位缝合组.结论 前臂背侧距肱骨外上髁10~15cm范围内的锐器伤,伸拇困难者应考虑有骨间背神经肌支的损伤.运动支的神经纤维在桡神经干的内侧,对肘部桡神经断裂伤修复时重点应缝合内侧部分.显微定位缝合技术修复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损伤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利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合并前臂背侧皮神经损伤的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的患者9例,均为二期修复(2d~2周),术中切取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远近端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缺损.结果 8例患者随访6 ~ 30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患者主动伸手指掌指关节60°~80°(平均73°),肌力M3~M4,但仍存在掌指关节伸直受限10°~ 30°.其余2例肌力M0~M1,二期行肌腱转位手术重建伸指功能.结论 采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的缺损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不增加新的神经供区缺陷,为临床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两条神经的初步临床疗效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用健侧颈,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2条上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计2种移位修复的方法。(1)合干法:健侧颈,前后股→尺神经→尺神经近端分2股分别和正中神经、桡神经(或肌皮神经)缝合,共5例。(2)分干法:健侧颈前后股→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肌皮神经),共3例。结果合干法4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1例尚在随访中。正中神经运动:2例已恢复屈腕、屈指,肌力M3。2例屈腕肌力为M1。正中神经感觉:3例为S2,1例为S0。桡神经运动:2例伸腕、伸指肌力为M2。1例伸肘肌力为M2,1例伸腕肌力为M1。桡神经感觉:1例为S2,1例为S1,2例为S0。分干法1例术后随访15个月,已恢复屈腕、屈指,肌力为M3。正中神经感觉为是。肌皮神经:屈肘肌力为M3。另2例术后时间短尚在随访中。结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上肢2条主要神经的新术式,初步应用结果证实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前臂上段肘关节平面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桡神经损伤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 ~ 52岁,平均34.5岁.受伤原因:电锯伤7例,磨具伤2例,挫裂伤2例.受伤部位:前臂上段肘关节附近,桡神经深、浅分支处,深、浅支均断裂伴缺损.急诊行神经修复术,术中将前臂外侧皮神经切断,近端神经移位与桡神经浅支远端吻合,远端作为供体切取神经段,游离移植桥接桡神经深支的缺损.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随访12 ~24个月,桡神经浅支感觉功能恢复时间为4~9个月,平均5.4个月,其中5个月开始恢复功能9例,9个月开始恢复功能2例,虎口区两点辨别觉3 ~6 mm,平均4.5 mm.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平均时间7.6个月,6个月开始恢复4例,7个月开始恢复2例,8个月开始恢复5例.有9例肌力恢复至五级,平均时间19个月. 结论 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桡神经损伤应用同一神经既恢复了运动功能,又恢复了手虎口区感觉功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修复桡神经损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29岁。因右腹股沟区大腿上端车祸擦挫伤半小时入院。入院后抗休克处理急症手术清创检查:右腹股沟区大腿上部皮肤缺损约10cm×15cm,股静脉缺损11cm,股动脉缺损13cm,股神经缺损约12cm,髂前上棘部分髂骨翼缺损,腹股沟韧带部分缺损,髂腰肌、缝匠肌、股四头肌部分缺损,伤口污染严重,肢体远端血运差。手术切取双侧腓肠神经及伴行小隐静脉移植到受区将血管神经倒置,在手术显微镜下用9—0无损伤线进行吻合。2条神经分别与受区2条神经端端吻合。修复股神经时,先将与近端股神经吻合的腓肠神经断端外膜切开长约1cm并联在一起后,将外膜缝合形成一条神经,再与近侧股神经断端吻合,远端与股神经分出的股直肌肌支和股外侧肌肌支进行吻合,切取对侧大隐静脉修复股静脉,取阔筋膜修复腹股沟韧带。术中输血8000ml,术后“三抗”治疗,患肢制动。3周后进行功能锻炼,口服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理疗。术后13个月,伸膝肌力M,以上,肌电图膝显示股四头肌呈混合相。主动伸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严重自体压迫性上臂桡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例自体压迫性桡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8例中有5例是由于醉酒后致腕指下垂畸形,3例由外伤昏迷所致.发病距手术时间为2~6个月,平均3.6个月.手术探查发现上臂桡神经主干及深支上有受压病变,5例出现腊肠样改变,其中3例有2处呈腊肠样改变.3例行神经外膜松解术;5例将病变段神经切除,其中2例直接缝合,3例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至3年,6例伸腕、伸指、伸拇肌力恢复至M3~M4,2例效果较差.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可2例.结论 严重自体压迫性桡神经损伤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研究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移植修复尺神经深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6例32侧新鲜成人上肢进行观测.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对腕部尺神经深支、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和环指桡侧指神经支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 结果 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直径为(1.13±0.02)mm,正中神经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直径为(1.17±0.05)mm,对掌肌管出口处尺神经深支直径为(1.75±0.07)mm.显微镜下分离环指桡侧指神经支,对掌肌管出口处尺神经深支至旋前方肌支入肌长度即移植段神经长度为(104.59±20.25)mm. 结论 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移植为带血运的神经移植,属肌支对肌支的吻合,是修复尺神经深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桡神经损伤后行神经松解,缝合和移植术的疗效。方法 46例桡神经损伤根据损伤类型。采用神经内,外松解术,直接缝合,神经移植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年至10年,21例桡神经松解术中,17例的伸腕,伸拇,伸指肌力为M3-M5,虎口区感觉为S4。19例神经直接缝合者14例。伸腕、伸拇,伸指肌力为M3-M5;16例虎口区感觉为S4。6例神经移植者5例伸腕、伸拇,伸指肌力为M3-M5。虎口区感觉达S4。结论 桡神经损伤早期根据其损伤类型进行合适的手术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应用显微解剖学方法对上臂段桡神经深支部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上臂段桡神经深支部分以恢复伸腕、指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6具32侧尸体标本应用显微解剖学的方法,研究桡神经深、浅支在上臂段的特点及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深支在主干中的部位;在临床上开展2例经胸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背阏肌止点处桡神经深支部分的手术,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发现上臂段桡神经前臂支内均可看见2个大的神经束组,在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深支主要位于前臂支的内侧神经束组中.1例术后1年10个月随访,肩外展80°,屈肘90°,伸肘0°,伸腕、指到位,屈腕10°,屈指尚不能;伸腕肌力达到M4,伸指肌力达到M3.另1例术后2年随访,肩外展40°,屈肘30°,伸肘0°,伸腕到位,伸指轻限,屈腕、指尚不能;伸腕肌力M,,伸指肌力达到M3-.结论 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前臂支的内侧神经束组可能是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伸腕、指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蔡林  金伟  王华  刘涛 《临床骨科杂志》2003,6(3):216-218
