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行X线或CT复查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无骨不连、后凸畸形、再发性椎管狭窄等并发症。按JOA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稳定脊柱,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翻转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5年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 3个月复查CT示 :椎管成形术后 ,椎管扩大显著 ,大部分椎板棘突复合体已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固定 (88% )。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5年评分与术后 1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减少硬脊膜疤痕粘连的机会 ,椎管扩大明显 ,长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在椎管肿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在椎管肿瘤术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总结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间共2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高速磨钻卸下椎板,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予钛条钛钉固定,恢复椎管正常解剖结构。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高速磨钻卸下椎板,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固定而导致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24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条钛钉固定的方法简便、实用,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脊膜瘤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1年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椎管内脊膜瘤32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椎板棘突复合体截取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脊髓损伤ASIA分级提高1~3级,无重建的椎板棘突复合体向椎管内塌陷、椎管后凸畸形、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结论 MRI是椎管内脊膜瘤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椎板棘突复合体截取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6年共收治椎管内肿物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11岁。颈段1例,胸段4例,腰段2例。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良性)各2例,肠源性囊肿1例。占据1.5~4个脊髓节段。手术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物、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关门”重建椎管。结果:本组椎板开门2-4个,平均2.5个,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无椎管内血肿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病例发生。6例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X线片示脊椎序列正常,未见脊柱侧后凸等畸形。5例复查CT显示椎板棘突复合体无移位。6例复查MRI,椎管内肿瘤切除彻底无复发,无椎管狭窄,未见椎管后部畸形改变。结论: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瘤,最大可能保护了儿童脊柱的解剖结构,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椎板回植成形术在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患者21例,术中切断双侧椎板,保留双侧关节突,完整取下棘突椎板复合体,显微镜下摘除肿瘤后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丝线修复棘突间韧带.术后椎管矢状径、椎板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椎管内肿瘤成功切除,未出现脑脊液漏,无顽固性下腰痛,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1.4±2.6)分上升至(24.7±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达82.5%,术前椎管矢状径为(13.5±1.5)mm,随访6月后术后椎体CT显示椎管矢状径为(16.4±2.4)mm,术后1年椎板骨性融合率90.48%.结论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椎板回植成形术法重建了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钉在腰椎管扩大术中的应用,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式部位。方法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后,把棘突椎板复合体翻转90°横架于椎板峡部,上缘与上关节突及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腰椎小关节下缘处)紧密接触,用1根或2根同种异体骨钉固定,进行临床观察和CT测量。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1~5年,11例术后12~24个月做CT复查,有10例达到良好的骨性愈合,1例纤维连接,全部椎管直径较术前扩大50%以上,未见骨块移位及硬膜出现新的压迫,无腰椎不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把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于椎板峡部,用同种异体骨钉固定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接近术前解剖结构很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了硬脊膜黏连,避免了腰椎不稳,使骨块提早愈合。  相似文献   

8.
660例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2007年12月660例共676个椎管内肿瘤。肿瘤位于颈段231个,胸段202个,腰段159个,骶管内9个,16个位于颈胸段,42个位于胸腰段,17个位于腰-骶段间。共施行手术699次,其中后路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599次,经半椎板切除入路71次,经椎板成形术行肿瘤切除6次,经侧方入路行哑铃形肿瘤的椎管外部分切除23次。结果髓外肿瘤占76.5%(517/676),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常见,全切除率92.3%(477/517)。髓内肿瘤占23.5%(159/676),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全切除率67.3%(107/159)。围手术期死亡率1.7%(11/660)。出院时运动功能障碍77.8%(357/459)得以改善,感觉障碍改善率为79.2%(397/501),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率为72.4%(215/297),自发性疼痛93.3%(361/387)缓解或消失。582例平均随访时间5.9年(0.5~15.1年),87.8%(499/568)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E级。结论椎管内肿瘤以髓外-硬膜下多见,神经鞘瘤及脊膜瘤居多。手术应在MRI影像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总体椎管内肿瘤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重建腰椎后柱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8例行腰椎后路棘突椎板完整截骨手术的患者,采用原位回植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1岁,中位年龄13岁。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例,痉挛性脑瘫23例。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24例,椎板交叉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个棘突椎板回植13例,2个棘突椎板回植12例,3个棘突椎板回植2例,4个棘突椎板回植1例。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其中合并低颅压性头痛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动力位X线片未见腰椎失稳表现;CT示所有患者椎板均骨性融合,椎管形态恢复正常,未见椎板移位、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受压,未见瘢痕及骨痂长入椎管内,无继发神经受压表现。结论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椎板回植成形法手术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效果满意,无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结论: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恢复椎管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管内肿瘤于显微操作下切除肿瘤,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联合椎弓根钉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完整性。结果随访6-24个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大改善,平均改善率达到(84.3±7.8)%,优良率84.0%。结论对于椎管内肿瘤手术,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钉固定不仅有利于术野的充分显露,同时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通过胸椎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 自1995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56例胸椎椎管内肿瘤实施胸椎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23~68岁。平均34.7岁。病变部位:T1~T6 29例,T7~T12 37例。病变范围:1个节段8例,2个节段21例,3个节段18例,4个节段5例,6个节段3例,7个节段1例。本组患者硬膜外肿瘤43例,硬膜内肿瘤13例。神经鞘瘤23例,脊膜瘤18例,脑室管膜瘤7例,脂肪瘤3例,囊肿3例,畸胎瘤2例。其中因肿瘤二次复发手术9例。结果 手术时间90~205min,平均137min。失血量300~1400ml,平均760ml。术后随访3~3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X线平片、CT、MRI观察椎板愈合时间4.5~6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肋间神经痛2例,术后复发9例,其中本院术后复发3例。结论 该术式安全可行,避免椎板咬骨钳咬除椎板造成椎管内的进一步占位损伤脊髓,而且缩短了手术时间。通过椎板回植恢复了脊髓所需要的椎管管性结构,减少了椎管内术后粘连,有利于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改良椎板回植技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3例上颈椎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21~78岁,平均47.3岁。病程6~53个月,平均32.5个月。肿瘤位于C1、C2之间。术后病理检查示神经鞘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中保留棘上韧带的连续性,在椎板外缘切开后掀起椎板韧带复合体显露椎管,切除椎管内肿瘤后椎板回植固定。手术前后于三维CT上测量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并记录颈椎总体旋转度。结果 手术时间117~226 min,平均127.3 min;术中出血量190~890 mL,平均227.8 mL。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硬膜外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补充电解质及切口局部加压处理后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16....  相似文献   

