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是迄今发现的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一,它能特异性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其在肿瘤血管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好实验结论。由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由相同的生长因子所驱动,正因为此可将其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本文就血管抑素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陈磊  史晨辉 《农垦医学》2009,31(1):62-65
血管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生长因子协同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的生长因子,具有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增加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发生,并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机体的许多病理和生理状况下均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现就相关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国永  周跃  张峡 《重庆医学》2002,31(11):1129-11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开始被看作为一个增强血管渗透性的因子 (VPF) ,1989年Ferrara等发现其还具有特异性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 ,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血管的形成。有关VEGF的研究方兴未艾 ,国外已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试验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观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VEGF还具有血管保护的功能 :增加血管活性介质的产生 ,增强溶栓和凝血途径中相关成分的表达 ,抑制新生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生长 ,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抗炎症 ,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而且这种功能是不依赖于其促血…  相似文献   

4.
5.
血管生成、治疗性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如肿瘤、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牛皮癣、创伤愈合等 )的基本事件之一[1,2 ] 。血管生成的研究涉及到医学中的多个学科 ,研究疾病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和消退规律及其机制 ,对认识血管生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针对血管生成进行有效的治疗 ,以及研究器官移植和含血管的组织工程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此概念有别于血管形成 (Vascu logenesis)。…  相似文献   

6.
血管医学:血管健康评价与血管疾病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它与众多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的血管损伤,最终引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晚期肾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2].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等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弥漫性硬化、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素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是新近才发现的蛋白分子,包括Ang-1、Ang-2、Ang-3、Ang-44种分子,主要在胚胎发育期表达,促进心血管系统发育成熟;在成年后除女性生殖系统(卵巢、子宫)表达水平较高外,在其他组织呈低水平表达。Ang作用于内皮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受体,维持成熟血  相似文献   

8.
癌症在西方国家的最常见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1999年美国大约有563 100人死于癌症。虽然癌症可以在任何器官中产生,但人类最常见的部位是肺、乳腺、前列腺。只要肿瘤原发部位仅限于发生器官,就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病人。不幸的是,许多癌症可转移至身体的其他部位,癌转移是癌症病人首要的死亡原因。总而言之,癌细胞在机体中可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扩散,如直接扩散到周围组织,通过血管转移,通过淋巴系统转移。最近,四个不同的研究小组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新近克隆的成员VEGF-C和VEGF-D,不仅是体内淋巴血管生长(淋巴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而且还可促使淋巴转移。血管系统如何正常形成?VEGF(于1989年首次发现)不仅可调节内皮细胞和初始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血管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下肢血管病变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下肢血管改变的特点是广泛、多支、多节段性,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肢体发冷、静息痛、足部溃疡、截肢.中国糖尿病大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7.9%,约为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患者血管疾病多国研究统计数字的一半(33.5%),与日本和香港的发病率接近.  相似文献   

10.
血管损伤后狭窄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的共同病理改变,严重影响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研究发现血管外膜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血管外膜在血管成形术后冉狭窄及血管重塑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外科学的历史记载了大量外科技术操作的发展动态。动脉系统的控制和发展代表着外科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成就。过去25年里,外科领域内有特殊意义的,就是今天的血管外科学已达到了前所不能想象的情况。血管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简称内皮细胞)在血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其它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EC不仅是一层半透膜屏障,而且是一群具有复杂代谢与内分泌机能的细胞系统,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运动和血小板的粘附。血小板是来源于巨核细胞的多功能血液有形成分,参与血栓形成、止血过程及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随着对各种血细胞和EC研究的深入及对闭塞血管再通临床效果的认识,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和溶解及损伤血管修复的病理学特征已引起极大的关注。人们发现,血栓形成和损伤后血管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人造血管     
一种以人体动脉血管为特征的人造血管已研制出。它由成纤维细胞、胶原、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大可纶网组成。Weinberg和Bell建立了此种动脉模型,并发现它能承受生理压力,其细胞与人体血管一样分泌胶原、Von Willebrand因子、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是指已经存在于组织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增殖游走,以出芽或者嵌入的方式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在胚胎形成、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重建、伤口愈合及组织器官慢性缺血缺氧等条件下,该过程的发生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存有重要意义。然而,当恶性肿瘤发生时,血管生成过程同样会被启动,其速度可作为衡量疾病进展及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自Asahara等于1997年首次提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ils,EPCs)以来,有关EPCs的研究日益增多。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的前体细胞,又称为血管母细胞,在某些情况下EPCs可被动员至外周血,归巢至靶组织参与生理和(或)病理性血管形成,内皮祖细胞被认为是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重要的起始环节,现就EPCs与脑肿瘤血管生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正常化是当前临床肿瘤治疗及其它血管异常性疾病和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肿瘤血管正常化是对肿瘤血管修复的全新阐述。血管稳态失衡与血管重构是肿瘤血管病变的关键,其中肿瘤血管修复既是维持血管稳态的适应性生理过程又是许多肿瘤血管疾病共同的关键病理环节。传统抗肿瘤血管治疗通过破坏肿瘤血管进而抑制肿瘤生长,而肿瘤血管正常化则通过修复肿瘤血管来改善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治疗,抑制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7.
应用真丝微粒为栓塞材料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注入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内,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系用该方法对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与瘘的血管内治疗作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
1992年以来我们对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3例尿毒症患者,选用Gore-Tel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半袢型吻合搭桥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后20—30天使用,血流量250-300ml/min,可满足常规及高效透析需要。PTFE人造血管价格昂贵,国内应用较少,本组早期使用效果很好,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1963年 Dotter 无意中发现末梢动脉插管时,导管通过狭窄梗阻的髂动脉而成功地进行了腹主动脉造影,使他想到可利用这一方法使用可弯曲的导丝引导导管去直接而逐渐地扩张狭窄的动脉。1964年 Dotter 等首次应用同轴导管(coaxial catheter)对下肢动脉狭窄的病人进行了 PTA 获得成功。该法是:先经股动脉插入导丝使通过动脉狭窄处,然后在它的引导下插入 F.8号内导管,再换插 F.12号外导管,用以扩张狭窄处,使之再通。但由于该导管较硬,有能导致动脉内膜损伤、血栓形成或远端动脉栓塞等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