目的 评价神经转位加神经移植修复儿童臂丛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6例3~6岁儿童臂丛损伤采取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和肋间神经转位加神经移植。修复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头、腋神经和桡神经。结果 随访5例,时间为6个月,术后各例肌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膈神经修复肌皮神经效果最好;肱二头肌肌力3~4级,正中神经支配肌肌力3级,腋神经支配肌肌力0~2级,桡神经支配肌肌力2~3级。1例处于恢复之中。结论 早期手术,利用显微技术精确地吻合神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臂丛神经撕脱伤伸肘、伸指、伸拇功能的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4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伸肘及伸指功能,男36例,女7例;年龄4~44岁,平均(23.5±9.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2个月,平均(3.7±1.9)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32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部分损伤或正常5例,C6~T1神经根撕脱伴C5椎孔外断裂或部分损伤6例。取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显露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后侧束、桡神经向远端游离,切断后侧束的其他分支。将下干后股、后侧束及桡神经上提,膈神经在胸廓上口内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吻合。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33例,通过腓肠神经桥接10例。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3个月,平均(39.7±7.1)个月。伸肘、伸指、伸拇肌力达到3或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6%、41.9%、39.5%。结论 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其伸肘功能恢复满意,伸指、伸拇功能的恢复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应用部分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并重建伸指功能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1例因外伤致前臂背侧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保留内侧部分背阔肌及胸背神经内侧支的部分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将皮瓣中胸背神经近端与受区桡神经深支或指总伸肌肌支缝合,背阔肌远端腱膜修复2~4指指总伸肌.皮瓣切取面积为21 cm×9 cm-27 cm×13 cm.结果 术后11例肌皮瓣全部存活,3例因皮瓣臃肿再次行皮瓣、肌皮瓣修整术,2例指伸肌腱松弛再次行肌腱紧缩术.术后2例失访,9例获得6个月至3年的随访,其中指伸肌力恢复至Ⅲ级2例、Ⅳ级6例、V级1例,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且外形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77.8%.结论 应用游离部分背阔肌皮瓣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并重建伸指功能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供区保留了部分背阔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上肢主要功能的新方法。方法 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2~4月一期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联合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5例或屈拇屈指3例。前者其中2例二期再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拇屈指等。结果 一期手术1年以上5例,术后4~5月移植肌肉出现收缩,5~7月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屈肘,12月屈肘60°~90°、肌力M_4,伸拇伸指或屈拇屈指M_3~M_4,肩外展30°~60°、M_3。二期手术的1例术后7月移植肌肉收缩,12月屈拇屈指M_4。重建屈拇屈指者可握持物品。结论 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肢体的部分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桡神经损伤后行神经松解、缝合和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根据损伤类型,对25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神经内外松解术、直接缝合、神经移植术。结果术后随访1~10年,12例桡神经松解术,11例伸腕、伸拇、伸指肌力M3~M4,虎口区刺痛觉S3~S4;10例神经直接缝合者,8例伸腕、伸拇、伸指肌力为M3~M4,虎口区刺痛觉S3~S4;3例神经移植术中,2例伸腕、伸拇、伸指肌力为M3~M4,虎口区刺痛觉S3~S4。结论桡神经损伤早期,根据损伤类型进行合适的手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带腓动静脉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上肢神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腓动脉对腓肠神经的营养,为有动脉血供的腓肠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进行排动脉对腓肠神经供应的解剖学研究及43例单股或多股腓肠神经移植的临床应用观察。结果 腓动脉有1 ̄7条皮支营养腓肠神经。术中观察腓肠神经外膜与两断端出血活跃,修复长段神经缺损优良率90.6%,结论 带腓动脉的腓肠神经是神经移植的优良供体。  相似文献   

20.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重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上肢主要功能的新方法。方法: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2-4月一期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联合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5例或屈拇屈指3例。前其中2例二期再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拇屈指等。结果:一期手术1年以上5例,术后4-5月移植肌肉出现收缩,5-7月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屈肘,12月屈肘60°-90°、肌力M4,伸拇伸指或屈拇屈指M3-M4,肩外展30°-60°、M3。二期手术的1例术后7月移植肌肉收缩,12月屈拇屈指M4。重建屈拇屈指可握持物品。结论: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肢体的部分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