14.
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7月,对22例颈、胸椎的椎管内肿瘤(长3~11 cm,平均4.3 cm)采用磨钻沿关节突内侧2~3 mm磨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行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及回植并植入硫酸钙人工骨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79例腰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21~78岁,平均(39.8±14.7)岁.在使用超声骨刀棘突椎板回植的基础上,行硫酸钙人工骨植入的方法,重建脊...  相似文献   

16.
棘突椎板截骨回植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棘突椎板截骨回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123例接受了腰椎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107例获得2个月~3年8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复查CT示回植骨块完全愈合,椎管得到扩大,骨愈合率达100%。无腰椎不稳及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后路手术中,将截下的棘突椎板以不同方式回植,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可以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及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根据病变范围,应用自制的椎板限制性骨刀切取棘突椎板连接块,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棘突椎板连接块原位回植,应用此术式治疗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并根据JOA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术前JOA评分8~16分,平均123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5min,出血量平均400ml,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4~24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JOA评分25~29分,平均26.9分。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后均达到解剖复位,影像学动态观察无移位,无明显骨痂形成,未引起骨性椎管狭窄。50例术后平均3个月时达到骨性愈合.1例椎间隙感染,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行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时证实椎管内及椎管外粘连较轻.对二次手术没有造成困难。结论: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手术视野开阔,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后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防止了椎管内外组织的互通粘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椎板整块切除、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07-2013-07,对10例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采用超声骨刀将椎板整块锯下,切除肿瘤后将椎板原位回植联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胸腰椎后柱结构。平均随访1年,观察病人的神经恢复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约1年。术后3月复查胸腰椎CT及三维重建示回植椎板开始融合,胸、腰椎生理弧度可,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胸腰椎MRI未见肿瘤复发,脊髓受压等。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将椎板整块切除后回植的椎管成形术,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操作安全,是一种新的治疗胸腰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腰椎管狭窄症的合理手术方式。评价全椎板复合体回植在腰椎管扩大术中应用的价值。总结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和回植的方法。方法 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侧翻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 ,运用于腰椎管狭窄病人 2 6例 ,进行临床观察和 X线及 CT测量。结果 随访 8~ 37个月 ,临床效果满意 ,CT测量显示椎管较术前扩大 >5 0 %。结论 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安全。术中椎管显露好 ,可彻底解除对神经的压迫。椎板复合体侧翻回植固定方便、牢固 ,术后组织愈合快 ,可早期离床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侧部分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和适应证的选择。 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椎管肿瘤45例患者采用单剥离一侧椎旁肌,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微创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神经鞘瘤19例、脊膜瘤11例、神经纤维瘤4例、表皮样囊肿3例和畸胎瘤3例均手术全切除,胸椎管内表皮样囊肿l例和脊髓圆锥部畸胎瘤4例残留少许包膜或瘤体。随访3个月~6年,失访4例。术中肿瘤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1例因胸腔积液肺不张致脊柱畸形。其余病例均无因手术而继发畸形。 结论 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对于椎管内与脊髓无粘连可分离的肿瘤,选用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切除,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